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視察時強調:“要幫助民營企業解決實際困難,鼓勵、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發展壯大”。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也明確提出要創新民營企業服務模式,“完善對民營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模式和服務鏈條”。完善民營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更好解決民營企業的服務“短板”和服務碎片化問題,有利于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和問題情況下更要積極作為、靠前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困難,進而激發民營企業市場活力和創造力,助推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提高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民營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越來越明顯,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因素。完善民營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是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是賦能市場主體和服務國民經濟大局的重要體現,是各級政府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主要“抓手”。對此,關鍵是要提高對構建服務體系重要性的意識,服務體系的建設關系到民營企業的發展和民營市場主體的培育,關系到“放管服”改革和“建設服務型政府”,關系到地方經濟發展的快慢和質量的高低,它應當是政策投射基礎上賦能民營企業重要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各級政府應切實加強服務能力建設,在解決服務能力“短板”和提高服務效能上下功夫,善于走近民營企業,了解民營企業的運作特點和發展要求。在對接服務中,能夠幫助民營企業找到所需要的“橋”和“船”,做到既有服務之心、服務之策,也有服務之智、服務之能。
厘清服務清單。通過向社會公布服務清單,公開政府向民營企業提供系列服務的內容、范圍和要求,使服務更“有的放矢”。從根本上說,這既是各級政府對民營企業應有的服務承諾,也是政府支持和賦能民營企業最實際的行動。服務體系包括多個事項、多方面的內容,有職能范圍內的服務事項和職能延伸的服務事項;有直接的服務事項和可以協調與爭取的服務事項。同時,服務體系的構建也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構建服務體系,實行“清單管理”,理應得到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把它納入整個工作的議事議程,納入政府工作的職責范圍內,納入公開透明的運行軌道。特別是在當前疫情期間,應當通過明確的服務清單為民營企業復工復產提供支撐,并且為后續發展賦能助力,持續在服務范圍和內容的精準化、服務方式的多元化、服務機構的規范化上下功夫。
創新服務模式。服務模式創新主要是優化服務方式,再造服務流程。包括:借助現代科技成果,把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APP等現代網絡技術運用到政府服務中來,把服務鏈條拉長,使服務模式的創新成為體系、成為常態。一個時期以來,一些地方創造的“最多跑一次”“一次辦好”等網上政務平臺,都是服務流程再造的結果,是運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全新的服務模式。此外,將服務“關口”前移,送服務上門,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實行“一對一”個性化服務、定制服務、“組合服務”和“對接服務”;實行“跟蹤服務”和“全程服務”等,都是民營企業非常受用的服務方式。通過服務模式的創新,可以做到系列服務更主動、更便捷,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建立“好差評”制度。只有對各部門的服務進行定期評估,聽取民營企業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反映,梳理和排查有關服務情況,才能分出服務的優劣,找出存在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對服務不積極、不到位的,市場主體不滿意的地方和單位,要進行問責,對問題嚴重的典型案例,應進行公開曝光和組織處理,并把評估結果作為部門年度考核和經常性考核的重要依據。同時,也要善于發現、總結和推廣服務民營企業好的典型。通過“好差評”,進一步提高政府及其部門的服務意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使之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好更周到的系統服務,促進民營企業更好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