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常州市高度重視城市管理工作,以建設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為抓手,以科學的數據流實現共建,以精細的信息流推動共治,以人文的技術流服務共享,著力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不斷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鍵詞: 城市治理 共建共治共享 精細化 數能化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為提高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常州市城管局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理念,以建設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為抓手,統籌政府、社會、市民等各方面力量參與城市治理工作,讓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常州落地生根。2019年12月,常州被列為全國首批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試點之一,為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工作體系積累了寶貴經驗。
以科學的數據流實現共建
常州市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圍繞“3+1”城市管理職責范圍,按專題建立城市管理數據庫,通過完善數據標準、跟蹤數據源頭、整合數據資源、深化數據治理、提升數據質量、加大數據共享等,構建了全方位獲取、全網絡匯聚、全維度整合、全時空分析的城市管理大數據治理體系,逐步實現了城市管理工作從事務驅動型向數據驅動型的轉變,從數字化、數據化到數智化的迭代演進。另外,專門制定《常州市智慧城市管理數據標準》,梳理城市管理數據目錄6大類187小類,匯總基礎數據781716條,整合原來分散在13個業務系統中共702張數據表并對外發布共享接口,首次形成了常州城市管理數據底座。住建部、省住建廳以及市有關專家在技術方案評審意見中提出,常州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項目“對全國同類地級市推動智慧城管建設,加快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開發應用,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搭建政企監管中心,匯入企業數據,提升城市治理水平。2020年,基于海量單車騎行數據、街景數據及公眾參與數據,結合空間分析技術,常州市對共享單車的騎行系統進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議,為常州市民打造了更高效的共享單車服務系統及更舒適安全的騎行環境。另外,常州積極嘗試將智能充電樁、井蓋等數據接入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讓數據多跑路、監管更精準,讓監管人員從“跟著車輪跑”轉向“跟著數據走”,賦予城市更高的精細化管理能力。
搭建公眾參與中心,讓服務更高效,提高市民幸福感、滿意度。平臺數據中心有效應用國家統計局城市調查隊對常州城市治理的公眾滿意度調查數據,微信小程序發起的城市治理提案數據,輿情系統中社情民意及處置信息數據等資源,結合不同季節、不同區位、不同重點工作時間段等維度,形成市民群眾參與城市治理的精準畫像,由城管云腦分析處理相應場景、形成處理模型,并基于此調整工作方案、用力方向,有效提升人民群眾參與城市治理的積極性。
以精細的信息流推動共治
常州市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實現了由傳統單一的“煙囪式”系統向“平臺+應用”的轉變。平臺部分由市級統一開發,統一提供數據、權限、視頻、流程等基礎能力;應用部分由各平臺使用單位“百花齊放”,鼓勵各區(市)、各單位依托平臺構建“支付寶”型的應用超市,滿足基層個性化需求。
建設多級聯動系統及綜合考評系統。該系統以線上信息流倒逼城市管理工作的不斷優化和創新,集合政府、社會和企業等多元力量共同解決市民群眾的每一件“天大小事”。目前,該系統覆蓋常州5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9個市職能部門和11個行業責任單位,形成了1444家責任主體協作的城市治理大網絡,每天1904名城市管理人員通過系統24小時會診解決市民反映以及巡查發現的城市管理問題,從根本上扭轉了突擊式、運動式管理城市的局面,真正做到了把服務匯聚到基層,把力量延伸到基層,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實現城市治理的常態長效以及精細化、精準化、精品化。
建設市容環衛責任區管理系統。該系統通過智能視頻技術自動識別、自動發現、自動報警店外經營、亂堆亂放、暴露垃圾等八類城市管理頑疾。攝像頭代替城管隊員巡查識別問題,并將識別的問題以短信方式推送給市容環衛責任人,給予其合理時間自行整改;對未整改到位的問題,聯動常州市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多級聯動系統,進行系統派單處置。此外,在使用過程中通過機器學習的方式不斷優化識別邏輯,提升識別效率,以此推動城市治理與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建設更加高效的城市管理工作系統。為推動城市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讓基層擁有更多的資源配置權,常州市根據各個區、街道的區位特點,個性化的管理方式及要求,量身打造適合各級基層單位實際業務開展需要的城市管理工作流程,單獨形成一個閉環,在避免二次投入的同時,切實落實了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平臺+應用”的發展理念。2020年,常州轄市區、街道自我巡查處理城市管理問題8.6萬件,是市級派單處理案件量的2倍。
建設城市數據自采集系統。常州基于城市管理數據標準,統一元數據類型及定義,以制定采集任務、配置采集目標元數據,應用常州市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地理信息系統(GIS)打造城市數據自采集系統后端,并以APP及微信小程序為前端,推動城市管理領域數據的全壽命周期管理,以此實現公眾參與、多元共治的目標。一方面,調動市、區、街道、社區城市管理工作者據采集任務實時采集各類部件或事件數據,并實時維護,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市民群眾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實時查看到自己身邊的城市部件或事件數據及相關的業務處置信息,實現與城市管理部門的有效互動。
以人文的技術流服務共享
江蘇省十三屆八次全會將美麗江蘇建設作為新形勢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常州市抓住這一發展契機,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以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為基礎,全面建設干凈、整潔、有序、安全、群眾滿意的美麗宜居城市。
常州市城管局以青楓公園為重點的市屬公園為試點,創新采取了用標人編標和專家指導相結合的方法,編制了涵蓋敞開公園綠化養護、園容保潔、秩序安全、設施維護、經營服務等全業務全流程的118項標準,全面研發和推行了敞開公園管理服務標準化信息管理系統,通過信息化確保各項標準落到一線、落到實處,公園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均得到了明顯提升,公園滿意度從2018年的90.4%提升到2020年的97%。2020年11月,“常州市敞開公園管理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被評為國家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優秀項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常州市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瞄準“為人民種樹,為群眾造福”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開發在線樹木認養小程序,實現公眾在手機微信端小程序上認養樹木、在線報名、互動活動、交互養護等功能,打造指尖上的“互聯網+義務植樹體系”。另外,市民也可以通過掃描公園內待認養樹木上懸掛的二維碼,線下現場認養。2021年初,“常州樹木認養”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實現了公園綠地植物線上線下同步認養,這在江蘇省尚屬首次。
推動新技術、新機械、新模式在公園管理中的應用,將一線工作人員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引進無人巡邏機進行公園內日常秩序巡查;引進無人掃地機進行主要園路日常清掃保潔;引進無人植保機,可以噴灑到傳統噴藥模式難以接觸的高大喬木,1個公園無人機再加上2個工作人員在1—2天內就能完成原來4個工作人員一周的農藥噴灑作業量;引進智能噴灌系統,實現24小時灌溉和監控,還可以根據天氣、濕度等情況自動設置灌溉方案,僅試點的4500平方米全年可節省3萬余元、節水1500余噸。
【本文作者為常州市城市管理局局長】
責編:賀勝蘭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