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花林里浪漫奔跑。 資料圖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人間四月天,正是出門踏青賞花的時節,鄉村游也迎來了一年中的第一個旺季。根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在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1.02億人次,已恢復至疫前同期的94.5%。其中,踏青游、近郊游、鄉村游等需求加速釋放,中國旅游研究院調查顯示,57%的游客參與踏青郊游,32.5%的游客體驗游園賞花。
賞花經濟正如火如荼,但花只開一季,如何讓鄉村游一年四季都保有持續吸引力?如何在遍地都是“桃花節”的熱潮中,花開“別樣紅”?從近年來各地的實踐來看,注入新鮮、獨特、豐富的文化內容勢在必行。
體育賽事 打破鄉村旅游季節性
4月3日,2021奉化海峽兩岸桃花馬拉松在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開跑,吸引了英國、美國、荷蘭、加拿大等14個國家及中國國內34個省市自治區的8000多名跑步愛好者參加。
在落英繽紛的鄉間奔跑,這個被譽為“全球最浪漫的賽事”今年已經是第五屆,賽事以“桃花”為主題,賽道沿途經過溪口古鎮、林頭村“天下第一桃園”、曰嶺以及滕頭村等生態美麗鄉村,對于跑者,這不僅是一場體育比賽,更是一次獨特的鄉村游。
在體育賽事的加持下,這里的桃花也擁有了與眾不同的動感魅力,正如這次半程馬拉松男子組冠軍錢鼎彬所言:“這里青山綠水,實在是太漂亮了,明年我肯定還會來這里參賽。”
鄉村與體育天然親近,尤其是在全民健身和戶外運動熱的背景下,將體育運動與鄉村游結合,不僅豐富了鄉村游的內涵,更培育出了鄉村游的新業態。由福建海峽旅游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簡稱旅游傳媒)自主孵化的、具有獨立IP的戶外運動旅行品牌“村跑”就是如此。
村跑是“最美鄉村越野跑”的簡稱,主打的是“鄉情野趣,自在跑游”的差異化體驗。從2014年在武夷山啟動,一開始的目標是跑進100個美麗鄉村。走過8個年頭后,賽事從最初的一年兩三站到目前的一年12站,更跑出了福建,跑進了西藏林芝、臺灣金門等地。“村跑”也從以跑步活動簡單宣傳旅游目的地,發展為包括“藝造鄉村”“村跑音樂會”“村跑公益”“村跑文創”“風物展集”等多模塊內容,并為旅游目的地提供從定位到文化及旅游資源梳理、旅行產品研發、導流及整合傳播等全案式服務的品牌。
體育能量注入為現下的鄉村游增添了新鮮、時尚、動感的元素,從推動全國性的大型賽事下沉到村,建立專業化的鄉村體育訓練基地,到承接業余戶外拓展訓練需求等,體育經濟將為鄉村常年帶來持續性人流,從而打破鄉村游的季節性難題。
研學基地 耕讀教育的最佳場地
當湖北咸安大幕山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競相綻放時,來自湖北科技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的百余名學生在花田邊支起了畫板,將這滿目的金黃與翠綠描繪于畫紙上……自2019年湖北省15所高校藝術(美術)學院的負責人分別與咸寧市咸安區大幕鄉政府簽訂創建“湖北高校藝術寫生創作基地”戰略合作協議以來,每年這里都會定期迎來一千余名美院學生踏青、賞花、寫生。
為了做好承接藝術生寫生培訓相關服務,大幕鄉政府在西山下村原有古民居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設計、建成了有鄉土民宿、民俗餐廳、一站式交通服務的寫生基地。大幕鄉黨委書記姜勇說:“只要能吸引更多藝術院校的師生來寫生教學,群眾閑著的民宿餐飲都能盤活了,師生畫作還能成為宣傳大幕吸睛游客的引爆點。”
如大幕鄉的油菜花一樣,四川金堂縣棲賢鄉的梨花溝、安徽省池州市的杏花村等村也都在“以花為媒”、以鄉村之美,吸引院校、社會組織、企業、藝術家等“下鄉”與村莊共建各種主題的研學基地,盤活旅游資源,促進農文旅融合,加速形成旅游產業鏈。
而且,鄉村研學基地還能成為大中小學校開展農耕教育的最佳場地。“開展耕讀教育”已經被寫入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農耕是豐衣足食的前提,而衣食足又是一切人類文明的前提,讓更廣大的人群去鄉村接受耕讀教育,體會、學習、運用、發揮傳統農耕文化中包含的農業智慧和精神價值,將對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產生重要的作用。在國家推動“開展耕讀教育”的政策引領下,鄉村研學基地游也將迎來發展機遇期。
民俗民藝 越鄉村越魅力
如果說體育和文藝是引入的城市文化資源,那么民俗民藝則是鄉村的本土文化資源。鄉村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庫,尤其是在傳統文化形態保存比較完整的古村落,民俗民藝資源富集,也是鄉村游發展得最好的一批村落。
很多人奔著萬畝油菜花去婺源,最后卻在篁嶺古村的徽派古民居群中流連忘返,在對春天敬花神、農歷六月六曬族譜、秋季曬秋、冬至祭山神等民俗活動的期待中,一次又一次重返古村。篁嶺,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節氣,都有相應的民俗文化活動上演,不僅豐富了旅游業態,吸引眾多游客常年前來觀賞體驗,更是對這些傳統民俗的活態保護。
差異化期待是游客選擇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動因,在工業化、城市化背景下,傳統村落具有的自然生態、田園風光、空間格局、建筑風貌、文化傳承等就是鄉村游的最大魅力點。
油菜花盛開的季節,在貴州丹寨的卡拉村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春耕大典,民族歌舞、莊嚴儀式與大地春景、古老吊腳樓交相輝映,讓身處其中的游客如癡如醉。
擁有7項國家級、24項省級、100余項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丹寨,被譽為“中國非遺之鄉”,也是將民俗民藝等非遺元素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典型。境內住著苗族、水族、漢族等各族群眾,他們紡布織衣,點蠟為畫,能歌善舞,住的吊腳樓、吃的紅酸湯、穿的刺繡服飾、跳的錦雞舞、吹的竹蘆笙、把玩的竹鳥籠……都是非遺。對于到排莫村、卡拉村等村寨旅游的人來說,就是去進行一次民族文化的深度浸潤體驗。
文化是旅游之魂,鄉村文化也是鄉村游之魂,但這個文化不是靜止不變的,新時代的鄉村文化正在形成中,這里面既有對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也有當今時代鮮活新元素的融入。鄉村游的發展前景是廣闊的,因為它不僅能夠安放住城市人的鄉愁情,更能托起鄉村人的振興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