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黨中央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動員全黨全國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作出的重大決策。黨史學習教育的重點之一是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紅色金融史是中國共產黨黨史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以大歷史觀正確理解紅色金融的歷史意義,充分挖掘紅色金融的時代價值,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的題中應有之義。
以大歷史觀正確理解紅色金融的歷史意義
紅色金融,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不久產生至1948年中國人民銀行建立時終止,盡管前后不過二十幾年,但對中國革命、對新中國金融事業、對世界金融發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需在大歷史觀下立足中國歷史的長時段,放眼世界歷史的寬視野,加以正確理解。
利用“錢袋子”支撐“槍桿子”,加快了中國革命勝利的步伐。巴黎公社失敗的教訓和蘇聯革命成功的經驗表明,革命要想成功,必須一手抓槍桿子,一手抓錢袋子。利用“錢袋子”支撐“槍桿子”,是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法寶之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金融事業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頑強而茁壯成長起來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支柱和勝利保證。在艱苦卓絕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金融力量,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開辟了激烈程度不亞于地面戰場的金融戰場,在發展蘇區、抗日根據地、解放區經濟,改善人民生活,調劑軍需支持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穩定物價,維護紅色政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快了中國革命勝利的步伐。
打破舊中國金融體系,奠定了新中國金融事業發展的根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蘇區、抗日根據地、解放區設立了名稱中含農民銀行、工農銀行、蘇維埃銀行、邊區銀行等的紅色金融機構,創建了獨立的貨幣體系和貨幣制度,開展了借貸、儲蓄、兌換、擔保、信托等金融業務,取締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金融特權,創立了獨特的紅色金融體系。這打破了自20世紀初以來主要由以外國銀行為代表的帝國主義金融資本勢力、以錢莊或銀號為代表的中國舊式金融機構、以銀行為代表的官僚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金融機構構成的舊中國金融體系,開啟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真正代表廣大工農利益的紅色金融事業,為新中國金融體系的建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珍貴的精神財富,培養了一批優秀金融管理和專業人才,奠定了新中國金融事業發展的根基。
留下精彩印記,貢獻了世界“戰時金融”發展的“中國經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金融事業,是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金融機構的設立、金融業務的開展、貨幣制度的形成、金融政策的制定,在沒有金融經驗、也沒有理論參照的艱苦條件下,每一步都深深地打上了紅色烙印。憑借堅定的信仰、無畏的勇氣和高超的智慧,中國共產黨人歷經磨難,勇于探索和嘗試。肩挑紅色金融命脈的“扁擔銀行”,穿山越嶺、開墾戰地金融的“馬背銀行”,試水金融創新、實現諸多“革命根據地金融史上的創舉”的“窯洞銀行”,在我國金融史上留下了一道道清晰而深刻的精彩印記,為世界“戰時金融”發展貢獻了“中國經驗”。
以大歷史觀充分挖掘紅色金融的時代價值
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色金融事業的奮斗歷程所形成的實踐創造、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所產生的精神財富,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事業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啟迪。應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充分挖掘紅色金融的時代價值。
推進金融事業要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紅色金融發展實踐中,紅色政權通過建立基層惠民、便民經濟組織或金融機構,運用金融手段,打破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金融壓榨和剝削的枷鎖,支持蘇區、抗日根據地、解放區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充分體現了紅色金融普惠為民的初心,踐行了為勞苦大眾服務的宗旨。
在傳承中堅守初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化金融改革與創新。只有讓金融成為“人民的金融”,才能夠保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新時代金融業要有新的擔當、新的作為,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深入推進普惠金融發展,持續加大對鄉村振興的高水平金融支持,“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特別是要讓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及時獲取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積極引導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加強金融消費權益保護,規范金融機構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行為,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提高消費者金融素養,增強金融消費者識別和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
推進金融事業要服務時代主題、凸顯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金融力量始終服務于革命戰爭這一時代主線,建立了獨特的紅色金融體系,利用“錢袋子”支撐“槍桿子”,實行了適應蘇區、抗日根據地、解放區發展的金融舉措和金融政策,為革命戰爭籌措了大量經費,購買了諸多緊缺物資和戰略性物資,同各方敵對勢力進行了頑強、艱苦、不懈的貨幣斗爭、金融斗爭,為革命戰爭的最終勝利、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傳承中開拓前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金融業要服務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時代主題,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天職和宗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在優化金融體系結構、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上下功夫,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和高水平支持。在此過程中,要正確看待國有金融體系的地位和作用。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保持平穩增長,作為戰略性金融制度安排的國有金融體系功不可沒。以國家掌握金融命脈為本質特征的國有金融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事業的顯著特征。要避免對國有金融體系做出有失公允的評價,繼續有效發揮國有金融體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戰略性作用。
推進金融事業要勇于探索創新。紅色金融發展中蘊含了探索創新的強大基因。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大眾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探索創新,紅色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金融法制建設等從無到有,逐步完善,積淀了紅色金融發展中的諸多實踐創造。例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大眾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行工農民主專政的紅色政權國家銀行雛形——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第一家農民銀行——湖南衡山縣柴山洲特別區第一農民銀行、全國革命根據地中第一個股份制銀行——閩西工農銀行等。
在傳承中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發展階段,推進金融事業穩步前行,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引,在創新發展現代金融體系上持續發力。進一步優化金融機構體系,推動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發展,穩妥發展新興金融業態,強化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以及更多適應家庭財富管理需求的金融產品。加快推進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完善宏觀金融調控方式,大力引導金融資源配置到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健全現代金融監管體系,補齊金融監管制度短板,探索構建金融科技發展與社會倫理之間的矛盾解決機制、金融大數據治理體系,加強金融法制建設,扎緊筑牢金融安全籬笆,保障金融業健康有序發展。
推進金融事業要發揚紅色精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民眾在無理論指導、無經驗借鑒的條件下對紅色金融進行了敢為人先的艱苦探索,鮮明地體現了“紅船精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征路上的特殊隊伍——“扁擔銀行”隊伍可歌可泣的事跡,詮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抗日戰爭時期,紅色金融在極端困難條件下逐步發展壯大,展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解放戰爭時期,紅色金融力量為迎接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繼續同敵對勢力做斗爭、繼續鞏固發展,凸顯了以兩個“敢于”、兩個“務必”為本質特征的西柏坡精神。這些紅色精神譜系為新時代金融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傳承中凝練升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紅色金融發展過程中體現的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紅色精神,能夠激發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事業的發展提供繼往開來的精神力量和動力源泉。新時代金融人須以金融先驅為榜樣,發揚紅色精神,汲取紅色精神營養,并升華為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事業而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的強大動力。
推進金融事業要進行偉大斗爭。與武裝革命平行,紅色金融力量在金融戰線上也與各種勢力開展斗爭與合作。在如何縮小日偽幣流通范圍同時又不傷害百姓利益,如何利用日偽幣獲取物資壯大自己,如何處理好與國統區的貿易平衡、防止法幣輸入通脹,如何打擊假幣和管理金銀等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金融力量積累了開展貨幣斗爭、處理復雜貨幣關系的豐富經驗。
在傳承中奮進圖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要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斷增強斗爭意識、豐富斗爭經驗、提升斗爭本領,充分發揮法治在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維護金融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穩妥推進金融雙向開放、人民幣國際化、數字人民幣研發,不斷提高我國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擴大國際金融“朋友圈”,助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耿中元,為浙江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庫“金融創新與普惠金融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可權,為龍巖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