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我國的獨特優勢

摘 要: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正深刻影響著經濟社會運行方式、國際競爭范式和世界格局發展走勢。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互動模式亦更為復雜。在此背景下,深刻認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要特征、分析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尤為重要。

關鍵詞:科技革命 產業變革 新興產業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主要特征

科學技術從微觀層面到宏觀層面進行融合和深化,科學發展進入新的大科學時代。工業革命以前,傳統的科學研究通常在某一有限地理區域內進行,體現出“單槍匹馬”和“手工作坊式”等特征。但是,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創新鏈不斷縱向延展和橫向細化,新一輪技術創新更多體現為一個分工協作的過程,需要在不同創新主體、不同區域、不同產業間整體推進,即進入“大科學”的新階段。當今國際社會面臨諸多共同難題,如公共衛生安全、貧困消除以及一些科學前沿領域問題等,這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應對。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基礎上,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亦是全球化的過程,科技創新正在迎來全球大科學時代。

前沿技術領域多種技術相互支持和融合發展,具有鏈式變革的特征??萍嫉陌l展要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和保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因此,綠色科技、健康科技、智能科技將是未來科技創新的方向,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智能制造技術等是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在各技術領域深化發展的同時,不同技術領域之間的交叉融合同樣體現出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實踐價值。例如,人工智能雖屬計算機科學領域,但其具有明顯的混合性質。人工智能的快速進步和廣泛滲透,將極大地加速相關學科領域發展。

“人、機、物”三元融合加快,“萬物互聯”的時代即將到來。互聯網的最終使命是讓任何人和任何物品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都能夠達成聯系,使得所有人和所有物能夠實現互聯、互通和互動,這是“萬物互聯”的最終情景,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要任務。“萬物互聯”的設想將突破對物理世界、數字世界和生物世界的傳統定義,構建起新的認識,促使“人、機、物”三元不斷交叉融合。例如智慧城市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物聯網技術在公共安全、智能家居、生產制造、醫療衛生等領域的實踐與應用。

科技創新的范式革命正在興起,大數據研究成為繼實驗科學、理論分析和計算機模擬之后新的科研范式。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不僅體現在新技術的種類、數量上,更體現在改變技術創新的范式中。大數據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基礎資源,蘊含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新思路。大數據研究是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點,將深入滲透到各行各業,數字經濟是由于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而建立起來的全新的經濟系統。

突破性創新向其他技術領域滲透擴散,對傳統產業產生重要影響。產業或技術并非獨立存在,各產業或技術間常有關聯性。隨著技術不斷進步,不同類型的產業將有條件實現交叉融合,產業間的邊界逐漸模糊,由此激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涌現,加速重構現代產業體系。例如,在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領域取得突破的新技術,催生出關聯性強、前景廣闊的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產業。此外,對于傳統產業而言,一方面,新技術將融入其產品研發、設計和制造過程,推動傳統產業由大批量、標準化生產轉向智能化、個性化定制生產,大幅提升傳統產業發展能級和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新技術將打破傳統封閉式的制造流程和服務業業態,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在產業鏈上融合發展。

創新活動具有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技術可能會在就業、社會倫理和安全等方面帶來沖擊,因而對于如何正確利用創新成果改造人類社會等問題的思考日益重要。目前,部分技術領域已經或多或少浮現出新技術對社會生態的沖擊。例如,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機器替代人類工作引發的就業效應、效率與公平的權衡;在大數據技術大規模應用中如何確保人類個體安全和尊嚴;等等。當傳統的社會模式受到新技術的挑戰,科技倫理治理應當與科技創新同步發展,以保障創新活動的成果能夠得到良好有序應用。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我國的優勢

我國“人才紅利”可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環境中,人才在全球競爭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谖覈萍紡妵鴳鹇裕萍甲鳛閲腋粡姷闹卮笾瘟α扛鼮槊黠@,各行各業對科技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對科技人才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要求更高。目前,我國基于人力資本視角的“人才紅利”可觀。例如,截至2019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全時當量達到480.08萬人,按照從事的研究類型來看,基礎研究39.20萬人,應用研究61.54萬人,試驗發展379.37萬人??梢姡覈鴱氖录夹g轉化工作的人才儲備充足,而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人才正在逐步積累。在“人才紅利”當中,我國的“工程師紅利”尤其顯著。2020年中國研究生招生人數達110.7萬人,其中理工科博士占79%,碩士占57%。2020年中國研究生畢業人數達72.9萬人。從1978年到2018年的四十年間,研究生數量增加了約80倍。此外,中國早年出國留學出去多、回來少,人才流失(brain drain)嚴重。2007年,中國社科院發布的《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表明,在1978年至2002年的25年間,我國出國留學人數為58萬人,回國工作人數僅15萬人。但是,隨著近些年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國內就業環境優化,以及留學生背景從早期多子女家庭為主變為后期獨生子女家庭為主,留學生回國浪潮正在興起,國外將成為中國的人才銀行(brain bank)。另外,雖然我國近些年普通勞動力用工成本上升,但是我國的高技能人才如工程師的用工成本相對于歐美國家仍然低不少,使得我國發展技術密集型行業具有人力成本比較優勢。

我國擁有龐大的數據群獨特優勢。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信息化和數字經濟特征明顯,數據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資產。我國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具有優勢:一方面,我國人口基數大,經濟體量大,產生的數字資源豐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ヂ摼W產業發展迅速,“自媒體時代”下用戶不斷產生數據,龐大的數據群使我國發展數字經濟具有獨特的優勢。另一方面,我國民眾個人隱私敏感度相對較低,或者說個人數據讓渡意愿相對較高。在某種程度上,我國低隱私保護的狀態給人工智能等諸多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提供了很大的優勢。僅從數據的角度來說,獲得的數據越多,越有利于技術完善。

我國在創新領域擁有超大規模母國市場優勢。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過程中,創新是最重要手段之一,而創新活動具有規模經濟的特征。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認為,由于知識具有累積性、非競爭性和部分的非排他性,知識生產中的要素投入呈現規模報酬遞增的特點,而不像傳統生產過程中要素投入呈現出規模報酬遞減。我國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有利于在創新過程中攤薄產品研發的單位成本,從而促進創新。單偉、馬文和高俊光(2017)采用經濟學中的彈性系數來衡量投入產出的效率,研究發現我國大多數省市R&D投入對專利授權量轉化效率表現出規模報酬遞增的特征。李左峰(2013)的研究同樣表明,以新產品銷售收入衡量創新產出,創新要素投入也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特征。

我國工業體系完整,產業鏈結構全、鏈條長。交通和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溝通成本不斷降低,促使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呈現出相較以往更大范圍的影響力。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由于產業之間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會通過產品、技術等渠道構成或近或遠的關聯。因此,創新將會通過產業鏈擴散的形式蔓延開來:或是由上游產業推動下游產業,或是由下游產業拉動上游產業,或是在同類產業的企業之間以競爭和合作的方式進行。在工業基礎方面,我國已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經濟規模躍居全球首位。在產業鏈構成方面,我國產業鏈結構完整、鏈條長。堅實的工業基礎和完整的工業體系將有助于產業鏈上彼此關聯的產業共享和拓展技術創新的成果。

我國政府是“賦能型”政府。良好有序的經濟發展客觀地需要政府有所作為。中國現行經濟體系大體上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政府的有為經常體現在對于經濟體系的賦能,對市場主體進行賦能,此種功能在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關鍵時期往往很重要。就創新領域而言,黃先海、宋學印和諸竹君(2015)的研究表明,競爭中立型政策可以弱化政策對企業個體層面創新行為的“替代效應”,并且能夠產生市場層面的“競爭增進效應”?;?ldquo;賦能型”政府的性質,我國的產業政策也將更多地轉向“競爭中性”的產業政策,即政府幫助企業中立賦能,在避免價格扭曲的同時,發揮增進市場競爭機能效應,激勵企業研發創新。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我國面臨的挑戰

我國科技創新領域逐步從紅海走向藍海,可供借鑒的科技成果數量減少、難度加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引進大量技術設備,有效地推動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但也存在著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不足的問題。從科技自主創新的系統性看,我國在頂層設計、思想觀念、人才隊伍、技術成果積累等方面都存在短板,尤其是科技人才隊伍的培養。一方面,我國新型科技領域優秀人才較為匱乏;另一方面,我國的技術創新能力仍然較弱。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市場競爭的硬核和底層邏輯是技術之爭和專利標準之爭。目前,我國少有原創性科技創新出現,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不足,從而制約我國新興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我國科技創新和高科技企業發展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西方國家對我國相關領域的防范和遏制加強。近年來,我國雖然在高性能計算、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等領域的部分單點技術取得一定突破,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逐漸縮小。但是,總體而言,我國在芯片等核心技術和產品研發方面仍然不能完全自主,核心技術仍然受制于人。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作為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科技企業必須結合自身實力,制定切合實際的技術攻堅目標,通過自主創新、協同攻關等方式,實現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突破。

產學研體系存在弊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下。在經濟發展初期,傳統制造業的發展一般會遵循“先模仿后創新”的模式,該模式以“獲取技術-吸收技術-改進技術”的漸進式過程為特征。此時,大學、研究機構和產業界之間相互分離、線性的產業組織方式能夠適應這種產業發展。但隨著經濟發展到以研發密集型產業為主時,基礎科學進步的引領作用顯現出來,研發知識與生產知識之間的相似性降低。產業界無法再通過生產活動的經驗積累來獲得研發知識,從而需要與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更緊密聯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學研合作關系逐步建立和改進,取得較大進展,但總體來說,與科技創新型國家還有差距。近年來,我國產學研合作項目主要采取技術轉讓、委托開發的形式,大多數企業尋求合作對象與合作項目時,主要著眼于研發周期短、回收周期短、投入市場見效快的短期項目,缺乏項目交流培養人才、共建科技實驗室、共建研發機構等全方位、高層次的合作。此外,高??萍汲晒D化機制亟需完善,科研項目數、科研經費數、發表論文數、鑒定成果數等指標,是當前高??蒲泄ぷ髯非蟮闹饕繕耍鴮蒲谐晒欠窬哂挟a業化前景以及如何加強成果轉化的關注度較低。一項科技成果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需要經過實驗室成果研究、中試和產業化三個階段。其中中試環節很關鍵但是具有投入高、風險高、成功率低、收益率低的特點。事實上,無論哪一個階段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一旦缺乏穩定的產學研合作資金支持和有效合作機制支撐,將會增大產學研合作難度。

支持科技創新和高科技企業發展的金融體系不完善??萍汲晒D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離不開金融方面的有力支持。新一輪科技革命催生大量科創型企業??苿撔推髽I,尤其是初創期科創型企業需要股權融資,但我國相應的資本市場體系仍然不完善。以股市為主的直接融資占比較低,與科創型企業蓬勃發展的融資需求不匹配,制約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至今,我國企業融資渠道仍然較多依靠銀行信貸,但科創企業由于自身的特點與銀行信貸準入標準存在較大差異。一方面,科創企業既具有一般小微企業的輕資產、高風險、信息透明度不足等問題,又有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前景不確定、行業整體技術進步快因而競爭激烈等特點。這導致銀行往往難以精準把握行業發展趨勢,難以吃透企業的專業領域,因而在授信評審時會對此類業務更加審慎。另一方面,銀行是風險厭惡者,其提供的貸款多以短期為主,而科技創新和科創企業往往具有需要資金投入大、研發周期長、不確定性高等特征。處于早期的科創企業缺乏足夠的信用和抵押,往往難以獲得銀行貸款。

綜上,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一方面,我國擁有獨特的優勢和發展機遇,另一方面,我國亦面臨不少亟需解決的短板和挑戰。如果我國能夠牢牢抓住此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關鍵的“機會窗口”,將會實現經濟社會運行方式提效、經濟高質量發展、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本文作者為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薛浠榕、碩士研究生劉冰倩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1]單偉、馬文、高俊光:《彈性視角下的R&D投入與產出關系研究》,《科學學研究》,2017年第7期。

[2]李左峰:《創新型企業創新投入要素的產出彈性估計》,《管理世界》, 2013年第2期。

[3]黃先海、宋學印、諸竹君:《中國產業政策的最優實施空間界定——補貼效應、競爭兼容與過剩破解》,《中國工業經濟》, 2015年第4期。

責編:司文君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