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基層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重心,基層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實現基層社會穩定有序又充滿活力,必須凝聚各方面力量,創新基層治理體制,培育形成良好的基層治理生態。如何運用好各種手段,實現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目標?如何夯實基層治理基礎,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讓基層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人民觀察)
張 翼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近年來,我國基層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斷創新,基層治理體系日益完善,基層治理能力不斷增強,為成功防范化解各種風險挑戰、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等提供了堅實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四五”時期,要在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提高基層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新征程上,我國基層治理既面臨難得機遇,也要應對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這就要求我們以更加成熟的治理體系、更加高超的治理能力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推動我國基層治理不斷展現新面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夯實基層社會基礎。
基層治理體系不斷健全
構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能夠解決基層治理問題的體制機制,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我們既充分發揮黨委領導作用和政府主導作用,又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積極參與,形成社會治理合力,不斷創新和完善我國基層治理體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雖只有一字之差,體現的卻是治理理念、治理體系等的深刻轉變。在治理理念上,體現了黨領導下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理念;在治理方式上,從單向管理轉向多方良性互動。黨的十九大提出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通過一系列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適應社會治理新形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總結基層治理經驗基礎上,提出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使社會治理體系要素更完備、結構更合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重要內容,“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作出具體部署。
可以看出,伴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關系、社會結構等方面發展變化,基層治理體系與時俱進創新和完善,不斷回應社會變化對基層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不斷解決新問題,基層社會的共識和力量不斷凝聚,維護了基層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基層治理能力逐步提升
隨著基層治理體系日益健全,基層政府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社會治理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社會各方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各地在實踐中把治理與服務、治理與建設結合起來,因地制宜進行創新和探索,基層治理不斷展現新面貌、新氣象。
黨的領導作用不斷加強,凝聚各方形成合力。黨的基層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發揮著引領帶動、統籌協調等作用。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基層政府、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相互協同,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委員會、屬地企事業單位、屬地社工機構、屬地社會組織、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服務團體等發揮各自作用,激發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和活力。
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基層公共服務能力增強。在創新基層治理過程中,各地通過下沉社會資源、管理權限、民生服務等,更好為人民群眾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比如,建立一站式辦事大廳,解決群眾辦事難的問題;建立社區長者食堂、公共圖書館、日間照料中心等,為群眾生活提供便利,讓群眾有更切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矛盾化解新機制,快速處置能力得到提升。基層是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矛盾問題的易發多發地,把矛盾和問題化解在基層,才能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奠定堅實基礎。不少地方對此進行有益探索,如推行網格化管理,建立人民調解中心,發揮鄉賢作用,社區組織介入物業管理等。通過完善和創新矛盾化解機制和方式,群眾表達訴求、協調利益、保障權益的渠道更加暢通和規范,基層社會有效處理矛盾和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強化風險防范意識,應急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現代社會,各類突發公共事件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對社會穩定和安全造成沖擊。在進行常態化治理的同時,基層社會不斷強化風險防范意識、底線思維,提升應急管理能力。比如,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社區工作者、下沉干部、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共同構筑起一道牢固的防線,為疫情防控作出積極貢獻,基層治理也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很多地方及時總結經驗、查找短板,以此為契機完善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基層社會的應急管理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創新治理方式,激發治理活力。近年來,不少地方創建村(居)民議事會、鄉賢參事會、流動人口議事會、商圈共治理事會等村(居)民說事、民情懇談平臺,在宅基地分配等許多方面共商共治,形成村規民約,把道德內容納入各類自治規則。在基層治理中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進一步激發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法治保障和德治教化作用,努力畫好基層社會共治同心圓。
推進基層治理創新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基層治理及時回應基層社會變化提出的新要求、新課題,根據人口年齡結構、分布結構、社區消費和服務需求結構等創新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加強基層社會建設,提升治理效能,使社會治理的基礎更牢固、更堅實。
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基層治理體系。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調動基層社會各部門各方面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依法厘清基層政府與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權責邊界,制定縣(區)職能部門、鄉鎮(街道)在城鄉社區治理方面的權責清單,合理確定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功能、規模和事務范圍,形成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的有機系統。加強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建設,完善村(居)民議事會、理事會、監督委員會等自治載體,激發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加強基層治理隊伍建設,積極培育基層黨組織帶頭人。
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社區建設是基層治理的重要環節。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推進審批權限和公共服務事項向基層延伸,完善社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有效滿足社區居民的差異化需要,使社區成為多種便民服務有機集成和精準對接的平臺。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城市社會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給社區治理帶來一系列新挑戰。比如,協調社區居民和物業服務企業關系,是社區治理面臨的一道難題。受人口流動影響,社區居民構成發生新變化,不僅包括業主,還包括大量租戶。城市社區居委會需要適應社區居民構成變化,及時調整協調范圍、優化協調方式,督促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履行職責,改進社區物業服務管理,努力取得更好治理效果。
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需要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以及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共同努力。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是推動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是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彌補治理資源不足、提供公共服務、化解矛盾等重要功能。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通過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委托事務等方式,促進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一些社區積極探索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的聯動機制,在提供社區服務、化解矛盾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應進一步暢通和規范各類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制度化途徑,加強對社會組織的政策性支持和事中事后監管,搭建更多志愿服務平臺,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全面激發基層治理活力。
數字化讓城市更智慧(思想縱橫)
郁建興 浙江工商大學校長
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時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社會治理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城市治理不僅要給人們提供一般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還要注重滿足人們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不斷增強人們在城市治理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才能更加清晰、更加準確地了解和把握這些需求?數字化治理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數字化治理的基礎是公共治理活動的數據化。海量數據的背后,隱藏著人們對公共治理需求的偏好,也隱藏著公共治理需求的優先順序和變化趨勢。數字化治理致力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甚至重塑傳統的治理流程、組織結構、運行機制。通過數字化改革,治理主體能夠更加精確地掌握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甚至不同個體的治理需求及其動態變化,進而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和服務流程,實現城市治理的智能化。
當前,不少地方的政府部門出臺了數字化改革實施方案,積極擴大數字技術在城市治理場景中的應用,加快數字技術與傳統治理工具融合。同時,積極運用政策工具,以政府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帶動其他部門、其他治理主體的數字化轉型,進而推動全領域、全周期的數字化改革,讓社會組織、企業和居民等多元治理主體都參與到數字化改革進程中,共同提升城市治理的質量和水平,給城市治理增添新的活力。
數字化改革不是對已有的治理形態做簡單的加減法。數據驅動意味著以數據為要素、技術為載體,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數據業務化”推進組織架構、人員配置、內部溝通方式的全面優化。一些地方還設置了首席數據官和數據專員等新崗位。
在數字化發展過程中,政府需要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數字化改革提供基礎性規則,包括數據獲取范圍、數據權屬、數據流通等數據治理相關規則,以及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治理應用的開發、運營、升級等一系列規則體系。必須看到,數字化本身并不是目標,讓城市更智慧、讓生活更美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是政府部門的追求。
近年來,各地在數字化改革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比如,浙江省建立了浙江政務服務網、“浙里辦”、12345市民熱線等平臺,在匯集民意、服務群眾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杭州推出防控健康碼系統,成為互聯網助力疫情防控的生動案例。在疫情防控斗爭中,一邊是全力阻擊、須臾不能放松的疫情防控,一邊是復工返崗出行的群眾實際需要。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杭州用健康碼找到了最佳解決方案,運用科技手段,同時滿足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同時,掃碼登記代替線下登記,也大大減輕了基層表格填寫和匯總的負擔,為疫情防控提供了詳實數據支撐。健康碼還可以協助政府部門精確掌握復工返崗人員的來源、批次、數量等情況,有利于提前做好應對工作,并且可以幫助企業隨時掌握員工的健康數據和動態。健康碼很快從杭州走向全國,這是以數字化方式應對風險挑戰的一次成功探索。
未來,可以讓數字技術在更多場景得到應用,在社會治理領域發揮更大作用。政府部門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專門的運營和維護團隊,形成數字化應用更新迭代的優化機制。還可以借鑒企業的經驗和做法,聘請不同行業、不同年齡段群眾擔任數字體驗員,讓線上政務服務更好用、更易用,讓數字化改革為人民群眾營造更美好、更舒心的生活環境。
發揮多方作用 形成共治合力 全面激發基層治理活力(有的放矢)
鄧大才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
社會治理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固本之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這就要求在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同時,充分發揮各類社會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基層治理合力。當前,應注重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基層治理的途徑,全面激發基層治理活力。
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是推動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要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的能動作用,協調社會關系,擴大社會參與,推進交流合作。近年來,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參與的平臺和渠道也越來越多,特別是一些公益類和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量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防控、廣泛募集資源、提供精細服務,從交通管制到小區管理,從環境衛生到社區服務,不僅解決了許多迫在眉睫的實際問題,也在建言獻策、科學宣傳、心理咨詢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社會利益關系越來越復雜,社會公眾的權利意識、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公共服務需求不斷增長。僅靠政府的力量和資源,難以有效滿足社會各方面需求。要在黨的領導下,各種社會治理主體建立起相互合作的良性互動關系,凝聚多元共治合力。要厘清基層政府、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社會治理主體間的關系,健全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制度體系,搭建互動平臺和載體,完善開放多元、互利共贏的社會協同機制。積極培育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社會組織,支持行業商會類社會組織發展,讓千千萬萬社會組織和微治理釋放出大能量。可以研究制定各類社會主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委托事務的具體辦法,把該由政府管的社會治理事務管好、管到位,把政府不該管、管不好的職能和公共事務,以合適方式交給其他社會治理主體,暢通和規范各類社會治理主體參與基層治理的途徑和渠道,使治理更加有效,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治理基礎更加堅實。
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不斷健全基層治理體系,打造社會共治同心圓。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基礎上,積極構建群團組織助推、社會組織協同、人民群眾參與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各類社會治理主體作用,不斷提升治理水平,增強治理效能,建立健全富有活力和效率的基層治理體系。
打通社區治理“微循環”
任 勇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市域社會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工作,在國家治理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我國住房商品化、社會化穩步推進,社區在市域社會治理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社區治理是市域社會治理的基礎單元和“神經末梢”,社區治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社區是疫情防控第一線,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前沿陣地。據統計,全國共有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日夜值守在65萬個城鄉社區,構筑起一道道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堅固防線,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作出了重要貢獻。
市域社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很多方面需要具體到社區治理中。例如,市域社會治理中的風險隱患很大程度上需要在社區層面進行防范和化解。可以說,社區治理效能直接影響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成效。當前,應立足我國社區治理的實際,堅持系統思維,推動共建共治共享,打通社區治理“微循環”,不斷提高城鄉社區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管理能力。
增強社區自治能力。在解決群眾關心和揪心的一些生活難題方面,如停車問題、買菜問題、垃圾分類、噪音污染等,社區自治往往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應不斷推進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不斷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增強社區自治能力。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社區中自治組織的獨特作用,有序承接下沉到社區的各種力量與資源,完善社區自治中的議事、協商、述職等不同程序和環節,保障社區居民依法享有民主權利,強化社區自治力量,力爭把各種小矛盾、小問題化解在社區。
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當前,物業服務企業等市場主體在社區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些市場主體對社區居民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及其變化具有較強的敏感性,也更有積極性去滿足社區居民的各類需求,可以為不同人群提供特定服務。應完善物業服務企業等不同市場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激勵約束機制,鼓勵市場主體圍繞人、組織、物等社區治理基本要素,聚焦社區居民關心的問題,以多種方式參與社區治理創新。積極推動市場主體對接業委會、居委會等組織,在明確各自責任基礎上協商共治。
培育社區居民參與熱情。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需要促進社區居民相互了解,增強彼此信任,激發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熱情。可以充分利用業主微信群等各類載體,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加強社區居民間的有機聯系,為社區居民參與各種形式的社區公共生活創造條件。在參與公共事務和相互交往過程中,培養社區居民對社區制度和規則的尊重,形成良好社區文化氛圍。同時,采用多種方式激發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社區治理始終充滿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