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人民智庫> 正文

調查報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公眾有哪些新期待

調查時間:2020年末—2021年初

調查方法:通過人民論壇網、人民智庫、國家治理微信公眾號進行問卷推送

樣本情況:有效問卷3299份。樣本以中青年群體為主,其中31—40歲(45.10%),21—30歲(43.19%),41—50歲(7.37%),50歲以上(1.39%),20歲及以下(2.94%);樣本覆蓋本科(37.95%),??疲?0.86%),高中/中專/技校(23.34%),碩博及以上(5.97%),初中及以下(1.88%);從日常居住地上看,主要集中在省會城市(32.40%)、地級市(29.10%)、直轄市(17.40%)、縣級市(15.25%)、鄉鎮村(5.46%),港澳臺及海外占0.39%。

重要發現:

·“超預期”是公眾對過去一年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感受,但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受訪者對我國經濟發展形勢持更加謹慎的態度,尤其對外資外貿形勢更為謹慎。

·公眾普遍認為靈活的政策工具、鮮明的產業集群和完整的工業門類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要優勢。

·面向新發展階段,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但90.45%受訪者對我國應對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充滿信心,尤以中青年群體最為樂觀。

·六成以上受訪者認為供給與需求不平衡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突出障礙,從地域屬性看,直轄市受訪者更擔心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面臨的堵滯風險,而地級市及以下的受訪者對流通和分配環節的梗阻更為擔憂。

·邁好構建新發展格局第一步,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是公眾的普遍期待。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站在新起點,如何邁好第一步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新發展階段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十四五”規劃的戰略導向,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必須抓緊抓好的工作,對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具有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作為一個全新的課題,構建新發展格局意味著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有力回應社會關切。阻礙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堵點如何打通?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我們如何辦好自己的事?針對以上公眾關注的問題,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展開了調查。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已成共識,但我國經濟率先從疫情之中復蘇,“超預期”是公眾對過去一年我國發展的突出感受

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形勢發展變化,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以制度優勢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沖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為低迷的全球經濟增添一股強勁動力。本次調查顯示,“經濟勢頭恢復良好,市場主體韌性超出預期”(66.11%)、“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59.23%)、“外資外貿超出預期”(52.62%)是公眾對2020年經濟發展整體情況的最大感受。可見,“超預期”已成為疫情之下我國經濟發展關鍵詞,公眾普遍對我國經濟發展趨勢持樂觀態度。進一步交叉對比發現,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受訪者態度則更謹慎,尤其體現在對外資外貿形勢的態度上。

在多重沖擊下,中國用“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勾勒出過去一年經濟社會發展走勢的鮮明特點。調查發現,“疫情大考面前實現轉危為機逆勢而上”(47.38%)、“‘十三五’成果豐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45.71%)也是公眾的突出感受。可以看出,中國高質量完成疫情防控、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千方百計穩住了經濟基本盤等歷史性成就深入人心、有目共睹。

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充分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的同時,也要認清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

進一步調查顯示,碩博及以上學歷受訪者對“我國發展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增多”(29.44%)、“重點領域技術‘脫鉤’風險凸顯”(27.41%)更為擔憂。還有16.28%的受訪者認為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形勢仍然復雜嚴峻”。

公眾整體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重要意義和實現路徑的闡述,其中,“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等論述給公眾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新發展新階段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國內外大勢、著眼高質量發展作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部署,并在不同場合圍繞新發展格局“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國科學應對風險挑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指導。

問及“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時,調查顯示,61.90%的公眾對構建新發展格局能“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帶動世界經濟復蘇”的論述印象最深刻,“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57.56%)的論述同樣深入人心。作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將為全球經濟復蘇帶來“中國機遇”,包括為全球經濟提供需求增量、更廣闊的市場機會和投資機遇等,為世界各國發展創造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新發展格局著眼于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將使中國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調查顯示,五成左右受訪者更為關注如何切實把黨中央作出的關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對“既要在戰略上布好局,也要在關鍵處落好子”(55.05%)、“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46.29%)的論述印象深刻。同時“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4.52%)的論述也受到關注。當前形勢下,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既要科學布局,也要找出影響全局發展的主要因素、關鍵變量和薄弱環節,據此確定主攻方向和關鍵著力點,這樣才能確保新發展格局的順利實現。

公眾普遍認為我國經濟具有顯著產業優勢和堅實改革基礎,超半數受訪者表示靈活的政策工具、鮮明的產業集群和完整的全部工業門類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

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從國際看,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我們難免要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從國內看,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加快轉變發展模式已是大勢所趨。構建新發展格局,既是危機導向下的主動作為,更是著眼“十四五”、重塑競爭新優勢的長期戰略。

對于“新發展格局的形成有哪些基礎支撐”這一問題,調查顯示,56.90%的受訪者認為“激發市場活力的政策工具不斷推出”是我國制度層面的突出優勢。進一步對不同行政級別地區的公眾進行交叉分析發現,經濟越發達、行政級別越高地區人群對這一優勢更加認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國市場才能上下暢通。

在供給層面,“眾多鮮明特色的產業集群和集聚鏈”(54.68%)、“具備完整產業配套條件和工業體系”(53.20%)的優勢得到超半數受訪者的贊同。在需求層面,內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五成左右受訪者認為“高學歷或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富集”(50.59%)、“物質基礎豐富、市場主體蓬勃發展”(44.20%)是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形成的基礎條件。我國擁有14億人口、9億勞動力、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1億多市場主體,這是擴大內需的基礎,但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充分挖掘縣鄉潛力,能夠有力支撐需求側管理。

超半數受訪者認為科技進步與創新能力的提升、體制機制障礙的破除、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是助力我國走穩走實的關鍵

對于如何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并科學應對新矛盾新挑戰等問題,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者認為“科技進步與創新能力”(58.90%)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開創發展新局面的決定性因素。進一步交叉對比后發現,受教育程度越高和所處地行政級別越高的受訪群體越認同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是我國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同時,超半數的受訪者認為“體制機制障礙的破除”(56.41%)和“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52.62%)對于我國轉危為機、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同樣至關重要。事實證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過無數次的外部沖擊,各種風險挑戰接踵而至,最終都能逆風破浪,靠的就是把發展的立足點放在國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辦好自己的事。構筑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才能激發新發展活力。還有近半數受訪者認為“黨員干部的責任擔當”(49.44%)、“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44.04%)是我國科學應變、化險為夷的根本要素。

公眾普遍認為供給與需求不平衡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突出梗阻,需要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尤其要在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邁向中高端、加快高水平開放融合上重點發力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現實痛點。調查顯示,就目前來看,國民經濟循環中不同程度的梗阻、“生產要素高效流動尚不夠順暢”(50.56%)、“技術‘卡脖子’問題”(42.35%)是公眾眼中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的堵點。尤其在國民經濟循環層面,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是經濟活動一個完整的循環系統。超半數受訪者認為,生產環節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與需求結構仍不匹配”(62.90%)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最大阻礙。與此同時,還有半數左右的受訪者表示,流通環節中“我國流通體系現代化程度仍然不高”(53.26%)、分配環節中“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49.74%)等問題也比較突出。從地域屬性看,處于地級市及以下的受訪者對流通和分配環節的梗阻更為擔憂,而直轄市受訪者則認為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面臨的堵滯風險需要警惕(37.98%)。

如何打通這些痛點堵點,是我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任務。當問及“為‘十四五’開局要從哪些方面重點發力”時,調查顯示,“補足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短板”(62.50%)、“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機制體制改革”(57.99%)、“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55.74%)、“推動科技創新在暢通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53.59%)是受選比例最高的四項措施??梢姡姼酉M母?、創新多管齊下發力,不僅要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還要以科技創新形成新的增長點,以便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1

新發展格局形成的核心要義是循環,進一步調查發現,對于“如何加快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這一問題,超六成受訪者表示,“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邁向中高端”(67.20%)、“破除制約消費、儲蓄、投資等體制機制障礙”(61.96%)是最關鍵的兩項措施。54.99%的受訪者認為“實施城市群戰略,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這一舉措同樣重要。還有超四成受訪者表示“以新基建助推數字經濟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43.35%)、“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42.89%)也是必須妥善處理的問題。由此看出,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提升經濟循環效率,從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是公眾的普遍期盼。

2

與此同時,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形成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調查顯示,在公眾看來,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想進一步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聯動發展,最重要的是要開放融合,持續改善營商環境,需要在“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保護,縮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66.02%)、“鼓勵企業走出去,布局國內國際兩個生產、兩個市場”(61.84%)、“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加快多雙邊自貿協議談判”(56.08%)三個方面重點發力。我國是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還有很大一部分受訪者認為我國要在“利用新技術新渠道開拓國際市場,提升公共服務水平”(50.14%)、“優化國內東中西區域布局,創新區域外貿合作機制”(40.22%)方面求突破??梢?,在全球化背景下,暢通對外合作的渠道與機制,增加互利共贏的經貿合作,推動我國充當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重構者已是國內公眾共識。

公眾對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普遍充滿信心,中青年群體心態尤為樂觀;邁向“十四五”,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的目標尤為期待

當今世界經濟形勢波譎云詭,全球經濟沖擊為我國發展帶來了諸多困難和挑戰。當問及“您對我國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有信心嗎”時,調查顯示,90.45%受訪者表示充滿信心,完全沒信心的受訪者僅占0.36%。過去一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決策、沉著應對,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形成了形勢向好的局面,大大增強了人民群眾對黨中央提出的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的信心,“人民有信心”必將激發更加強大的奮進力量。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隨著國內大循環的開啟和政策紅利的釋放,各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對于國內大循環更利好哪些行業,調查顯示,一方面,公眾普遍認為與其他傳統行業相比,國內大循環更能為以科技為基礎的新興領域(63.87%)帶來利好。進一步與受教育程度進行交叉對比發現,碩博及以上學歷(69.54%)和本科學歷受訪者(65.81%)更看好國內大循環為科技領域帶來的產業變革。另一方面,超半數的受訪者表示制造領域(57.26%)、服務領域(53.74%)和投資領域(53.35%)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3

問及“邁好構建新發展格局第一步后,您更期待‘十四五’哪些發展目標的實現”,調查顯示,公眾最憧憬、最希望“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64.96%)和“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62.47%)目標的實現。進一步交叉對比發現,40歲以下的中青年群體對生態文明建設期待度更高。超五成受訪者對“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人民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59.26%)、“經濟發展取得新成就,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55.20%)充滿期待。其中,低學歷群體對文化需求的滿足更加憧憬,初中及以下受訪者甚至達72.58%。此外,對于“國家治理效能達到新提升,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45.38%)、“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29.28%)目標的實現,也受到相當一部分公眾的期待。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唐佩佩】

責編:蔡圣楠 / 司文君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賀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