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發揮好長江經濟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

摘 要:“十四五”時期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中心所在、活力所在,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帶。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中之重,長江經濟帶在其中能發揮關鍵作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與共建“一帶一路”融合,有助于實現國際經濟大循環,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機制變革,重塑國際經貿合作格局。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 新發展格局 “一帶一路” 雙循環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長江經濟帶是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帶,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長江經濟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地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重任在肩,大有可為。雄厚的經濟和產業基礎,發達的都市圈、城市群,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和較高的對外開放水平,這些因素使得長江經濟帶成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主動脈。

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規模龐大,占全國GDP近半壁江山。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面積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21%,人口規模超過全國總人口的40%,經濟總量占全國GDP近半。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從2015年的42.3%提高到2019年的46.5%,2020年前三季度進一步提高到46.6%。全員勞動生產率由2016年94197元/人上升到2019年117082元/人,增幅24.3%。

長江經濟帶產業基礎雄厚,新興產業集群帶動作用明顯。長江經濟帶既擁有規模龐大的資本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如鋼鐵、有色、汽車、家電、石化、化工、建材、機械、食品、輕工紡織、現代金融服務業等,也包括基礎雄厚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如智能制造裝備、新能源、新材料、軌道交通、工程機械、節能環保、船艦及海洋工程裝備、航天航空、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按照規劃,長江經濟帶要打造世界級制造業集群:下游沿江地區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游沿江地區著力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體系;上游沿江地區突出綠色發展,重點發展區域優勢特色產業。近年來,長三角經濟帶各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幾乎都是呈兩位數增長,長江經濟帶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規模占全國比重均超過50%,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全國70%以上。

都市圈、城市群發達,科技創新資源豐富。城市群是城鎮化和區域經濟發展到較高階段后形成的經濟地理空間主體形態,是支撐和引領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功能區。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在長江經濟帶地區經濟發展中具有決定性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也是我國區域發展戰略格局中的重要功能區。這些城市群匯聚了全國1/3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擁有全國一半左右的兩院院士和科技人員,各類國家級創新平臺超過500家。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對外開放的主力軍。長江經濟帶尤其是長三角地區是我國傳統的對外開放地帶,在與歐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對外經濟、貿易、投資、技術交流合作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國際經濟大循環的主要受益者。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建設融合程度不斷提高,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形成。2016—2019年長江經濟帶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由15674億美元增加到20329億美元,增長29.7%,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由2725億美元增加到3405億美元,增長25%,實際利用外資由641億美元增加到677億美元,對外非金融類投資由588億美元下降到349億美元,增長-40.7%。長江經濟帶貨物及服務進出口總額全國占比由2016年的49.9%上升到2019年的51.874%。

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中之重,是新發展階段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面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是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可能只依托“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國際大循環,而是應該建立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基礎上。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在綜合評估國內外經濟形勢和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基礎上,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國內大循環的核心就是不斷擴大國內市場需求。而要滿足不斷擴大的國內市場需求,最重要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側改革和科技創新。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中心所在,活力所在。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長江經濟帶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有責無旁貸的使命。為了有效發揮長江經濟帶在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中的作用,需要長江經濟帶在以下方面重點發力。

推進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促進總供給與總需求走向均衡。不平衡、不協調是當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為此,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需要推動國內經濟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之間的暢通,包括總量上的供求關系均衡,國民經濟各類結構性均衡,國內與國際經濟之間的均衡,國民經濟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方面的協調,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之間的協調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有效需求側改革,提高供給側質量和效率,創造有效供給,理順需求機制、消除堵點、釋放需求,從而把需求牽引和供給創造有機結合起來。

樹立全國一盤棋理念,加強政策協調,建立有效分工機制。長江經濟帶橫跨經濟發展條件和發展水平存在梯度差異的三大地帶。進入新發展階段,三大地帶的發展任務和發展目標也存在明顯差別。為此,各省市要在全國一盤棋思想指導下,充分發揮各自自然環境、經濟基礎、產業基礎和能力上的優勢,加強各省市之間規劃和政策協調與溝通,建立有效的地區間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分工機制,優化省市產業地區布局,推進上中下游協同聯動發展,強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瓶頸,鍛造“殺手锏”技術,補齊產業鏈短板。在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上,當前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存在核心關鍵技術的“卡脖子”和產業鏈短板問題。一些關系國家安全大局的核心關鍵技術是買不了和要不來的,對于中國產業鏈短板,國際產業鏈的調整是外因,中國國內產業鏈自身的短板和能力缺口則是內因。為此,需要各省市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建立有效的科技創新協同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促進產學研有效銜接、跨區域通力合作的體制機制,加緊布局一批重大創新平臺,通過加強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的聯合攻關,迅速有效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為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提供保障。在科技創新資源豐富的大學、科研機構和創新能力強的大型國有、民營企業,支持建設一批先進的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實驗室,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水平,推動原發性、開創性和顛覆性基礎理論和科技創新,鍛造“殺手锏”技術。

加強工藝技術創新,打造精品名牌工程,增加有效供給。目前我國經濟循環中的一個重要堵點是供給與需求匹配性不足,即缺乏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產品和服務需求的有效供給。為此,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激化各市場主體的漸進性產品創新活力,追求精益制造,打造精品名牌工程,增加高品質產品的有效供給,實現進口替代,不斷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品質的需求。

加快都市經濟圈和城市群建設,實現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鄉戶籍權利不平等阻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會加劇城鄉差距。需要加快培育要素市場,完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要素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人員、資本、技術和土地等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自由流動,改革城鄉戶籍管理制度,破除城鄉戶籍障礙。加快大都市圈、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需求。

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造就業機會,全面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推進國內經濟大循環,需要進一步擴大內需市場需要,創造高收入的就業機會,壯大中產階層隊伍,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商品和服務消費能力,推動消費轉型和升級。為此,需要全面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就業、教育、社保、醫療投入力度,促進便利共享,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構建統一開放有序的運輸市場,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暢通經濟循環。運輸市場是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的主動脈。良好的運輸通道和有效的運輸組織模式不僅可以提高物流效率,而且可以保障經濟在流通環節暢通無阻,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為此,需要加快構建統一開放有序的運輸市場,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創新運輸組織模式,確保人員和商品在全國市場暢通無阻。此外,建設現代物流體系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城市發達的物流網絡相比,鄉村由于地理位置偏遠等原因,存在配送成本高、時間長等問題,難以得到相應的服務。因此,當前建設現代物流體系一個重要任務是打通鄉村物流這“最后一公里”。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與共建“一帶一路”深度融合是開拓國際循環的新途徑

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在綜合評估國內外發展環境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共建“一帶一路”無疑是一個積極的、空前的合作發展倡議,雖然“一帶一路”屬于地區性的經濟治理機制或平臺,但其規模更大于歐盟,其范圍涵蓋歐亞大陸。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得到世界諸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認同、得到全國各地積極響應。尤其是通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增加了與沿線國家貿易額,擴大了對沿線國家的投資。截至2020年底,中國已與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3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在新發展階段,共建“一帶一路”可以彌補我國之前重點面向發達國家開放的國際經濟大循環之不足,有助于推動中國經濟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一帶一路”是中國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基礎,為國際社會搭建的合作共贏新平臺,也是中國建立的國際經濟循環大舞臺。長江經濟帶橫跨沿海、內陸和沿邊地區,是“一帶一路”在國內的主要交匯地帶。在新發展階段,推動沿海沿江沿邊和內陸全方位開放、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與共建“一帶一路”融合,無疑有助于實現國際經濟大循環,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機制變革,重塑國際經貿合作格局。共建“一帶一路”是新發展階段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不僅可以極大拓展長江經濟帶和中國經濟發展空間結構,有利于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雄厚的經濟基礎和產業技術優勢,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而且可以通過深化國際分工,打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為了有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融合,拓展國際經濟循環模式,首先,長江經濟帶沿江省市要根據各自的區位優勢、經濟基礎和產業優勢,明確自身的定位,通過加快長江經濟帶上的“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布局和建設,培育更多內陸開放高地,夯實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國內基礎。

其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屬于發展中國家,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和投資規模,不斷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投資需求和貿易需求,有助于推動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促進世界經濟邁向更加均衡的發展,從而縮小南北差距,加快全球減貧的步伐,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

第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民族、宗教、文化差異巨大,共建“一帶一路”不僅體現在擴大投資和貿易規模方面,也體現在文明互鑒、人文合作上。“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一帶一路”要行穩致遠,離不開“民心相通”的支撐和保障,而“民心相通”則離不開有效的人文交流。因此,進一步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有利于促進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度融合,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社會進步。

長期以來,我國對外開放主要側重與美日歐等經濟發達國家建立經濟、貿易、投資和技術上的聯系,形成“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對外經濟格局。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加上國內國際經濟發展環境前所未有的大變革,這種模式的缺陷不斷暴露,創新國際經濟循環模式變得越來越重要。當今世界各國經濟彼此依存,利益交融前所未有,以誠相待、普惠共享是根本之計。共建“一帶一路”是一種雙贏的國際經濟合作機制或平臺。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基礎上,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與共建“一帶一路”融合,一方面可以推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動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帶動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和平發展。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圖表:長江經濟帶發展相關指標》,《求是》,2020年第24期。

[2]《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取得的成效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中國政府網,2021年1月6日。

[3]《規模超七成 長江經濟帶打造集成電路產業集群》,《中國證券報》,2018年7月27日。

[4]關成華、趙崢等:《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9》,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0年。

[5]李明:《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社會治理》,2019年第5期。

[6]《共建“一帶一路”2020年重點工作推進會召開》,中國經濟新聞網,2020年9月14日。

[7]王雅慧:《建設現代物流體系納入2021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 高新技術打造智慧物流》,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2021年1月4日。

責編:董惠敏 / 司文君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賀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