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黨建創新 > 黨建論壇 > 正文

【思政實踐】網絡思政模式創新要處理好“四對關系”

思政實踐

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意義,深刻闡明了黨史學習教育的重點和工作要求,專門強調要注重方式方法創新,增強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互聯網突破了課堂、高校、求知的傳統邊界,已經成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增量”,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重塑網絡空間,為網絡思政模式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積蓄了強大的革新動力。提升黨史學習教育質量,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統籌處理好“四對關系”,突出思想引領,注重資源挖掘,加強體系建設,畫好網上網下最大“同心圓”。

一是打通虛擬性與現實性的壁壘。一般而言,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網絡不是現實生活的替代而是現實生活的發展,不可能脫離現實生活而獨立存在。網上學黨史,不是“用互聯網上黨史課”的簡單疊加,而是從“網上是虛擬”“網下是現實”到“網絡呈現現實”“現實承載虛擬”,是典型的“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相融關系。因此,通過網絡學黨史,要對于現實話語體系、組織模式進行重構,生發出契合青年接受特點和行為表達方式的話語語境,善于運用動靜結合的圖像話語,綜合運用多種媒介形態,形成立體式感知的話語。比如,中共“四大”紀念館發布了Q版黨史人物盲盒,通過網絡知識問答、定向搜索、趣味游戲等形式,讓紅色文化與潮流文化相結合,讓黨史知識和文創作品相結合,幫助參觀者更深入地了解黨史,帶來了強烈的參與感、互動感和體驗感,這給高校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帶來了經典的學習范本。同時,虛擬與現實相融合更加突出強調了二者之間存在的并存、交織與互動關系,這就意味著虛擬空間不能完全取代現實空間的重要作用,虛擬世界必須打上現實世界的烙印。因此,網上學黨史不等于僅僅從網絡上學黨史,而是要立足于現實這個出發點,引導青年學生線下實地走訪,線上學習了解對應內容,打造虛實結合的思政教育生態。比如,借助虛擬體驗課程,引導青年學生置身在烽火連天的革命戰爭年代,在情境體驗中感悟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歷史,領悟“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真諦,感受到今日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在心底更加堅定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新時代的信念。

二是形成整體性與層次性的統一。黨史學習教育的總要求是“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做到區分層次、注意類別、靶向施教。一方面,要把握堅持弘揚主旋律的要求,發揮“云平臺”的資源優勢,突破時空限制,結合“奮斗的我最美的國”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等具體載體,廣泛邀請黨史人物、科學大家、英雄模范面向青年學生講述黨史故事,也可以創新方法與形式,借助“萬物互聯”的載體優勢,有效發揮及時性、關切性、融合性的特點,賦予英模人物可親可敬可感知的屬性,回應青年學生具體化的接受期待和身邊化的接受認同。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好網絡文化建設的獨特優勢和本地本校的資源稟賦,講述好校史中的紅色元素故事,講述好身邊榜樣的擔當作為故事,開展多維度、多層次的實踐探索,鼓勵青年學生以自己的視角、自己的語言、自己的體驗、自己的方式發出堅定“永遠跟黨走”、砥礪愛國奮斗的時代強音。

三是推動主平臺和自媒體的協同。各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主平臺多為官方網絡媒介,從一定意義上看,更加側重于“面”上的宣傳闡釋,其優勢是可以有效發揮官方平臺的權威信服力,用真實史實、權威數據,準確分析、合理建構范疇體系,起到重要的議題引領作用。比如,當下正在高校中深入開展“網上重走長征路”黨史故事百所高校接力講述活動,就很好地發揮了主平臺的輿論傳播影響力,引導師生積極參與網上接龍、互動傳遞,營造了濃厚的宣傳氛圍。另外,基于主平臺背后強大的專業技術支撐和資源經費支持,一些高校官方網絡媒體也綜合運用短視頻、H5 等新媒體技術增強黨史學習教育話語體系的解釋能力、轉換能力與創新能力,產出了一批黨史學習教育的優秀網絡內容產品,打造了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的融媒體,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動人。而自媒體則更加注重在“點”上的突破,就要加大宣傳引導,鼓勵師生創作、推介一批“講品味、講格調、講責任”的黨史學習網絡文學、網絡游戲、有聲讀物、動漫、短視頻等精品力作,營造“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正向風尚。特別是要讓主平臺和自媒體圍繞特定時間、節點,就同一議題協同發力,以專業增強說服力、以共振擴大影響力,形成“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的聲勢。

四是實現學黨史和辦實事的貫通。“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是黨史學習教育的主線,高校必須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校改革發展穩定、解決涉及師生切身利益的急難愁盼問題,將學與做有機貫通起來。因此,依托網絡載體開展黨史學習,就要深入把握數字時代學生的行為特點、接受規律,緊扣學生成長成才的現實需求,引領網絡文化建設方向,做到匯聚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服務學生學習需求,整合精品文藝文化資源服務學生精神需求,拓寬豐富就業創業資源服務學生發展需求,提供日常便利資源服務學生生活需求。比如,青年學生習慣于碎片化的接受方式,就要在內容選題上把握主題主線,分層分類設置引導內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青年學生樂意表現才能,就要積極提供黨史知識競賽、網絡文化作品創作競賽、革命歌曲傳唱競賽等具體載體,把網絡化身為展示自我、交流互動的舞臺;青年學生熱衷交流分享,就要在增強導向性上下功夫,開發一批紅色情景類互動應用,記錄學習情況,宣傳先進典型,推廣經驗做法。甚至可以根據歷史事件、校史典故以及當地革命資源設計開發成網絡學習游戲,以晉級過關、積分換學分為考核方式,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作者:李萌,副教授,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與研修中心博士生、陜西科技大學學工部副部長、陜西高校網絡思政工作中心專職干部

【本文系全國網絡教育名師支持培育計劃階段性研究成果,由陜西高校網絡思政中心支持出品】

[責任編輯:張堯]
標簽: 思政實踐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