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人民智庫> 正文

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廣東松山湖實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廣東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松山湖”)自2001年設立以來,始終把創新擺在突出位置,立足當下、著眼未來,提前謀劃、前瞻布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創新“第一動力”作用,不斷增強創新引領優勢,在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科技創新、打造東莞“引擎”、促進區域發展、服務國家戰略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膽嘗試,發揮了獨特優勢和作用,取得了重要成就和重大進展。歷經初創發展、加速發展、統籌發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發展四個階段二十載建設發展,松山湖實現了從“工業園”“高新區”到“科學城”質的飛躍,實現了“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與產業齊飛”的目標,實現了東莞科技創新從“地方隊”到“國家隊”的重大跨越。進入新發展階段,深入總結松山湖二十年發展實踐的獨特經驗,對探索回答松山湖何以在全國高新區中獨樹一幟,怎樣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和中堅作用,如何從全局高度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等關鍵問題,均具有重要意義。

聚焦前二十年,總結松山湖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實踐經驗

因創新而生,依創新而興,靠創新而強。松山湖是東莞順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主動承接深圳溢出效應,積極搶抓國家戰略機遇,提前謀劃發展模式轉型和創新的產物。創新是松山湖的“根”和“魂”,已經滲透到松山湖人的骨髓中、流淌在松山湖人的血液里,落實到探索創新如何成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具體行動中,體現在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舉措中,貫穿松山湖經濟社會20年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

探究松山湖20年發展實踐,可以發現:松山湖既是創新的產物,又是創新的主體,還是引領和支撐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龍頭”。松山湖通過創新創造偉業,依靠創新走向未來,已經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新路,形成了具有松山湖特色的實踐經驗。深入總結松山湖20年發展實踐經驗,非常必要。

前瞻思考是獨特法寶

前瞻思考是站在前沿、想在前頭、走在前列、引領前進的創新思考,是靠前站位、提前謀劃、超前布局的第一步,也是東莞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獨特法寶。

一是下好“創新”先手棋,提前布局松山湖高新區建設。東莞市委市政府立足制造業轉型升級這一發展實際,聚焦科技創新這一時代發展主題,緊緊抓住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新機遇,把握規律、著眼未來,統籌謀劃、提前布局,于2001年創建松山湖科技產業園,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接續使之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進而從初創發展、加速發展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另外,松山湖早在2010年就先行提出“以創新為核心”的發展理念,實施創新引領戰略,推動松山湖創新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松山湖20年發展實踐證明,東莞市委市政府當初的決策部署是正確的,道路方向是明確的,謀劃布局是前瞻的。

二是打好“建設”主動仗,主動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東莞市委市政府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主動出擊、積極作為,加大人力、物力、財力、土地等投入力度,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吸引一批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落戶松山湖。其中,散裂中子源大科學裝置落戶松山湖就很好地證明了東莞市委市政府“筑巢引鳳來,飛出金鳳凰”這一創新思路的戰略性、前瞻性與遠見性。2006年明知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短期內不會直接帶動GDP增長,但東莞市委市政府依然積極爭取其落戶松山湖,在資金、用地、工程建設乃至配套設施上不遺余力給予支持、不懈不怠完成建設、不折不扣做好服務,這體現了東莞市委市政府對科技研發、科技創新的遠見卓識、高瞻遠矚。從2018年8月通過國家驗收并向用戶開放運行以來,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服務國內外1500多位用戶,已經完成超過200項原創性課題研究,進一步擴大了松山湖在全球科技創新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而且,東莞市以全國唯一、全球第四座脈沖式國家大科學裝置散裂中子源為基礎和依托,陸續集聚了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等一群大科學裝置,形成了高水平院校、科研機構和實驗室體系集體發力的源頭創新矩陣,擁有了東莞首個國家戰略平臺——松山湖科學城,推動了東莞科創生態發生深刻變革,實現了東莞科技創新從“地方隊”躍升“國家隊”的跨越式巨變。

科技創新是鮮明主題

科技創新是松山湖的核心功能,是松山湖實現發展目標的主要手段,也是松山湖發展的最大亮色,貫穿于松山湖20年發展的始終。

一是向科技要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松山湖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安身立命之本,明確科技創新是鮮明主題、核心任務的功能定位,強化科技“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核心,牢牢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穩穩握住科技創新這個“殺手锏”,以超常規的認識、超常規的政策、超常規的舉措、超常規的行動、超常規的力度將科技創新這篇大文章做得“活力四射”,把科技創新嵌入各領域各行業,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加快建設以科技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以科技創新之力助推松山湖高質量發展,以松山湖高質量科技創新供給引領東莞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東莞高水平崛起、推動東莞高質量發展。

二是向創新要未來,讓創新的第一動力作用更加強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松山湖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著眼于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在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制度創新、治理創新上下功夫,在創新載體建設、創新主體培育、創新成果轉化、創新環境條件建設等方面做好功課,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強化體系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讓創新成為引領松山湖走向未來的不竭動力。

人才驅動是根本動力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是創新發展的主動力,是創新驅動的核心動力,是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支撐。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

一是重視人才引進,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松山湖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圍繞“人才特區”建設目標啟動人才發展規劃,實施聚才工程、育才工程、用才工程,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出臺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活力,確保科技創新向著更優質量、更高效率、更強動力進發。截至2020年,松山湖各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企業集聚了55位海內外知名院士、長江學者、學術領軍人才作為省市創新科研團隊的帶頭人,松山湖舉行的“2020年院士峰會”匯聚了約60位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日本工程院等科研院所的院士,為產業發展及松山湖未來建設建言獻策。

松山湖專門設立招商引智辦公室,進一步理順機制、統籌資源、優化服務,打造多元人才發展平臺,構建高效人才綜合服務體系,厚植人才發展土壤,加快修訂實施《東莞松山湖推動港澳人才創新創業實施辦法》等招才引智專項政策,加緊實施引進海外人才,進一步優化引才、育才、用才環境,形成具有前瞻性和國際化特色的人才高地。通過新型研發機構共引進各類人才超過2500名,其中,技術研發人員占75%,教授、研究員等高端人才近30%,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等高層次人才超過120人。

二是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布局人才鏈,以人才工作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松山湖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布局人才鏈,鼓勵學校、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沖到前邊去招引人才,支持各類研發機構、平臺、企業等走在海外引才第一線,以人才為核心集聚創新要素,用高質量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重點抓好戰略科技人才、領軍人才、尖子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把最優秀的人才吸引到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圍繞基礎研究需求和產業發展短板,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校和實驗室等創新平臺,開展全鏈條引才,凝聚一批相關研究領域和交叉學科研究方面的高層次人才和團隊。

需要指出的是,建設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是松山湖人才工作創新的點睛之筆。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是承接松山湖科學城、國際知名高校院所等單位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為高科技的創業項目提供低成本的創業空間和全方位的創業服務。通過利用“成本洼地、服務高地、政策特區”優勢,引進國際一流創新資源、優質項目和人才團隊,推動高端創新資源集聚,孵化科技企業,打造“創新創業不夜城”,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創新人才,推動松山湖科學城創新創業落地生根、轉化見效。

開放合作是不二法門

松山湖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以更廣闊的視野、更開放的胸懷、更解放的思想、更高效的舉措,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以開放合作的獨特方式蹚出一條獨具松山湖特色的創新發展新路。

一是推動院市合作。依托中科院與廣東省之間院省合作優勢,推動東莞與中科院達成院市合作,形成了“院地合作、所企對接”模式,讓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一批重大裝置、重大平臺落地松山湖,實現多項一流創新成果出自松山湖。進一步深化院市合作,共同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加快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謀劃和建設,完善松山湖科學城“雛形區”科學功能。

二是推動校地合作。推動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吸引香港城市大學落戶松山湖,有序推進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建設。吸引清華、北大等全國知名高校在松山湖設立約30家新型研發機構,深化校企地、產學研協同創新,打造具有松山湖特色的協同互補、聯合發展的創新共同體。

三是推動灣區合作。松山湖作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主動加強與廣州南沙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的聯動協作,協同唱好廣州深圳東莞“三城記”,攜手打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建設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協同推動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全力打造粵港澳科技合作共同體。

四是推動國際合作。建設世界一流大科學裝置集群,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競爭和國際重大科研項目。建設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讓大學、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孵化器、商住配套、科技服務、國際交流等科技創新要素在此交會,吸引更多國內外青年創新創業團隊聚集松山湖,把更多的國際化科研資源和重大創新成果引入松山湖。

松山湖20年發展實踐證明,改革開放給松山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給松山湖高質量發展增添了強大動力。松山湖不僅是東莞的、廣東的,也是大灣區的、中國的,還是世界的,在國家科技創新主戰場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科技競爭大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龍頭企業是核心主體

創新是企業經營最重要的品質。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龍頭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核心主體與重要推手。

一是強化企業的市場創新主體地位。理順政府、市場和企業的關系,合理界定政府、市場與企業的邊界,遵循市場規律、放寬準入門檻、引入競爭機制、擴大多元參與,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讓三者形成一個充滿內生活力的創新整體,進一步釋放市場創新力量。

二是強化引領發展的高水平創新主體建設。培育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智能裝備制造、新材料等主導產業,實施“培優育強”行動、“倍增計劃”,集聚科技創新資源、推動科技與產業結合、培育創新型產業集群,推進重大平臺、項目、孵化載體建設。加強龍頭企業研發總部招引,提升龍頭企業的研發能力,加大對華為、立訊、華貝等龍頭企業的資源傾斜,破解“卡脖子”問題,在前沿領域率先搶占技術制高點。

另外,松山湖通過優良的創新創業環境,以及松山湖科學城建設中的一系列制度建設和政策疊加紅利,吸引了重大課題、創新人才、科技企業等要素不斷聚集落戶松山湖。在全球產業鏈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華為攜帶的人才虹吸效應以及資源優勢,成為松山湖科學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松山湖形成了以華為為龍頭的超過5000億產值的現代產業體系。

進入新發展階段,從全局高度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

進入新發展階段,松山湖秉承創新發展精神,根據環境條件、機遇挑戰、使命任務、目標要求變化而不斷推進發展思路調整創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扭住構建新發展格局目標任務,從全局高度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

具體思路為:以“四個面向”為戰略方向,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價值導向,以支撐新發展格局為使命任務,以推動原始創新為時代擔當,以世界一流科學城為對標對表,牢牢把握“三區疊加”戰略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強化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使之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強化國家科技戰略力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扛起歷史重任、發揮更大作用。

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大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全面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部署,集合優勢資源,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的‘揭榜掛帥’體制機制,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這為新發展階段加快建設松山湖科學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進入新發展階段,亟需發揮科技創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變量作用、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松山湖科學城作為重要創新平臺,亟需抓住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的機遇,瞄準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聚焦材料、信息、生命領域,抓緊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臺、科技基礎支撐服務平臺,加快形成大科學裝置與前沿技術攻關鏈式協同,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以科技創新加快發展面向未來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等7大產業,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強支撐。

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實現更大作為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創新成為影響和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戰略科技力量的影響力和支撐力,直接關系到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國家安全的“壓艙石”。

進入新發展階段,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科技創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撐,基礎研究是未來支撐中國科技創新、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動力來源。為此,作為國家戰略平臺的松山湖科學城,肩負著建設科技強國、強化科技戰略支撐、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任務,應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瞄準重大前沿科學問題,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托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南方光源等大科學裝置集群,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快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建設,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更實舉措推動源頭創新、原始創新,產出更多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為解決“卡脖子”問題提供更多源頭支撐,更好服務國家戰略。

在建設國際科學創新中心中作出更大貢獻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是國家重要戰略平臺,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進入新發展階段,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松山湖科學城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載體和現代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應推動科技創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協同化,堅決破除影響和制約科技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有效突破產業瓶頸,牢牢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遵循創新區域高度集聚規律,以創新驅動發展為靈魂,以大科學裝置和大型龍頭企業為支撐,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資源、突出優先領域并強化政策支撐,加速區域創新資源、科技成果、創新型企業等各類創新要素集聚松山湖,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大力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高效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在對標世界一流科學城中加強與深圳合作

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同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主體,同為廣深港澳科創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攜手合作至關重要。

進入新發展階段,對標世界一流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應向深圳光明科學城學習看齊、加強合作。

一要學習看齊。學習深圳光明科學城改革破題、開放包容、黨建引領的成功做法,學習以推動產業為導向引領高質量發展、探索人才制度先行先試、以協同創新為原則形成創新合力的探索舉措,學習光明科學城加強容錯試錯機制建設、推進開放共享機制創新的成熟經驗。

二要加強合作。加強與光明科學城的攜手共建,加強基礎設施對接與體制機制銜接,協同推進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促進“雙城”聯動發展,推動全鏈條成果轉移轉化和人才集聚高地建設,放大創新的集聚效應,實現深莞環巍峨山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更好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更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在推動功能區統籌發展中加快科學城建設

松山湖應東莞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而生,承擔著引領東莞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東莞高質量發展的使命任務,為東莞經濟社會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科創支撐。

一是打造引領東莞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進入新發展階段,推動東莞高質量發展,松山湖應堅持創新引領,深化創新驅動,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源”,當好東莞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松山湖打造成為東莞“創新城市”形象標桿地區,提升松山湖在全國科學城中的戰略地位。

二是構建推動功能區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土地整備、產城融合、統籌聯動、體制機制等是松山湖科學城建設面臨的挑戰難題,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創新,深入落實舉全市之力建設科學城的工作機制,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建好體制機制創新綜合試驗區,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拓展統籌協調廣度,完善統籌協調機制,探索統籌發展路徑,破解土地資源緊約束瓶頸,推動區域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優化配置、深度融合、聚集發展,形成全市建設科學城的強大合力,在推動功能區統籌發展中加快科學城建設。

【課題組負責人:黃紀波;執筆:王禮鵬】

責編:臧雪文 / 賀勝蘭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uoti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