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是最關鍵最活躍的因素。各地要結合地方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圍繞政策、環境、教育、人文等四個方面有序推動,統籌匯聚各方力量,創新人才引育機制,強化鄉村人才支撐,壯大鄉村振興的人才優勢,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
一是加強政策支撐,推進城鄉一體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結合本地實際,要研究制定對口鄉村振興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辦法,建立一系列符合當地人才發展的政策框架體系和激勵引導機制。無論是引進還是培育,都需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在居住、就業、社保、教育、醫療、稅收、財政和金融等方面進行制度調整和完善,特別是要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動人口管理,實現政策的統一和制度的公平,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同時,可以探索建立機關干部到村任職制度,從根本上解決村級組織后繼乏人的問題,推動形成機關干部到基層鍛煉、領導干部從基層選拔的良好用人導向,從而激勵更多的鄉村人才扎根基層、服務農民、振興鄉村;可以建立完善農村人才干事創業的稅收階段性減免、場地使用、資金信貸、信息服務、技術指導等政策機制,更好地服務人才振興、產業振興。
二是加強環境支撐,打造人才蓄水池。推動鄉村振興,需要為鄉村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軟環境、良好的人才成長硬環境,更大程度激發人才活力,真正使人才“進得來、扎得住、有奔頭、能致富”。各地要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從創業環境、營商環境、居住環境、教育條件、醫療養老等方面全面提升,進一步縮小與城市的差距,進一步提升宜居宜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人才自覺自愿扎根農村,在農村這個廣闊天地施展才華。同時,可以實行教育的集團化辦學,以名校為龍頭,在教育理念、學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術、教育評價、校產管理等方面統一管理,實現管理、師資、設備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可以建立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為干部人才隊伍“充電、加油”;可以結合產業實際,打造集生產、觀光、旅游、體驗等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園,打造智慧農業、休閑農業、共享農業、互聯網農業,優化美化宜居宜業環境。
三是加強教育支撐,培養新時代農民。做新時代農民,就其綜合素質來說,要做到職業素養和技術技能的結合,要視野開闊、有知識儲備、有群眾基礎等。各地要圍繞知識、思維、誠信、技術等方面展開工作,為農村人才的成長創造條件。各地可以抓好新時代農民講習所、農村宣講站、返鄉創業典型人物選樹等形式,增強農民學習的自覺,提高思想認識,提升職業歸屬感和自豪感。可以整合農業技校、農業服務站、科普示范園區等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做好新型職業農民的技術培育和技能培育,以農業種養大戶、農村扶貧車間負責人、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等為牽引、輻射,逐步提高農村人才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可以抓住直播、短視頻等在線新經濟機遇推廣農產品,開展直播帶貨和推介活動。著力培養一批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農民技術骨干、一批具有開拓精神且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業經營管理者和一批專業性強的“農業經紀人”隊伍,發揮他們掌握信息、了解市場、熟悉農民、服務農民的優勢,進一步改變農民觀念、提供市場銷路、推進農業產業化。
四是加強人文支撐,做好鄉情大文章。各地基層黨組織和學校要深入開展以親情為根的孝德教育,以尊重敬畏自然保護生態為道的生態教育,以熱愛故土為本的鄉愁教育,培養基層黨員農業農村情懷;各地要加強老宅及古村落的修繕保護,加強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加大農業博覽館、農事展覽館等場所建設,加強農村傳統習俗、風土人情等保護力度,讓農村、城鎮的老百姓都能在農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聞得到書香、留得住鄉愁”。各地要健全激勵機制,進一步縮小鄉村與城鎮在發展機會、收入水平、人居環境、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差距,使人才流向鄉村。各地要積極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把流出去的人才引回來,發揮新鄉賢人熟、地熟、村情熟的優勢,開展經濟帶動、資源共享。
總之,我們要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為鄉村振興凝聚起強大的人才力量。(作者為西北工業大學駐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扶貧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