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突破“卡脖子”技術與鍛造“殺手锏”技術需要戰略眼光和系統思維

摘 要:“殺手锏”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本身都是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卡脖子”技術與鍛造“殺手锏”技術既有不同的方面,又有密切聯系,兩者都需要戰略眼光和系統思維。我國近期應以突破“卡脖子”技術為主,遠期應以鍛造“殺手锏”技術為主,但根本之道是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主要行業和重點領域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占領科技的制高點。

關鍵詞: “殺手锏”技術 “卡脖子”技術 戰略眼光 系統思維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科技如何趕超國際先進水平?要采取‘非對稱’戰略,更好發揮自己的優勢,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我們在科技方面應該有非對稱性‘殺手锏’,不能完全是發達國家搞什么我們就搞什么。”近年來,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升級,突破“卡脖子”技術與鍛造“殺手锏”技術越來越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嚴重挑戰。解決這一問題,既需要應急之策,更需要戰略眼光和系統思維。

“殺手锏”技術和“卡脖子”技術

“殺手锏”技術和“卡脖子”技術都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軍事競爭乃至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上出現的。這種競爭越激烈,“殺手锏”技術和“卡脖子”技術的重要性越突出。“殺手锏”一詞來自于“撒手锏”。锏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手持兵器,由于很少有人愿意在交戰時把自己的兵器脫手,因此“撒手锏”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變成了一個“殺招”。現代人為了突出武器和技術的重要性,就把“撒手锏”直接稱作“殺手锏”。因此,擁有“殺手锏”技術就是擁有很強的技術優勢,在激烈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能夠克敵制勝。“卡脖子”技術則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在激烈競爭中遭遇斷供而出現的。

“殺手锏”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本身都是關鍵核心技術,其研發難度大,研發過程長,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多,成功的風險大。兩種技術的研發都需要形成研發與應用的良性循環,需要在應用中不斷改進。

“殺手锏”技術和“卡脖子”技術的不同之處

一是“殺手锏”技術體現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在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卡脖子”技術則正好相反,“人有我無,人強我弱”,在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

二是“殺手锏”技術的研發往往是開創性的,具備新的方向、新的技術、新的方法,研發的技術風險較大;“卡脖子”技術的研發往往是跟隨性的,研發的技術目標比較明確,技術風險較小,但市場風險很大。

三是“殺手锏”技術研發的保密性更強,一旦投入使用就會給競爭對手很大打擊并且使其難以應對,也難以在短期內仿制;“卡脖子”技術研發的保密性相對較弱,競爭者不僅相互知道各自研究什么、各自的研究水平和技術性能,而且知道“卡”在哪里。

四是“殺手锏”技術更多地出現在軍事領域,更重視“你無我有”,更重視出其不意和攻其不備,更重視短期內克敵制勝;“卡脖子”技術則更多地出現在經濟領域,常遭遇“你有我無,你強我弱”的現狀,需要長期的努力才可能實現“追趕”。

五是“殺手锏”技術更注重突破性,更依賴“從0到1”的研發;“卡脖子”技術更體現為持續改進性,更依賴技術與市場的相互促進和良性循環。

“殺手锏”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存在密切關系

在激烈競爭中,一方擁有的“殺手锏”技術很可能變成另一方的“卡脖子”技術。一方“殺手锏”技術越多,其遭遇技術斷供的風險越小,“卡脖子”技術越少。應對“卡脖子”技術的威脅,一個重要的途徑是采取非對稱戰略研發“殺手锏”技術。

由于“殺手锏”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存在密切關系,因此鍛造“殺手锏”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需要統籌考慮。我國近期應以突破“卡脖子”技術為主,遠期應以鍛造“殺手锏”技術為主,但無論何時都不能顧此失彼,都需要統籌兼顧。

突破“卡脖子”技術需要戰略眼光和系統思維

“卡脖子”技術是由于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并遭遇斷供而出現的。因此,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有兩種途徑:一是攻克核心技術,二是防止被斷供。攻克“卡脖子”核心技術也有兩種途徑:一是按照已有的研發途徑加快研發步伐,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二是開辟新的研發途徑實現“彎道超車”或研發新的替代技術或顛覆性技術。防止被斷供有兩種手段:技術手段和經濟手段,但這兩種手段的使用都需要前提條件。技術手段的條件是要有技術的相互供給,且對方對自己的供給小于自己對對方的供給;經濟手段的前提條件是要有產業或經濟的相互依存,且對方對自己的依存大于自己對對方的依存。這樣才能有強大的威懾力量和制約措施使技術供給方不敢斷供。

對于解決具體的“卡脖子”技術究竟通過哪種途徑、采取哪種手段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從長遠和根本上突破“卡脖子”技術需要戰略眼光。這種戰略眼光不僅要站得高看得遠,而且要分清主次抓住本質,還要能夠根據具體的“卡脖子”技術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

首先,要堅定不移和持之以恒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強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使我國在科學、技術和工程的主要領域處于世界前沿,實現從“跟跑”和“并跑”為主到“并跑”和“領跑”為主的轉變。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狀況,是突破“卡脖子”技術的根本之策。

其次,要在國家、產業和領域等不同層面明確“卡脖子”技術清單,并根據清單里技術的重要性、與國外的差距、研發的難度等采取不同的戰略。對于與國外差距不太大、在一定的時間內有望實現“并跑”甚至“領跑”的技術,主要采取“趕超”戰略;對于研發難度很大、長時間難以攻克的技術,主要采取“非對稱”戰略;對于技術的重要性不太大且與技術供給方有技術和經濟相互依賴關系的技術,主要采取防斷供戰略;等等。

第三,突破“卡脖子”技術還需要系統思維。“卡脖子”技術往往有三“難”:研發難、使用難、改進難。解決這三“難”就需要打通創新鏈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使政產學研金用各類主體密切合作,特別是政府行為與市場機制有效結合,使研發和使用形成良性循環,使技術能夠不斷改進。這就需要系統思維,把各類主體密切結合起來、各個環節密切連接起來,產生橫向聯動和縱向互動,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結果。

鍛造“殺手锏”技術更需要戰略眼光和系統思維

鍛造“殺手锏”技術既是破解“卡脖子”技術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又能在競爭中掌握主動、贏得先機。鍛造“殺手锏”技術有兩種路徑:一是在現有技術基礎上升級換代;二是研發全新的技術。對于第一種路徑事實上相當于突破“卡脖子”技術后如何保持領先地位,如何在技術的前沿繼續前進,如何在“無人區”研究探索。對于第二種路徑盡管也可能有一定的科技基礎和相關研究可供借鑒,但本質上是全新的,甚至在一些人看來是異想天開的(非共識的),更是“無人區”研究探索。如果說這兩種“無人區”有所不同,那么第一種路徑有以前比較完整的研究路徑可供參考,而第二種路徑則沒有這樣的路徑可供參考。顯然,后者研發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更大。

盡管鍛造“殺手锏”技術的兩種路徑有所不同,但都是在“無人區”探索,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相比,更需要戰略眼光。

首先,科技創新要實現從“追趕”戰略到“領先”戰略的轉變,進而實現從戰略目標、選題方式、研發途徑、資助方式、管理方式等等一系列的轉變。除了繼續完善科技計劃和“課題制”支持方式外,要加大對“非共識”研究的支持,加大對重點大學、機構、團隊和研發人員自主研發支持,加大對自由探索的支持,加大對“從0到1”科研的支持。要營造大膽探索、敢冒風險、寬容失敗、越挫越勇的研發氛圍和環境,使人們研發活動能持之以恒乃至代代相傳。

其次,科技創新要從“確定性”目標向“概率性”目標轉變,對于前沿探索性研究可同時支持多條路徑、多個團隊,并鼓勵各種探索和隨時調整研究路徑和方向。一般而言,探索的路徑越多、團隊越多,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但不能保證成功)。同時,要有“不以成功論英雄”精神,支持和進行探索性研究。事實上,即使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其后半生所進行“統一場論”研究也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結果,但這種“失敗”的探索仍然是很有價值的。

第三,鍛造“殺手锏”技術更需要系統思維。一方面,鍛造“殺手锏”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一樣,需要形成從科學研究、技術研究、工程研究和生產制造的無縫連接乃至一體化推進,需要各個環節密切配合乃至形成良性循環,需要整體統籌和不斷優化。另一方面,針對鍛造“殺手锏”技術在“無人區”探索的具體情況,更需要系統的有效的政策措施。針對從“追趕”到“領跑”進入“無人區”的情況,在原有科研路徑和研發體系的基礎上,應增加各種前沿探索性研究,并從資助方式、科研方式、管理和評價方式等進行系統有效的支持和激勵。針對全新的、非共識的科技研發,在原有科技計劃(基金)項目資助的基礎上,應設立非共識科研基金,從科研立項、資助方式、研究方式、管理和評價方式等進行系統的改革和創新。

第四,鍛造“殺手锏”技術除了研發的探索性更強,應用的不確定性也更強,從而使研發和應用相互促進更難,為此更需要系統思維,特別是加強應用“端”的安排。事實上,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支持“殺手锏”技術(或顛覆性技術),都是以軍方應用為條件的。這使得此類技術研發和應用能夠形成互動和良性循環,到技術成熟后再“軍轉民”,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我國鍛造“殺手锏”技術也應該對應用有系統的安排,使研發和應用相互促進。

根本之道是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總的來說,突破“卡脖子”技術與鍛造“殺手锏”技術既有不同的方面,又存在密切聯系,兩者都需要戰略眼光和系統思維。我國近期應以突破“卡脖子”技術為主,遠期應以鍛造“殺手锏”技術為主,但無論何時都要統籌兼顧,努力做到相互促進。突破“卡脖子”技術與鍛造“殺手锏”技術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但根本之道是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主要行業和重點領域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占領科技的制高點。

【本文作者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董惠敏 / 司文君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賀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