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農業的全面升級、農村的全面進步、農民的全面發展。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全面振興,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人才振興是關鍵之舉。人才能否振興,核心在素質,基礎靠教育。
2018年我國農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8.1年,務農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僅6.8年,介于小學和初中之間,農民整體素質不高,制約著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的生產效率,迫切需要通過提升主體素質加以改善。沒有人才的發展難以為繼,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業農村為工業化、城鎮化輸出了大量高素質勞動力,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也造成自身“失血”“貧血”,人才流失導致發展動能衰減,農村日漸凋敝,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這樣的局面必須從根本上加以扭轉。“誰來種地興村”亟待破解,目前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不足30%,農村人力資源狀況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農業農村缺人才特別是高素質帶頭領軍人才日益成為制約發展的最大短板,“誰來種地”“誰來興村”日益成為亟待破解的現實問題。
高職擴招,農民也能“上大學”
高職擴招培養農民,有史以來第一次把高等學府的大門向農民打開,是廣大農民千載難逢的機遇。2019年在高職擴招的政策基礎上,農、教兩部門專門針對成年農民進一步提出含金量更高的政策措施。2020年擴招農民學員3.5萬人,達到2017高職涉農專業招生規模的70%,充分表明擴招政策順應農民需求,符合涉農職業院校辦學方向,也為全面推進涉農人才培養打下了良好基礎。
多部門聯動,提供“一站式”服務。農業農村部與教育部聯合發文部署,細化擴招要求,及時解讀擴招政策,回應基層部門、農民、院校對報名渠道、學費資助、學習形式等問題的咨詢,指導調度各地工作進展。各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協調推進會,及時會商解決擴招過程中的重要事項。眾多院校積極與當地基層農業農村部門溝通,深入基層生產一線開展多種形式招生宣傳,對接人才培養需求。
重農尚學,政策漸入人心。教育部先后開展了系列政策解讀,農業農村部先后組織三次政策培訓班、通過“學習強國”轉載推送,并廣泛利用報刊、網絡、公眾號等開展政策宣講,讓利好政策逐漸為社會熟知。在陜西,四部門聯合召開新聞通氣會,利用“一網兩微一端”集中宣傳,受眾達60萬人次。青海省通過電視臺發布信息、張貼招生廣告、組織招生宣傳組赴基層宣傳等形式將招生信息傳遞到千家萬戶。各級部門重視、涉農院校積極,社會關注農民、關心教育的氛圍逐漸形成。
拓寬擴招途徑,開展“定制”服務。在江西、湖北、福建等省結合“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萬名農民學歷提升計劃”等現有培養計劃,積極謀劃與擴招一盤棋推進,形成了深入推進的良好基礎。在新專業方面下功夫,河南省圍繞農村“兩委”班子設立管理專業班,圍繞產業致富帶頭人設立產業提升班。陜西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赴11個縣市調查農民產業需求,針對需求差異設置不同專題班。
產業導向,農民能當“總經理”
“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是新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要求。當前,農業職業教育中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是分割的,農業職業學歷教育面臨邊緣化、衰弱化,農業職業培訓則是松散化,分屬不同部門舉辦,因而,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實行學歷職業教育與涉農職業培訓兩條腿走路。
建立縣鄉村三級農業職業教育體系,統籌管理,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將農業職業教育的學習場所設在田間地頭,在實踐中增長技能,增強職業歸屬感,提高農業職業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建立多元辦學模式,強化農業職業教育與農業產業、社會發展的聯系,引導涉農企業、農業生產合作社參與農業職業教育辦學,實現師資、專業設置、課程、教學模式等多元主體同頻共振,融合發展。廣東茂名農林科技職業學院作為“廣東省2020年高素質農民培養省級示范基地”“廣東省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基地”,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行了有益嘗試,與國內多家知名企業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全力開展集高素質農民學習、培訓、實訓、創業孵化于一體的平臺建設,為鄉村振興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培養農業產業化經營、鄉村治理高素質人才,值得充分肯定。
服務產業發展,整合涉農專業,優化專業結構,調整人才培養結構,突破農業產業升級瓶頸,開設與農村產品深加工、鄉村旅游、農村電子商務等產業對接的專業,打造涉農專業鏈,實現涉農專業與現代農業、二、三產業有效銜接,促進“三產”融合發展,發揮農業職業教育對高素質農民的培訓優勢,為農業現代化培養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
創新教育發展理念,發揮特色農業產業優勢,依托“一地一品”“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等特色農業產業,主動融入對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建立特色農業專業群;創新培訓模式,強化職業培訓品牌意識,創建遠程教育平臺,打造現代農業職業培訓品牌,彰顯農業職業教育特色。
精準施策,農民就業“定制化”
打贏脫貧攻堅戰,走向鄉村振興,發展農業產業是根本。農業要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必須先行;農業職業教育要發展,必須要走產業對接校企合作之路。2020年,《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等相關文件頒布實施,農民職業教育邁入“黃金時代”。
在湖南,通過深入調研涉農專業崗位實際需求,湖南省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全年校企協同制(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學生技能抽查標準30余個,培養“雙師型”教師50余人,立項省級以上教學團隊19個、在線教學優秀案例3個、精品課程52門、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3門、教學資源庫6個。一年來,成員學校、企業協同共建“廠中校”12個、“校中廠”26個,校外示范性實訓基地達到58家。成員學校與40余家企業簽訂“訂單培養”“冠名班”協議,訂單培養學生2000余名,安排頂崗實習學生1萬余人。成員學校還聯合企業大力推進農林牧漁類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新增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3個。加強技能競賽校企合作,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學生在省級以上各項大賽中獲獎85人次。
在服務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方面,湖南生物機電職院、懷化職院、常德職院、永州職院等成員學校圓滿完成湖南省1000多名基層農技特崗人員定向招生任務。大力開展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新型職業農民、基層農技人員等職業技能培訓,培訓人數達1萬多人次。湘西民族職院承擔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婁底職院創新實施“村干部定向培養工程”,“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上崗”培養村干部、農民大學生4000多名。值得一提的是,成員學校、企業還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擴大國際交流合作,職教“國際輸出”打開新局面。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時代機遇,也是職業教育實現內涵發展、創新育人模式的內在要求。服務和擔當鄉村振興的重任,職業教育責無旁貸、任重道遠。”農業農村部科教司有關負責人說,職業院校承擔起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可加大對鄉村創業致富帶頭人、高素質農民、基層農技人員、鄉村黨建干部等的培養。同時,要全方位服務“三農”,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規模優勢、人才優勢、技能優勢、智力優勢,進一步發揮職業院校辦學優勢,建立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聯動機制,形成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