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 正文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群眾路線在國家治理中的豐富實踐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張云飛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黨將群眾路線運用到了國家治理的各個領域中,創造性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群眾工作,形成了國家治理的中國之道。

群眾路線在政治治理中的創新實踐

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完成,我國建立和鞏固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即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從國體上來看,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從政體上來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國體和政體,為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治理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制度保障。

在此前提下,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這樣,就為在國家治理中貫徹和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提供了憲法依據和保障。

在國家治理中,我們黨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通過各種途徑努力促進人民群眾管理國家事務,努力實現民主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從政治制度來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安排,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協商民主的典范,有利于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是實現決策民主化的重要形式;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保障民族平等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少數民族群眾依法參與自治地方的政治事務,發揮其在地方政治事務中的主體作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實現基層民主的政治制度安排,居委會、村委會、職代會是將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在政治治理中的重要形式,是基層民主管理的重要制度形式。在總體上,我們既積極擴大人民有序參與政治,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又努力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社會主義民主實質上就是群眾路線的政治運用和政治建制。這樣,就形成了政治治理的中國之道。

群眾路線在經濟治理中的創新實踐

在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完成之后,毛澤東同志指出,在所有制問題基本解決之后,最重要的是管理問題。其中,“鞍鋼憲法”是將黨的群眾路線運用在社會主義企業管理中的可貴嘗試。作為全國第一個最大的現代化企業,在對待群眾參與管理的問題上,鞍鋼經過了反對大搞群眾運動、開始相信群眾、開展群眾運動三個階段。1960年3月11日,中共鞍山市委向黨中央作了《關于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同年3月22日,在對該報告的批示中,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管理社會主義企業的原則:開展技術革命,大搞群眾運動,實行“兩參”(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一改”(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三結合”(工人群眾、領導干部和技術員三結合),堅持政治掛帥,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為了與蘇聯“一長制”管理方法的“馬鋼憲法”相區別,我們將之稱為“鞍鋼憲法”,并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后來,一些西方學者將之視為“質量管理”和“民主管理”的典范。

1978年之后,人民群眾通過“聯產承包”和“鄉鎮企業”等自發行動撬動了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鄧小平同志強調,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群眾在實踐中提出的。因此,經濟建設和經濟管理必須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推動企業改革、進行經濟管理,同樣必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充分發揮職代會和工會的作用。事實證明,只有堅持群眾路線,國有企業改革才能順利進行;反之,舉步維艱、代價沉重。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是堅持黨對國有企業領導的內在要求。為此,要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鼓勵職工代表有序參與公司治理。對于非公企業來說,同樣如此。這在于,市場存在著失靈,企業家和職業經理并不是萬能的,充分發揮職工群眾的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可以彌補上述不足。現在,我們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貫徹群眾路線的經濟治理思路:謀劃發展思路向人民群眾問計,查找發展問題向人民群眾討教,改進發展措施向人民群眾問策,落實發展任務由人民群眾發力,衡量發展成效由人民群眾評判。這樣,隨著群眾路線介入經濟管理,就形成了經濟治理的中國之道。

群眾路線在文化治理中的創新實踐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我們迎來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高潮。這時候,就突出了文化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面向人民群眾的文化,具有鮮明的“大眾的”性質。大眾的文化是為了大眾、依靠大眾、造福大眾的文化。因此,我們黨始終強調,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扎根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

人民群眾同樣是文化治理的主體。我們黨十分重視黨的群眾路線在文化治理中的貫徹和落實。對于廣大文化工作者尤其是宣傳工作者和文藝工作者來說,在堅持政治性和專業性的同時,必須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豐富生活和生動實踐中汲取營養和智慧,這樣,才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例如,在辦報紙的問題上,毛澤東同志強調,既要堅持無產階級政治家辦報,也要堅持面向群眾、依靠群眾辦報。對于文化管理部門和文化管理工作者來說,在加強專業管理的同時,要加強民主管理,要充分發揮文化專業工作者在管理中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管理中的作用。在文化單位轉制和發展文化產業中,不僅要發揮好廣大文化工作者在文化企業管理中的作用,而且要發揮好人民群眾的作用,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才能真正將社會效益擺在第一位,有效避免和防范文化市場失靈。從人的培養上來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必須同人民群眾相結合,知識分子必須勞動化,勞動人民必須知識化。當然,在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樣,就形成了文化治理的中國之道。

群眾路線在社會治理中的創新實踐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加強社會建設以便安排好國計民生的同時,我們黨還要求加強社會治理以便形成一個安全團結的社會秩序。為此,我們將廣泛動員人民群眾確立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方法。“楓橋經驗”就是這方面的典范。20世紀60年代初,在怎樣妥善處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問題上,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了這樣一套經驗,“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1963年11月20日,毛澤東同志親筆作出如下批示, “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隨后,中央又兩次批轉“楓橋經驗”。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之后,其進一步發展成為“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楓橋新經驗。2003年1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紀念毛澤東同志“楓橋經驗”批示40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必須充分珍惜、大力推廣、不斷創新“楓橋經驗”。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緊緊扭住做好群眾工作這條主線,創新群眾工作方法,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以北京市承辦2008年奧運會為契機,我國開始注重發揮志愿服務和民間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志愿活動和民間組織,是新時期在社會治理領域中貫徹和落實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方式。在科學總結社會治理經驗的基礎上,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重視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此時,公眾參與成為貫徹和落實黨的群眾路線的新方式。

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2015年1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提出,支持群團組織參與創新社會治理和維護社會穩定。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這樣,就逐步形成了社會治理的中國之道。

群眾路線在生態治理中的創新實踐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黨要求在生態治理中大力貫徹和落實黨的群眾路線。1952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就提出,水土保持是群眾性的工作,必須發動群眾組織起來長期進行。1957年10月,毛澤東同志提出,為了搞好環境衛生,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必須開展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水土保持和愛國衛生運動都具有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由于經驗不足,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也開始面臨環境問題。為了避免重蹈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事務。1972年,我國派出代表團出席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并提出了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32字方針:“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1973年8月,全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通過了上述方針。197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也寫入了上述方針。這一方針將“依靠群眾”作為環境保護的力量,將“造福人民”作為環境保護的目標,是黨的群眾路線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基礎工程和重要領域,因此,上述方針開啟了中國特色的生態治理之道。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為了阻止我國生態環境的惡化,鄧小平同志發起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根據這一倡議,1981年1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作出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自此以后,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連續多年與首都人民一道參加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對這一運動的深入開展起到了巨大的示范和帶動作用。截止到2011年,全國參加義務植樹人數累計達127億人次,義務植樹589億株。2019年2月12日,美國航天局(NASA)發文寫道,過去20年中,世界變得越來越綠了。來自“NASA地球”的衛星資料顯示,是中國等國的行動主導了地球變綠。研究數據顯示,中國新增綠化面積的42%來自于植樹造林。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大力“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建設美麗中國。這樣,就形成了生態治理的中國之道。

群眾路線在黨的建設中的創新實踐

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我們黨一貫自覺地將群眾路線貫徹和運用在黨的建設中。1956年4月,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來保證群眾路線和集體領導的貫徹實施,而避免脫離群眾的個人突出和個人英雄主義,減少我們工作中的脫離客觀實際情況的主觀主義和片面性。”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之后,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黨的組織、黨員和黨的干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對不能同群眾相對立”。同樣,以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都要求按照黨的群眾路線推進黨的建設,要始終堅持黨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

在此基礎上,我們黨力求在黨內制度的層面上確立群眾路線。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經歷挫折的關鍵時刻,1990年3月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提出,只有堅持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才能保證決策的民主化。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新階段之后,2001年9月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提出,必須堅持群眾路線這一根本工作路線,健全聯系群眾的制度。為了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原則要求,2013年5月推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意見》提出,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于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為了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發展,2015年2月印發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提出,除了要進一步加強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之外,必須穩步推進基層協商,探索開展社會組織協商。上述制度建設,為將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和落實在黨的建設中提供了制度保障。這樣,就形成了政黨治理尤其是執政黨治理的中國之道。

綜上,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我們在將黨的群眾路線作為政治治理的基本原則和方式的政治前提下,創造性地將群眾路線運用在了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國家治理的具體領域中。群眾路線成為了執政黨建設的重要原則和方法,成為了國家治理其他領域的政治保障,為構建和形成完整的國家治理框架提供一個重要切入點。

[責任編輯:趙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