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技術軌道作為概念工具分析技術的“卡脖子”現象。技術“卡脖子”現象是技術追隨的必然產物,“殺手锏”技術是應對“卡脖子”困境的暫時性、策略性技術。融入世界技術市場與創建新的技術軌道并舉,政府支持與市場主體相結合彰顯企業家精神,是規避“卡脖子”技術、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長久支撐。
關鍵詞:“卡脖子”技術 “殺手锏”技術 技術軌道 技術規避
【中圖分類號】G32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的技術發展經歷了從“跟跑”到“并跑”的迭代史,甚至在某些領域呈現出“開拓者”的勢頭。然而,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到來,中國科技企業諸如中興、華為等受到美國出口管制“實體名單”的限制,從而導致技術“卡脖子”問題日益凸顯。
在技術發展與國家經濟安全日益緊密相連的時代背景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發揮技術的新發展優勢作為戰略目標,進而突出“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其中,“卡脖子”現象對制定此次技術創新戰略產生了一定影響。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以技術軌道作為分析工具,對“卡脖子”技術及其致因進行剖析,并嘗試探索有望擺脫“卡脖子”困境的現實性解決方案。
技術的“卡脖子”問題
中國既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第一制造業大國。技術作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撐,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由于外部力量的技術封鎖,導致國內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發生了明顯阻滯,“卡脖子”技術更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卡脖子“技術
技術的“卡脖子”問題是國外關鍵核心技術斷供造成的直接結果,根據《科技日報》的報道,國內工業領域至少有35項“卡脖子”技術[1]。可以大致按照“四基”的劃分類別進行分類:
一是核心元器件類,包括芯片、航空發動機短艙、觸覺傳感器、手機射頻器件、激光雷達、高端電容電阻、銑刀、高壓柱塞泵、掘進機主軸承、水下連接器、高端焊接電源、醫學影像設備元器件等。二是關鍵基礎材料類,包括ITO靶材、航空鋼材、高端軸承鋼、光刻膠、微球、燃料電池關鍵材料、鋰電池隔膜、超精密拋光工藝、環氧樹脂、高強度不銹鋼等。三是先進基礎工藝類,包括光刻機、真空蒸鍍機、核心工業軟件、航空設計軟件等。四是產業技術基礎類,包括操作系統、iCLIP技術、重型燃氣輪機、適航標準、核心算法、高壓共軌系統、透射式電鏡、數據庫管理系統、掃描電鏡等。
以上諸項技術在先進制造業領域中都占據著全產業鏈的核心基礎地位。對它們進行綜合分析發現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成熟性。作為最新的前沿技術,它們符合嚴格的技術標準。例如,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芯片制造已突破2納米的工藝水準,而內地規模最大的半導體企業中芯國際在2019年底實現了14納米工藝制程芯片的量產,相比之下稍顯落后。
二是市場性。成熟的技術必然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和接受,據201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安卓操作系統所占市場份額已經達到八成以上,而國內還沒有屬于自己的、既通過市場檢驗又能將檢驗結果反饋到技術本身的研發改進活動中的成熟的操作系統。
三是壟斷性。核心關鍵技術一般都掌握在少數頭部企業手中,對技術專利的獨自占有最終形成技術壟斷局面。例如,激光雷達決定著自動駕駛行業的發展水平,而美國Velodyne公司作為全球的激光雷達企業,導致其他企業對它形成過度依賴。
四是系統性。作為產業鏈的關鍵節點技術,其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例如在芯片制造領域內的光刻機與光刻膠形成工藝與材料間的相互制約,這給技術突破帶來極大難度。
由此可見,“卡脖子”技術是在關鍵性的共性技術范圍內的一種成熟的、經過市場檢驗的系統性的高新技術。“卡脖子”現象的出現是供應方的技術壟斷和需求方在較短時間內難以突破的綜合表現[2],這就意味著,首先,它達到了技術發展的領先水平,在同類技術產品中具備可廣泛適用的最高行業標準,具有先發優勢;其次,市場的認可為其改進升級創造了必要的技術環境和應用基礎,顯示出強積累性;第三,技術壟斷意味著市場貨源少,一旦斷供就會出現“卡脖子”難題;最后,一項成熟的技術具有集群效應,這對后發國家的技術突破增加了很多限制性條件。總之,技術的“卡脖子”現象是多種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可能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持續存在。
“卡脖子”技術與“殺手锏”技術
毋庸置疑,“卡脖子”難題將對社會發展和經濟安全造成巨大威脅。那么,如何以“殺手锏”技術來解決“卡脖子”難題就成為一個現實而緊迫的技術發展問題。
“殺手锏”技術是基于新產品或工藝的根本性創新,具有高技術和高效益雙重特征,能對已確立的技術價值鏈產生沖擊并可能引起持續的技術變革。就現階段的技術狀況而言,“殺手锏”技術是指在技術發展受限的背景下,突破現行技術標準并獲取相對優勢的創新技術。要達到預期效果,可邏輯地推演出其必要條件,其一,該技術需至少達到與行業標準持平的水準;其二,得到市場認可并通過市場檢驗。但是,它必須建立在既有技術基礎之上且擁有可利用的技術環境。“殺手锏”技術一旦出現,可以暫時性地、在一定范圍內填補“卡脖子”技術的空白,但并不能改變技術追隨的命運。
“卡脖子”技術和“殺手锏”技術在外在呈現方面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可以將之凝聚為兩方面內容,一是都達到行業內的領先水平;二是都需要獲得市場的認可和檢驗。因此,“殺手锏”技術作為一種代替性技術有可能實現技術跨越,對“卡脖子”技術成因的分析,有助于發現鍛造“殺手锏”技術的現實路徑和超越策略。
“卡脖子”技術的成因分析
技術的“卡脖子”現象是技術追隨的必然產物。作為實現了市場化、產業化的創新技術,這種現象應在技術創新活動中“追隨者”和“先行者”的比較語境中去認識。
技術軌道(technological trajectory)[3]能為此提供一個良好的分析視角。技術軌道指在某一技術范式所規定的技術變化范圍內,形成其特定演化軌跡和前進方向的積累性進化活動。它表現為在技術與市場的相互作用下沿著既定軌跡不斷演化的過程,重點揭示了技術創新活動所遵循的內在規律。從影響技術軌道演化的四個維度(項目維度、經濟維度、技術機會維度以及政策和法律維度)進行分析,發現技術的“卡脖子”現象具有以下成因。
創新項目的定位偏差
創新項目是技術創新的立足點,由技術目標、技術機會、項目預算和預期期限等構成。技術目標是技術的可能性、可行性、合意性與正當性的統一;技術機會是可能性、可行性、合意性與正當性的技術交匯點;項目預算和預期期限決定了創新成本與創新收益之間的差異,決定了技術機會的實現。創新目標的定位偏差,會導致技術目標的偏差、技術機會的喪失、項目預算和預期期限的無效,從而造成技術資源的極大浪費。
創新項目的實現問題就是技術機會的實現問題。技術機會的水平、技術機會的多樣性、技術機會的普遍性,決定了技術創新動力的強弱、技術實現路徑的多少以及技術產品的獨占性。技術“卡脖子”現象的出現源于技術機會的水平低下導致創新動力匱乏,源于技術機會的稀少導致技術路徑狹窄,源于技術機會的公共性被其他技術主體的現實性獨占。
經濟維度的市場匹配度不足
技術經濟體中技術的“卡脖子”現象是技術創新成果的現實樣態。技術創新活動,從技術上看是把理論形態的科技成果轉變為現實的技術系統或產品,從經濟上看是運用新技術或改進原有技術來進行生產并開拓市場,取得高額風險壟斷利潤或社會收益。其實質是將新技術所具有的新觀念、新設想、新方案和新模式產品化、商品化,并在市場上獲得成功,從而最終實現科學技術到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市場性、創造性和綜合性是技術創新活動的三個本質特征,其中,市場性是樞紐和核心。技術創新是一個始于市場又回到市場的雙向過程,市場呼喚創新,市場檢驗創新。技術創新是將技術發明引入經濟系統,使生產要素獲得一種新的組合,創造性地通過市場實現自己的壟斷效益。綜合性凸顯的是技術與經濟、文化、組織和管理相結合的綜合能力,通過技術政策、產業政策與法律法規對市場的維護、支撐和匹配,達成技術創新的最終實現。
技術機會的被動性制約
技術范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技術機會的可選范圍。根據意大利技術經濟學家Giovanni Dosi對技術范式的定義,它是在特定界限內進行技術創新的常規活動,內在地隱含著解決技術難題的系列規定和可能方向。在技術范式基礎上形成的技術軌道具有強積累性特征,其中的各種技術彼此關聯、相互依賴,從而形成一個成體系的技術集群。該技術集群既創造技術機會,同時也排斥其他技術:當新技術出現時,技術軌道就會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全新的發展方向;應認識到,由于技術軌道具有排他性,必然導致與既有技術軌道發展方向不一致的其他技術喪失融入技術市場的機遇。“卡脖子”現象就是技術軌道排他性的表現,是技術軌道中“追隨者”必然面臨的局面。進一步地,在技術范式的固有潛能范圍內,技術若還存在較大的創新空間,那么相應機會窗口就更多一些;反之,若該技術已在既有技術范式內接近極限水平,技術機會就大幅縮減,這都對技術創新形成制約。
總而言之,技術的“卡脖子”問題是立項偏差、技術、市場和制度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在技術軌道上競爭力落后的另類表征。由于它已經得到市場的普遍認可和接受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技術創新若跟隨其特有的價值鏈和產業網絡并試圖超越它時,就會出現“卡脖子”現象。要想通過“殺手锏”技術實現破局之謀,規避“卡脖子”技術就成為目標實現的必要條件。
“卡脖子”技術的規避策略
技術發展是一個連續積累的長期過程,技術軌道上的技術競爭存在先發優勢和后發劣勢的區別。對“追隨者”來說,技術追隨的策略選擇意味著只能在既定的技術軌道上克服“先行者”強積累性所造成的后發劣勢,“殺手锏”技術雖然不能超越先發者的領先水平,但有可能暫時性地局部擺脫技術的“卡脖子”困境。可以在如下兩個方面實施規避策略。
技術層面:融入世界技術市場與創建新的技術軌道并舉
技術軌道在技術范式所規定的變化范圍內,逐漸形成其特定演化軌跡和前進方向,存在著強積累性和弱積累性這兩類技術軌道。
對于強積累性技術軌道,規避“卡脖子”技術的主要策略就是融入世界技術市場,在技術追隨中發現新的技術機會并實現局部性的技術創新,即嘗試性創建“殺手锏”技術。“殺手锏”技術該由創新型企業家,而不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完成。企業家對企業內部的技術水平、競爭與合作情況有絕對的話語權,限制企業家進行資源配置和創新規劃的能動性是制約“殺手锏”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巨大障礙,弘揚企業家精神是保障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功能、釋放企業家創新空間的有效手段。
對于弱積累性技術軌道,規避“卡脖子”技術的主要策略是創建新的技術軌道,規避和創建的主體是科學家引領的產學研一體性創新主體。技術軌道的創建應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其中關鍵性的幾點是:第一,遵循技術范式,選擇演化方向;第二,捕捉技術軌道節點,把握技術轉軌時機;第三,避開壁壘性技術軌道,降低技術轉軌成本。
政策層面:圍繞技術市場完善技術政策和產業政策
“卡脖子“現象不僅受到技術自身影響,更與制度要素息息相關。“卡脖子”技術在技術軌道中處于后發劣勢,企業創新在面臨市場壟斷時,國家支持尤為必要。一方面,要提高對前沿技術的把握能力,提供更加適用現實情境的創新項目。準確把握技術難點并對相關要素集中突破,引導創新活動向高端產業鏈重點發展,打通堵點;另一方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創新企業掃清不利于國際有序競爭的障礙。面對國際國內形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必須深刻認識機遇與挑戰,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的帶動作用,積極融入、重建甚至主導國際商貿體系。另外,針對不利于產業結構升級、不符合國家技術發展規劃特別是對人與自然有害的技術進行政策性管控,為攻克“卡脖子”技術騰挪發展空間,提供更多的資源支持。總之,準確定位國家在技術活動中的角色與位置,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從以上兩個方面的系統性謀劃來規避“卡脖子”問題,是實現技術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統籌協調技術、企業、市場和國家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的各自功能,釋放技術創新的巨大活力。如果說這是面臨技術發展困境時“守”的一面,相應地,就存在“攻”的一面。對“攻”的一面的有效籌劃,能夠為“殺手锏”技術的戰略制定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本文作者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教授;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博士研究生劉柯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1]《“卡脖子”的35項關鍵技術》,《科技日報》,https://www.edu.cn/rd/zui_jin_geng_xin/202009/t20200924_2016138.shtml,2020年9月24日更新。
[2]湯志偉、李昱璇、張龍鵬:《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卡脖子”技術識別方法與突破路徑——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年5月8日網絡首發。
[3]Dosi G.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J]. Research Policy,1982,11(3):147-162.
責編:蔡圣楠 / 臧雪文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