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領導干部“匿名化”現象是指出現在新聞媒體報道中的一種政治現象,其主要表現是在事件報道中主體對象隱去真實姓名而用其他具有泛稱性的代詞替代。“匿名化”現象出現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影響;二是回避輿論風險的策略選擇;三是被異化的大局觀作祟。“匿名化”傾向一旦成為風氣,不但不利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會損害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我們應給予充分重視。
【關鍵詞】領導干部 “匿名化” 新聞媒體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指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怎樣才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怎樣才能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怎樣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這些對領導干部提出了艱巨的要求和更高的標準。然而,近些年來,領導干部中出現了一種“匿名化”現象,而且有逐漸加劇的趨勢。所謂領導干部“匿名化”,主要是指出現在新聞媒體報道中的一種政治現象,其主要表現是在事件報道中主體對象隱去真實姓名而用其他具有泛稱性的代詞替代。“匿名化”傾向的加劇,折射出了基層治理的困惑,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領導干部“匿名化”的概念界定
認識事物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需要澄清的是,領導干部“匿名化”現象不同于網絡媒體上的“隱身化”現象。在網絡媒體上,很多人采取“匿名”的形式發表言論,比如,在自媒體中,諸多人用網名向陌生人發表自己的言論,就是“隱身化”現象的典型表現。匿名就是隱去真實的身份來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隱去身份后帶來的“真實表達”;另一種是隱去身份后帶來的“放縱表達”。也正因為這一點,網絡輿論成為當代社會思潮的“集散地”。而本文討論的領導干部“匿名化”現象與之截然不同。領導干部是行政公職人員,是掌握和行使國家公權力的人員。誠然,因為職業的需要、輿論的需要、身份保護的需要等,在特定條件下是需要而且必要“匿名”的。分析討論領導干部“匿名化”現象,必須先對“匿名化”這一核心詞匯加以清晰地界定。
第一,領導干部“匿名化”是指在新聞報道語境中,而不是其他語境中存在的現象。在會議發言、私下交流、工作報告等場景中的“匿名化”與新聞報道語境下的“匿名化”不同。新聞報道具有公開發表的特征,而會議發言和私下交流等的公開化程度較低,加之口語化等習慣表述方式,并沒有給“匿名化”留下較大的空間。可以說,正是由于新聞報道的公開化程度較高,因而“匿名化”成為一種“必要”。第二,“匿名化”的主體是指所報道的事件中的當事人或重要相關人。與事件無關的人或者非事件的主要參與人是否隱去真實姓名另當別論。新聞報道所涉及的“當事人”往往是事件的主人公,其地位的特殊重要性決定了事件的意義最終會歸于他。第三,“匿名化”包括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自愿隱去姓名,另一種是被他者隱去姓名。前者與事件的當事人直接相關,后者則與當事人間接相關。在大多數情況下,“匿名化”現象特指領導干部自愿隱去姓名的做法。被他者隱去姓名的做法,主要是新聞媒體從意識形態和輿論引導角度出發作出的技術性選擇。作為公開發表的輿論陣地,媒體肩負著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風險的職責,因而在特定的條件下,可以隱去當事人的真實姓名。
領導干部“匿名化”現象的實質分析
首先,“匿名化”源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一般而言,新聞媒體對某一事件的報道,要么是正面的積極價值指向,要么是揭露式的批判價值指向。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新聞媒體的報道多是從正向價值觀立場出發。如果是批判價值指向的新聞報道,則多是對特殊情況下領導干部被國家機關判定為存在不良行為所做的報道。當然,即便已經判定其存在某種問題,新聞報道也有可能會隱去其真實姓名,或者采取“化名”的方式,這種情況顯然不屬于我們所分析的“匿名化”現象。可以說,我們所討論的“匿名化”現象是指在積極價值指向的新聞報道中領導干部故意隱去自己真實姓名的現象。由于領導干部對于自己的某些行政行為所產生的意義以及帶來的社會價值或社會影響并不能夠作出清晰的判斷,所以,即使是在積極價值指向的新聞報道中,作為當事人的領導干部仍然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而是采用“主要負責人”“相關負責人”等具有泛稱性的代詞替代。在不能準確判斷事件所蘊含的可能價值、意義及其影響的情況下,少數領導干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理直接導致了“匿名化”現象的產生。
其次,“匿名化”是一種回避輿論風險的策略選擇。媒體具有一種輿論引領功能,這是其天然屬性。新聞報道因受眾不同,其關注點也有所不同。比如,官方媒體報道和文化娛樂報道存在巨大差異。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何種媒體報道都隱含著一個主要目的——“廣而告之”,即讓更多的受眾了解報道的內容。也就是說,媒體存在的價值是讓更多的受眾群體了解事件。這種“廣而告之”的特性極易形成輿論熱點,促使人們給予新聞報道的主體即當事人以更多的關注。當這些輿論在眾多交流中形成一種具有統一性的導向時,則會進一步擴大輿論效應;而當輿論導向走向負面時,新聞報道中的當事人就可能受到強烈的質疑性關注。事實上,輿論導向有時不是媒體能夠完全掌握的。如果受眾群體對事件的解釋帶有多數人的“公意”,就會使當事人的行為陷入爭議,而公職人員一旦面臨這種情況,就很有可能會出現政治風險。因此可以說,“匿名化”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個別領導干部為了回避輿論風險。
最后,“匿名化”是一種被異化的大局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善于觀大勢、謀大事,自覺在大局下想問題、做工作”,要“觀大勢、謀大事,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要“增強世界眼光、歷史眼光,提高觀大勢、定大局、謀大事的能力”,要“謀劃大棋局,既要謀子更要謀勢”。所謂“大局觀”,就是領導干部自覺從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角度想問題、辦事情、抓落實,正確處理好公與私、局部與整體、短期與長期的關系,拋開自己的私人利益、私人榮譽而服從整體利益、大局利益。這是領導干部應當具備的政治素質,也是其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重要表現。然而,在某些特定環境下,少數領導干部的大局觀出現了異化,即并非出自其內心的信仰和境界,而是“不得已而為之”,遂成為了保護個人利益、個人榮譽的“手段”。比如,不顧客觀事實,不從實際出發,明知道領導的意見和觀點存在問題,卻以大局觀為借口,擁護領導的錯誤決定。這種被異化的大局觀從本質上來說是虛假的大局觀。在新媒體語境下,部分領導干部以大局觀為借口,不敢發表或者匿名發表與領導觀點不同的言論,做“幕后英雄”,使得“匿名化”傾向加劇。
克服“匿名化”現象需要領導干部形成“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
擔當作為是對領導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能否做到敢于擔當、勇于作為,最能體現領導干部的黨性和作風。領導干部“匿名化”現象盡管表現有所不同,但都存在一個共性,即都是領導干部不擔當、不作為的表現。
與“匿名化”相反的做法是追名逐利,即喜歡在新聞報道中炫耀自己的“政績”,希望借助新聞媒體宣傳獲得自己需要的名與利。在這種情況下,個別領導干部不但不會“匿名化”,反倒會故意“實名化”。無數事實表明,作秀、取寵、討巧換來的只會是徒有虛名,任何政績都既要做給“上”看,也要做給“下”看。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領導干部必須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不慕虛榮、不務虛功、不圖虛名,切實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匿名化”說到底是一種不擔當、不作為的表現。“匿名化”是一種對真實身份的隱藏。拋開那些動機合理的“匿名化”不談(如前文提到的必要的輿論需要、身份保護需要等),幾乎所有不合理的“匿名化”都是對個人利益的保護和對工作擔當的逃避。一方面,領導干部是否敢于擔當作為,與政治生態和政治環境直接相關;另一方面,領導干部是否敢于直面問題、勇于擔當作為,對良好政治生態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人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不僅環境能夠改變人,人也能夠改變環境。如果領導干部不敢直面問題、動真碰硬,而是堅持“明哲保身”,就不會營造出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匿名化”僅是一個外在的表象,但其從側面反映了當代領導干部中存在的一種消極心態,其背后隱含的是領導干部精神懈怠問題。因此,領導干部要堅定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處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在黨的領導。因此,領導干部必須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必須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熔鑄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魂。只有有了理想信念的支撐,才能夠拋開“小我”成就“大我”。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全黨同志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加強黨性鍛煉,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政治能力,把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作為根本政治擔當,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領導干部“匿名化”現象的出現,源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體現了一種回避輿論風險的自我保護心態。“匿名化”傾向一旦成為風氣,不僅不利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會損害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對于這種“匿名化”現象,各級領導機關應給予充分重視,采取對癥下藥的措施,從根本上予以糾正。
(作者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②《基層干部“匿名化”傾向必須警惕》,新華網,2020年8月12日。
③《干部“匿名化”,基層治理可能“軟骨化”》,人民網,2020年8月12日。
④《怕追責、被頂替,基層干部“匿名化”傾向加劇》,半月談網,2020年8月11日。
⑤《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人民日報》,2020年11月4日。
⑥《習近平談全面從嚴治黨》,《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12月21日。
責編/孫渴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