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11月20日-21日,由人民日報社、清華大學指導,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等聯合主辦的“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第七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在北京人民日報社報告廳成功舉辦。會議期間,圍繞“城市安全管理”這一主題,與會嘉賓各抒己見,普遍認為,目前,推進城市安全管理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充分認識城市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方向
充分認識未來城市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方向,是高質高效推進城市安全管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北京城市系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朱偉認為,城市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方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標準化。加強應急管理標準化工作,對于提升我國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救援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朱偉認為,圍繞安全應急產業的各個重點領域,要建立健全與國家標準體系一致、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安全應急技術和產業標準體系。就城市消防安全的標準化問題,中國安全產業協會消防技術創新專委會副主任高偉認為,要以國家標準為指導,開展社會化評價,這是提高行業與單位火災預防自律能力的可靠途徑。
規模化。自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以來,我國應急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規?;纳a有助于降低經濟成本,一定的產業集中度有利于產業良性發展。
專業化。城市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具有突發性、復雜性、危害性和高度不確定性等特點,提高應對城市突發事件的能力,須在專業化上下功夫。針對消防救援的專業化問題,云南省昭通市消防救援支隊支隊長趙璐認為,在很多特殊的災害現場,充滿了危險和不確定因素,因此,需要掌握專業的技能才能確保救援行動的安全。
市場化。應急產業的發展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應急產業的運行體制機制,激發市場活力。
集成化。根據應急產業的特點,應急產品具有集成性。朱偉認為,要建立安全應急產業內部的資本、技術、人員與其他相關要素之間,以及安全應急產業涉及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之間的有機聯系,把分散的產業要素進行整合,充分發揮優勢互補的集成效應。
不斷完善城市安全治理體系
城市安全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規劃,多方協調。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副教授陳濤認為,要將安全風險防控貫穿到整個城市規、建、管全過程。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教研部教授曹海峰認為,從治理主體角度看,需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高??蒲性核?、金融保險輔助、公眾參與”的城市安全治理體系。
政府主導。城市安全具有明顯的公共產品屬性,因此,必須重視政府在城市發展建設中的主導力量,充分發揮政府對城市發展的方向性、長遠性、總體性指導作用。江蘇省南通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李學義提出,要實現行政問效,形成覆蓋市縣鄉三級行政執法和公眾服務全流程監督評價體系,提升行政效能。
企業主體。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要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企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更大發展。曹海峰認為,對于各類內生性風險,各類企業和城市生命線運行單位無疑是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企業要切實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制度化建設。
高校科研院所支撐。城市安全管理需要科技支撐。而高校科研院所是創新科技發展的重要陣地。曹海峰認為,有關高校和科研機構要充分發揮其在城市安全治理中的支撐作用,重點在安全發展理論方向引領、安全管理方法支撐和安全技術服務等方面為城市安全發展提供支持。
金融保險輔助。“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到了要發展巨災保險。曹海峰認為,未來,有關金融和保險服務機構要在更深層次和更廣范圍內涉足城市安全領域。有的地方現在開始探索災害民生綜合保險、出臺政府購買城市安全服務目錄等新的舉措,這些都是今后需要進一步強化的方向。
公眾參與。人民群眾是城市安全管理的依靠力量。公眾往往是風險“第一發現者”和“第一響應人”。城市安全管理,要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原則,要動員廣大公眾積極參與城市安全治理。
進一步提升城市安全治理的科技含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要求,要從體制機制上增強科技創新和應急應變能力,加快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提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
提升城市安全風險管控效能的科技化含量。借助物聯網、數據智能等先進技術,加強科技與城市安全管理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風險管理、監測預警、應急準備、應急響應、應急處置等能力的現代化、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城市安全風險管控效能,是城市安全管理的一個重要趨勢。陳濤談到,要將風險數據化,并建立風險“識別-監測-預警-聯動”全鏈條技術體系。李學義提出,要實現智能搜索,形成智能搜索引擎,以鮮活的數據、圖文并茂的方式提供輔助技術支撐。
加大城市基礎設施運行安全管理配套技術投入。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生命線”的重要載體,直接關系到城市經濟發展的健康穩定、人民群眾的生活保障和生命財產安全,是城市健康運行的前提。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安全產業研究所所長高宏認為,要通過先進的安全技術裝備,通過智能化技術發展,不斷滿足人們對于安全和健康的需求。
推動城市安全管理智慧平臺建設。城市安全管理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安全風險監測和管控平臺的質量,成熟的安全管理平臺有助于打通各部門、各單位不同安全數據間的壁壘,幫助決策者對突發事件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從而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
以人為本,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安全治理格局
以人為本是城市安全管理的核心和靈魂。城市的發展應該以人為本,城市安全管理不能偏離這個核心。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朱玉認為,真正的“智慧”不僅是技術上的更新換代,也并非只是效率的提升,更為重要的是“以人為本”的實現,即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無論哪個方向都應該時刻追問“是否抵達人本”的特點。
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安全治理格局。公眾要積極參與城市安全治理工作。“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指出,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廣州市住建局黨委書記、局長王宏偉認為,在推進城市更新過程中,要注重傾聽民聲、匯集民智、凝聚民心,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李學義提出,要實現數據共享,通過歸集市域數據,動態展現市域治理工作全貌。
信息時代,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的迅猛發展,為城市安全治理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和重要基礎。目前,人們的安全防護意識不斷增強,我國的城市安全治理已逐漸從以往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細化治理模式轉變,逐漸從以往的條塊分割式管理模式向系統化、一體化治理模式轉變,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增強,城市安全管理效能不斷提升。
(人民論壇記者 王克 整理)
責編/周艷 趙博藝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