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積極推進應急管理走向科學化

【主持人】蘇國鋒 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博導,教育部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研討嘉賓】

柴俊勇 國際應急管理學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

曲國勝 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科技委主任、研究員

陳紅旗 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應急協調室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黃全義 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總工程師、博導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進行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強化應急管理裝備技術支撐,優化整合各類科技資源,推進應急管理科技自主創新,依靠科技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通過自主創新研發推進應急管理科技現代化建設,為國家應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科學理論和技術支撐。

提升應急管理科技創新能力

當今社會,各種傳統風險與非傳統風險交織疊加、易發多發,影響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一些重特大典型突發事件呈現出新的復雜特征,對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提出更高要求。而從現實實踐來看,從應急預防到應急響應再到災后恢復,科技的力量至關重要。只有不斷運用科技創新手段,堅持需求引領、科技引領、創新引領,圍繞實戰、服務實戰、保障實戰,才能真正提升應急管理綜合能力。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總工程師、博士生導師黃全義認為,要針對應急管理基礎性問題和共性技術,開展理論研究、災害事故調查研究和技術研發,為安全生產監管監察、防災減災救災等提供理論支撐。針對應急管理的重大科技需求,開展綜合應急、城市安全、自然災害、危化安全等領域重特大災害事故防控的科技攻關,為應急管理部門在生產安全保障、防災減災救災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撐。開展應急管理科技綜合應用示范,為全國應急管理能力提升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化技術,提高重大風險感知的靈敏度、風險研判的準確度和應急反應的及時度,逐步實現風險監測預警、應急指揮保障、智能決策支持、公眾自救互救和輿情引導等應急管理能力的快速提升。

國際應急管理學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柴俊勇認為,在全力推進城市安全發展,提升城市應急管理能力的過程中,堅持互聯共享,充分促進信息資源高效利用是關鍵。要一手抓數據歸集共享,一手抓數據高效利用,以“共享為原則,不共享為例外”,推動各部門多個系統的管理信息“全域共享”,實現信息“全程跑通”。同時建設“城市大腦”,聚焦城市管理難點,梳理應用場景,不斷加強數據的挖掘、篩選、加工、整合、分析,讓歸集的數據“活”起來,主動發現城市管理問題,助推城市精細化管理能力提升。

加強風險防范防控能力

事實上,在整個“十三五”時期,我國的公共安全和防災減災整體成績都是非常突出的,應對自然災害和生產事故災害能力不斷提高,成功應對了一次次重大突發事件,有效化解了一個個重大安全風險。在這個實踐過程中,我們的制度體系如群策群防體系等發揮了巨大優勢。在未來,如何進一步加強自然災害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呢?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應急協調室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紅旗認為,無論是地震也好,山體崩塌也好,甚至洪災、火災,都是發生在地球表層環境。所以,要增加增強我們對地球科學的認知,尤其是要從系統的角度去認知地球系統科學,包括增加對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結構差異性的認識,這樣可以更好地根據地域分異的自然規律采取相應的預防及處理措施。同時,科學技術的應用還要再進一步地走向基層,通過網格化管理,提高防控能力,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做實做細,才能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災害群策群防體系走向現代化。

應急管理本質上是預防管理,核心就是堅持源頭預防,關口前移,防范化解安全風險,關鍵就是常備不懈,充分準備,堅決打有準備之仗。黃全義認為,要高度警惕和防范災害事故重大風險,做到風險早分析、早研判、早處置、早預防。并且通過開展全國性的災害風險普查工作,摸清全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地區抗災能力,客觀認識全國和各地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為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效開展自然災害防治工作、切實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權威的災害風險信息和科學決策依據。柴俊勇談到,要以社會凝聚力優化城市系統風險防范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提升風險防控和隱患治理能力,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和安全能級。在增強“三個能力”上積極探索,即增強對群眾需求和城市管理問題的感知能力、對城市運行趨勢和問題演化的研判能力以及疑難問題的處置能力,形成“組織成體系、發現智能化、管理可閉環”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努力做到在思想上要超前、在準備上要提前、在時機上要搶前、在教訓上要瞻前、在工作上要向前。務必做到決不能對風險來臨缺乏應對舉措,決不能把專家團隊作為擺設,決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決不能造成損失無人擔當。

創新應急管理理念

在重特大災害救援方面,不僅僅要有技術、方法、裝備,同時我們的理念也要不斷創新升級。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科技委主任、研究員曲國勝認為,在重大災害情況下,我們進行緊急救援行動,但更為重要的是,災前我們要做好應急準備,包括風險的監測和評估。這對于防范重大災害非常關鍵。黨的十九大通過的新黨章明文規定,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陳紅旗談到,如果我們把這種生態保護的理念貫穿到防災減災過程中,通過運用國土空間規劃的手段規避風險,就能更好地防范于未然,我們的應急防災措施才會更加有效。

柴俊勇則提出,要堅持流程優化,完整構建城市管理閉環鏈條。技術應服務于管理需求,管理理念要跟上技術發展。不僅注重加大智能技術的運用,還要注重管理方式的轉變、管理流程的優化。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問題,推動相關管理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聯動處置、職能互補,逐個模塊開展管理流程再造,構建事項智能發起、資源智能調度、過程智能監管、結果智能應用的工作鏈條,實現從“數據循環”到“管理閉環”的轉變,從而使得城市管理更加科學高效,助推政府管理機制更新、能力更現代。

(人民論壇記者 張迪 整理)

責編/張堯 張忠華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