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鏈現代化為基礎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訪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將重塑我國經濟新優勢,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表示。
在全球價值鏈分工時代,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產業形成和發展水平,主要體現為該國或地區的企業整體參與全球價值鏈產業分工中所處地位以及對構建全球價值鏈所擁有的治理或控制能力。因此,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產業基礎能力水平高,則表明該國或地區企業整體具有在全球價值鏈產業分工中獲取高附加值地位和治理權力的基礎性條件和力量。產業鏈現代化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提升產業鏈水平、強化其產業在全球價值鏈各環節的增值能力、實現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升級的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快速推進工業化進程,現已經步入工業化后期,成為全球價值鏈分工的重要參與者。“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價值鏈的網絡中心國之一,大多數國家都對中國市場形成了高度的依賴性,同時中國成長為全球中間品的最大供應國,在全球價值鏈中扮演著關鍵的‘樞紐’角色。但是,隨著中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不斷從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總體上我國產業附加值還有待提高,與制造強國的差距還十分明顯。”黃群慧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產業基礎還比較薄弱,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現狀短期難以改變。中國產業鏈受到逆全球化、新工業革命和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球產業鏈布局正面臨巨大調整,中國產業鏈的安全與全球地位受到挑戰,需要從長期角度思考如何在產業鏈安全和產業鏈效率之間尋求平衡。
黃群慧認為,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過程。需要通過產業基礎再造,打破對傳統經濟發展路徑的依賴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也是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需要。
黃群慧提出,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離不開構建有利于提升產業基礎能力的產業創新生態。“一要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共性技術、前瞻技術和戰略性技術的研究;二要努力完善試驗驗證、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信息服務等基礎服務體系;三要構建產業創新網絡,提高創新生態系統的開放協同性,構建全社會協同攻關的體制機制;四要通過不斷改善中小企業創新生態,有效發揮中小企業在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中的作用。”
對投入巨大、技術難度高,市場主體單獨難以攻克的重大的、戰略性、基礎性技術問題進行攻關,需要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目前這些關鍵項目在人才引進、技術競爭、國際合作等方面還不能有效適應新的國際競爭挑戰。”黃群慧認為,一要加強統一管理和促進部門合作,重視打造核心平臺和發揮行政垂直管理體系的協調作用。二要明確主要權利人和責任人職責,導入成熟的項目管理流程,提升重大項目的組織實施效率。三要根據新的國際競爭形勢,對國家重大科技和產業化項目在戰略部署方面進行調整。
當前,我國產業結構日益完備,產業技術水平逐步向全球技術前沿邁進,但長期以來與我國工業化初、中期階段相適應的產業政策體系越來越不適用。“產業政策資源應更多地導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而競爭政策將越來越發揮基礎性作用。”黃群慧強調,中國要通過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市場開放,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強化競爭政策,通過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來培育和激發顛覆性技術創新。
黃群慧建議,“十四五”期間我國應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工程重點,分類組織實施;建立產業基礎能力評估制度,準確把握和評估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和關鍵技術的現狀;在生產制造層面集成要素、優化流程、培育人才,切實提高中國的工業基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