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生力軍,三峽集團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積極開展行業扶貧,認真承擔定點扶貧任務,加大投資建設力度,改善貧困地區社會公共產品服務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全力以赴做好貧困地區幫扶工作。三峽集團利用自身特點和資源稟賦優勢,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業扶貧和定點扶貧、中央企業幫扶“直過民族”及人口較少民族的精準脫貧之路。
關鍵詞:三峽集團 央企扶貧 直過民族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進展,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到2020年2月底,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已有601個宣布摘帽,179個正在進行退出檢查,未摘帽縣還有52個,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同時,我國脫貧攻堅制度體系日趨完善,建立起一套脫貧攻堅責任體系、政策體系、投入體系、動員體系、監督體系和考核體系,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探索出一套以政府為主導、群眾為主體,按照市場機制,社會全員參與的扶貧模式,政府、市場與社會三種力量協同推進,通過對口幫扶和定點幫扶,在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各主體之間搭起了合作扶貧的橋梁,形成了攻堅克難的強大合力。
“直過民族”及人口較少民族脫貧攻堅的重要意義
目前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艱中之艱,由于歷史、自然和地理等原因,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滯后,貧困問題嚴峻。脫貧攻堅任務最艱巨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基本都是民族地區。民族地區是國家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硬骨頭”,成為全國脫貧攻堅的關鍵。作為邊疆多民族省份,云南一直以來都是國家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不僅是全國貧困人口規模最大的省份,也是貧困縣數量最多的省份,民族問題、邊疆問題、貧困問題和宗教問題相交織,決定了云南扶貧工作的復雜性、艱巨性和重要性。云南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重,特別是一些“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體脫貧更是難中之難,艱中之艱。其中,獨龍、德昂、基諾、怒、布朗、景頗、傈僳、拉祜、佤9個“直過民族”整族脫貧更是云南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總體上說,“直過民族”經濟發展落后,貧困發生率高,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存在多方面障礙:貧困面廣、貧困度深,屬綜合型整體性貧困,脫貧難度大,生活方式落后,“等靠要”思想嚴重,加之社會發育程度低,商品經濟不發達,思想觀念陳舊,缺乏市場競爭意識,教育投入不足,群眾文化素質偏低,生產效率低下,難以適應現代化大生產;傳統產業結構單一,農業生產方式落后,土地生產率低,糧食供給缺口大;土地利用不當,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此外資源浪費嚴重,植被遭受破壞,生物多樣性正在消失;道路設施建設落后,電力等能源供給短缺,通訊信息傳遞不暢。受外界文化影響大,民族文化漸漸丟失,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不相協調;吸毒人員較多,毒品危害嚴重,社會治安惡化,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邊境線長,宗教滲透頻繁,邊疆穩定存在潛在威脅,等等。
在扶貧開發工作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三峽集團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央企中率先參與云南脫貧攻堅,率先對云南“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貧困人口實施精準幫扶,絕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真正實現對深度貧困地區深度貧困人口的幫扶聚焦,意義重大。
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業扶貧和定點扶貧的央企扶貧之路
自2016年以來,三峽集團堅決扛起脫貧攻堅的政治責任,全面落實社會責任,以“真心實意、真金白銀、真招實策、真抓實干”幫扶云南“直過民族”及人口較少民族,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基本原則,聚焦云南“直過民族”及人口較少民族,聚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建立帶貧益貧機制,確保幫扶資源真正用到貧困地區,效益體現在貧困群眾身上,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業扶貧和定點扶貧、中央企業幫扶“直過民族”及人口較少民族的精準脫貧之路。
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展現央企擔當
企業參與脫貧攻堅,既是政治任務,也是企業積極履行自身社會責任的表現。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發展的基石,是企業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新發展階段,企業只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才能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共筑美好未來。三峽集團在央企中率先對云南“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貧困人口實施精準幫扶,在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中走在了前列。
2016年三峽集團與云南省委、省政府簽訂《支持云南省人口較少民族精準脫貧攻堅合作協議》,從2016年至2019年,圍繞能力素質提升、勞務輸出、安居工程建設、特色產業培育、改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六大工程,幫扶麗江、怒江、德宏、迪慶4州市11個縣市怒族、普米族、景頗族聚居區1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在此基礎上,三峽集團及時啟動第二輪幫扶,2019年下半年再向云南省昭通市新增5億元脫貧攻堅資金,助力攻克深度貧困堡壘。
目前,三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幫扶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極大豐富了具有云南特色的“一個民族一個行動計劃,一個民族一個集團幫扶”的脫貧攻堅模式,得到黨中央、國務院以及云南省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贊賞和廣大貧困群眾的衷心擁護,樹立了中央企業積極助力地方脫貧攻堅的良好社會形象。
2020年4月,三峽集團精準幫扶的云南省普米族、景頗族成功實現整族脫貧,有力推動了“直過民族”聚居區實現社會形態和物質形態兩個千年跨越,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根據工作推進,三峽集團幫扶的怒江州怒族也將達到整族脫貧標準。目前,三峽集團協同當地政府,正全力以赴、瞄準靶心,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克服疫情影響,強化重點攻堅。
攜手地方政府共同發力,實現優勢互補
企業作為最具活力的市場主體,脫貧攻堅中通過精準幫扶,可以扶到“點子上”和“根子上”,推動發展能力最強的組織——企業與發展需求最迫切的群體——貧困群體之間實現有效對接,促進政府與市場力量融合,最大程度地發揮各種扶貧資源效能。同時,改變扶貧開發主要靠政府投入的單一模式,有助于補齊政府扶貧的“短板”,緩解貧困地區財政投入不足的壓力,拓寬扶貧開發資金投入的渠道,充實社會扶貧力量。
三峽集團在開發金沙江下游四座巨型水電站的過程中,與云南省結下深厚情誼,建立起休戚與共、互利共贏的良好企地關系。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三峽集團與云南省委省政府一道,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幫扶、部門配合、州(市)負總責、縣鄉抓落實”合作機制,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短板,用“真心實意、真金白銀、真招實策”的精神幫扶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市(州)縣政府的組織實施下,三峽集團幫扶工作明顯改善了貧困群眾居住條件,一大批民生項目得以實施,產業增收效果顯著提高,人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取得了顯著的減貧成果。
提升基層干部扶貧能力,夯實脫貧攻堅黨建根基
脫貧進入攻堅拔寨階段,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切實加強黨的建設,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聚焦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切實把黨建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組織活力轉化為攻堅動力,匯聚起萬眾一心抓脫貧的強大動能。
在扶貧開發沖刺期,三峽集團堅決響應黨中央戰略部署,自覺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積極推動黨建扶貧。在三峽集團黨校連續舉辦多期培訓班,組織云南“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貧困村黨務干部和扶貧業務骨干到集團黨校學習,增強黨性、提升素質,推動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助推黨建扶貧。
通過三峽集團和各級政府四年齊心協力的共同幫扶,怒族、普米族、景頗族聚居區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政策更加深入人心,群眾心向黨、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的信念越來越堅定,保持了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培育特色產業,多措并舉拓寬就業渠道
產業是貧困地區擺脫貧困的治本之策,就業是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最直接途徑,把兩者有效結合起來也是企業的優勢。三峽集團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揮“造血”優勢,設立“就業車間”“微工廠”等就業項目,多措并舉拓寬就業渠道,以銷定產,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脫貧攻堅戰中,三峽集團始終堅決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充分發揮企業所處行業領域優勢,圍繞當地全域旅游和民族文化、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綠色工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發展思路,將產業扶貧作為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的長遠之計,結合聚居區域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結合云南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廣泛開展產業幫扶,加快發展貧困地區特色產業,重點發展種養殖業、特色農產品加工、旅游服務業等產業。提升“造血功能”,大力培育深度貧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同時,加強和完善健康等兜底保障性扶貧措施,發揮兩種方式的綜合脫貧效應。
瞄準稟賦性貧困難題,助力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保障
始終堅持精準精細精致的科學方法,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前提。精準是脫貧攻堅的“指南針”。三峽集團始終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工作要求,分級分類定措施,因村因戶因人分類施策,精準建立項目庫,用心用情、精準精細做好工作,推動扶貧資源配置與幫扶對象需求無縫對接,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
基礎設施薄弱是制約貧困村經濟發展、影響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難點。加快補齊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短板,改善人居環境是三峽集團幫扶云南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又一項重要舉措。三峽集團發揮自身資金優勢,主動作為,瞄準稟賦性貧困難題,抓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破解以住房、飲水、交通等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瓶頸制約;實施農村安居工程,幫扶云南農村安居房建設及危房改造,改善貧困群眾居住條件;改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道路、河橋;實施飲水工程,建設小型農田專項水利工程等,一系列舉措為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提升邁出更大步伐。
瞄準能力性貧困難題,智志雙扶提升脫貧內生動力
治窮治愚,扶貧扶智。擺脫貧困需要智慧,培養智慧教育是根本。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拔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要想使貧困戶徹底脫貧致富,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必須先讓他們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三峽集團持續加大對定點扶貧地區教育資源的投入,不斷拓展教育扶貧有效路徑,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使貧困群眾走上自信自強自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央企業扶貧中的一項主要任務。
學?;A設施建設是促進學校發展的重要保障,加強學校建設是一項造福子孫后代的民心工程,是改善辦學條件、縮小山區與城鎮地區教育發展差距的重要舉措。截至2020年6月,三峽集團累計投入幫扶資金300萬元用于提升教育水平,支持德宏州、怒江州、麗江市學校新建和改建;捐助122萬元資助610名大學生;投入幫扶資金5605萬元,建設農村標準化中小學校和農村學前教育校舍。同時開展“三峽娃娃行”活動,組織云南95名怒族、普米族、景頗族貧困中小學生參加兩期“三峽娃娃行——宜昌水電夏令營”活動,開拓視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扶志,因地制宜激發內生動力,攻克素質性貧困難題,注重激發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動力源泉。貧困群眾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擺脫貧困的主體,如果不能把貧困群眾充分發動起來,扶貧就只是治標不治本,脫貧成果也難以持久鞏固。致富治心,扶貧扶志。扶志就是要改變貧困戶的精神面貌,讓他們擁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一旦貧困戶的志氣樹立起來,觀念更新了,致富的辦法和干勁自然就有了,這樣才能具備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最終擺脫貧困。
脫貧攻堅中,三峽集團廣大干部牢固樹立“主人翁”意識,把群眾當作自家人,扶貧工作當成自家事,主動深入扶貧一線,幫助群眾理思路、想辦法、謀發展,全心全意當好貧困戶脫貧發展的領路人和服務員。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通過典型引路、能人帶動,持續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逐步擺脫“等靠要”思想,從“要我發展”的思想觀念加速轉變為“我要發展”。
積極探索民族“直過區”扶貧激勵長效機制,建立“以獎代補、多勞多得”的脫貧正向獎勵機制,引導農戶養成好習慣、樹立好風氣、爭當好村民、過上好日子。通過設立“愛心扶貧超市”,以積分制兌換商品的方式,激發廣大群眾內生動力,有利于提升鄉村人居環境、移風易俗、使村民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增進家庭鄰里和睦、增強集體觀念。將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提振貧困戶參與脫貧、主動脫貧的“精氣神”,從而為建設美麗鄉村夯實基礎。
治窮須治本,扶貧先扶人。這是實現精準扶貧的基本要求,也是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的有效途徑。企業應結合自身發展需要和貧困人口的實際情況提供工作崗位,精準到戶、精確到人,讓貧困人口真正得到實惠。瞄準增強貧困群眾勤勞致富的意識和發展觀念,三峽集團通過開展“訂單”“定向”式培訓,賦崗又賦能,不但為貧困群眾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或就地就近的就業機會,還為貧困群眾傳授了勞動技能和致富本領,著力培養貧困群眾自食其力的市場觀念和能力,不斷增強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峽集團多元扶貧的實踐啟示
堅決履行社會責任,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貢獻央企力量
央企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的骨干力量。對于中央企業而言,履行社會責任更是與生俱來的使命,社會各界高度認可中央企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關心中央企業扶貧,高度關注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同時央企是全民所有制企業,央企的股東是包括貧困群體的全體人民。三峽集團幫扶“直過民族”及人口較少民族,正是中央企業履行自身社會責任的集中體現。
以黨建引領精準扶貧,匯聚脫貧強大動能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脫貧攻堅任務能否高質量完成,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隊伍作風。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基層黨組織的建設是直接影響地區發展的關鍵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做好基層基礎工作十分重要,只要每個基層黨組織和每個共產黨員都有強烈的宗旨意識和責任意識,都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先鋒模范作用,我們黨就會很有力量,我們國家就會很有力量,我們人民就會很有力量,黨的執政基礎就能堅如磐石。”三峽集團通過舉辦脫貧攻堅基層黨務干部培訓班,組織貧困村黨務干部和扶貧業務骨干到集團黨校學習,增強黨性、提升素質,推動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為以黨建促扶貧樹立了典范。
牢牢把握精準,切實提高脫貧攻堅實效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精準扶貧就是要在精準政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實上見實效。企業的幫扶對象要明確,精準對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是幫扶的關鍵,要緊緊圍繞建檔立卡貧困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開展形式多樣的幫扶活動,提高貧困群眾的技能水平和能力,激發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目前作為深度貧困地區的少數民族地區是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艱中之艱,企業參與扶貧,必須把精準貫穿始終,聚焦深度貧困少數民族地區。聚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建立起帶貧益貧機制,確保幫扶資源真正用到貧困少數民族地區,效益體現在貧困群眾身上。三峽集團精準聚焦“直過民族”及人口較少民族扶貧經驗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應以更加嚴格的責任心和歷史使命,以企業主業為抓手,聚焦當前脫貧攻堅以及2020年后扶貧時代貧困點,發揮中央企業和自身行業優勢,助力精準扶貧。
提升政企合作關系,最大程度發揮扶貧資源效能
扶貧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必須因地制宜,走多元化的精準扶貧新路徑,而多主體聯手、優勢互補、協同發力,則是多元扶貧真正取得成效的一個真諦。三峽集團扶貧經驗告訴我們,扶貧作為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準公共產品”,它的提供不僅需要政府,同時需要企業。從多元扶貧視角來看,按照“政企合作、產業帶動、精準扶貧”模式,新型政企合作關系的建立,不僅有助于優勢互補,更有助于形成強大的合力。
實施全員、全面、全過程的扶貧責任系統化管理
企業社會責任是一項涉及全員、全面、全過程的系統化管理工作。三峽集團的扶貧經驗啟示我們,中央企業扶貧應圍繞央企扶貧社會責任理念,完善扶貧責任工作機制和管理體系,實施全員、全面、全過程的扶貧責任系統化管理。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加強戰略引領。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增進人民福祉、讓貧困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在全面研究脫貧攻堅央企扶貧社會責任訴求的基礎上,通過提煉扶貧責任理念、針對扶貧責任議題制定扶貧責任規劃,不斷完善企業扶貧戰略。
二是構建更加有效的扶貧責任組織體系,優化治理結構。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指引下,企業需上下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統一步伐、統一標準,設置扶貧工作領導機構,明確扶貧責任歸口管理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工作職責,打牢各級領導干部的政治責任。全體黨員率先垂范、攻堅克難的勇氣更加充足,“直過民族”群眾脫貧致富、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就更加堅定。同時高效推進,完善工作制度,做好扶貧臺賬,有案可查,一目了然。扎實開展企業扶貧責任制度建設,形成持續開展工作的長效機制和PDCA閉環管理體系,在扶貧責任制度體系建設和推進機制建設上取得顯著成效。
三是優化管理運營,促進融合。企業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短板,積極開展行業扶貧,推動扶貧與日常運營和管理體系逐步融合。認真承擔定點扶貧任務,加大投資建設力度,改善貧困地區社會公共產品服務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全力以赴做好貧困地區幫扶工作,在發展戰略和決策運營中落實扶貧社會責任,利用自身特點和資源稟賦優勢,用“真心實意、真金白銀、真招實策”的精神幫扶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履責意愿和能力績效明顯提升。通過多種形式加強與相關方多元溝通,打造扶貧責任品牌,提高企業的品牌形象。
堅持脫貧摘帽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精準扶貧工作的本質意義不僅在于幫助現有貧困人群擺脫貧困,更要讓貧困人群逐步邁入小康社會,保障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要結合本地實際,從制度、資金、人員等方面制定可持續性的幫扶機制,從根本上建立起解決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三峽集團扶貧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針對少數民族貧困人口中的絕大多數生活在山區、林區的實際,充分發揮山清水秀的生態資源優勢,打造民族團結示范村、生態旅游扶貧等項目,著力推進生態產業扶貧、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通過更加有效的市場配置資源手段,構建雙贏模式
進一步發揮中央企業資金方面的優勢,通過建立扶貧基金形式,運用市場配置資源的手段,采取投資入股、合作經營等多種方式,投資貧困地區的資源開發、產業園區建設、新型城鎮化發展等,適當投資養老、醫療、健康等民生產業,同時利用基金靈活采取股權投資、可轉債、優先股、子基金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脫貧攻堅,共同開發貧困地區資源,助力解決制約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融資難題,實現雙贏和多贏。
2016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務院國資委發起,財政部參與,中央企業出資成立了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央企扶貧資金),通過靈活多樣的投資方式,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和內生動力,帶動貧困群眾脫貧。主要投資于貧困地區資源開發利用、產業園區建設、新型城鎮化發展等,優先支持吸納就業人數多、帶動力強、脫貧效果好的項目,重點支持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的省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撬動超過2100億元的各類社會資本投入脫貧攻堅,助力解決制約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融資難題。
央企扶貧基金成立以來致力于探索產業化、市場化扶貧途徑,總規模達到314.05億元,項目遍布27個省區市,覆蓋了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初步實踐表明,開展市場化扶貧,實現多主體共贏,是當前脫貧攻堅以及2020年后扶貧階段值得探索之路,也為三峽集團公益基金會科學規劃幫扶項目提供了有益參考。
【本文作者分別為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研究員】
參考文獻
[1]曲天軍:《企業為我國扶貧開發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 2019年Z1期。
[2]郭航:《中央企業發起脫貧攻堅總攻戰》,《中國產經新聞》,2020年5月13日。
[3]馬喜梅:《加快“直過民族”整族脫貧攻堅步伐》,《社會主義論壇》,2020年第6期。
責編:司文君 / 蔡圣楠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