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體健(全國政協常委、河南省政協副主席、農工黨河南省委會主委)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指出:“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身體健康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高度重視醫療衛生與健康事業改革發展,確立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積極參與全球健康治理,人民健康狀況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續改善,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健康基礎。
理解全民健康與全面小康的辯證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健康是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人民健康既是民生發展問題,也是社會政治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然要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只有實現了全民健康的全面小康,才能經受住歷史檢驗。
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條件。健康既是每個人全面發展和實現幸福生活的基礎,也是每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擁有健康的人民,意味著擁有更強大綜合國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只有全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衛生與健康服務水平不斷改善的社會,才能既充滿生機活力又和諧有序。在此意義上,保障人民健康就是保護生產力、促進人民健康就是發展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健康理念融入各項政策,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不斷優化健康服務供給,解決好人民群眾防病治病問題,保障好人民群眾基本健康權益。
全面小康助力實現全民健康。伴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持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以及各方面制度機制持續成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絡和覆蓋城鄉居民的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逐步建立,人民健康狀況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不斷改善。在1990年處于低人類發展水平組的47個國家中,中國成為目前唯一躋身高人類發展水平組的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為保障全民健康提供更充足物質基礎、更可靠制度保證、更完善社會保障、更全面醫療衛生服務、更優美生態環境,還會大幅提升醫療衛生與健康服務能力、健康事業和健康產業發展質量,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服務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需求,將“人口紅利”更好轉化為“健康紅利”。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是全面提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是積極參與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際承諾的重大舉措。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作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重大決策,到黨的十九大部署“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健康中國建設頂層設計、總體戰略和實施路徑不斷明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健康中國建設為抓手,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一方面,樹立和踐行大衛生、大健康理念。實施醫療衛生、體育健身、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心理干預等綜合治理,推動衛生健康工作理念、服務方式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從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轉變,全方位干預健康影響因素,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另一方面,制定和貫徹“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著力增強城鄉基層防病治病能力,全力推進醫療衛生與健康領域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堅持以防為主、中西醫并重,更加強調各級黨委政府統籌協調的責任,更加突出依靠群眾,更加注重調動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和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引領醫院高質量發展。建立完善分級診療制度,以學科建設為抓手推動區域分開,以縣醫院建設為抓手推動城鄉分開,以病種為抓手推動上下分開,以三級醫院日間服務為抓手推動急慢分開,科學規劃布局醫療聯合體建設。加強藥品供應保障,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推進專利藥談判,多措并舉解決藥品短缺問題。建設綜合監管制度,創新治理模式和問責機制,加強行業全要素全流程監管,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加強醫保基金監管,完善大病保險制度,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重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醫藥衛生領域的應用,重塑醫藥衛生管理和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在此基礎上,下一步應認真梳理各地深化醫改情況,總結經驗做法,完善配套政策,堅持三醫聯動,強化醫防協同,打好醫改組合拳。
促進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健康產業,既是維護和保障全民健康的需要,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需要。堅持以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重大問題、健康產業的主要短板弱項為工作導向,統籌推動健康產業發展,突出重點,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創新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非基本醫療領域配置資源的活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關鍵技術和創新產品研發應用,提高健康產業科技競爭力;堅持深化健康產業跨界融合,改造升級傳統業態,壯大新業態,延長產業鏈,提高健康產業集聚效應和輻射能力。著力實施優質醫療健康資源擴容、“互聯網+醫療健康”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提質、健康產業科技創新等系列工程,擴大優質醫療健康資源覆蓋范圍,增強健康產業融合度和協同性,提升健康產業科技競爭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多樣、更加優質的健康產品和健康服務。
以理念引領行動,提高全民健康素養
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影響健康的因素中,個人行為和生活方式因素占60%。全國居民健康素養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居民健康素養達19.17%,比2018年提升2.11個百分點,但也存在健康素養水平在城鄉、地區、人群間分布不均衡,傳染病防治素養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等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統籌全民健康與健康促進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倡導和樹立“兩個第一”理念。將“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轉化為自覺行動,引導人人加強自我健康管理,有效控制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實現人人熱愛健康、追求健康、生活健康、享有健康。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重要內容,構建學科教學與教育活動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式宣傳教育相結合的健康教育宣傳模式,提高學生主動防病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行為習慣。高度重視健康教育專業發展,培養專門健康教育人才。設立面向醫務、教學和專業傳媒人員的健康教育能力專項培訓,為公眾提供更加及時、科學、精準的健康教育服務。
推動政府、社會、家庭共同參與。政府層面,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推動工作內容從環境衛生治理向全面社會健康管理轉變;依法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制度,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建立健康影響評估制度,將公民主要健康指標改善情況納入政府目標責任考核,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納入學校考核體系;推動形成全民健康素養促進長效機制和終身健康教育體系。社會層面,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積極主動開展健康教育、提供健康指導,新聞媒體開辦優質健康科普節目或設置健康教育專欄、推動“互聯網+精準健康科普”,衛生健康行業學會、協會組織專家開展多種形式的、面向公眾的健康科普活動。家庭層面,愛衛生愛健康就是愛家人愛國家的理念逐步樹立,注重加強健康管理、尊重他人健康權利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走入千家萬戶。
發揮全民健身在全民健康促進中的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和參與國際體育合作的程度,也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2020年全民健身日的主題是“推動全民健身 助力全面小康”。只有多開運動健身處方,才能少開疾病治療處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覆蓋城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力度不斷加強,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務模式逐步推廣,各類全民健身賽事、中國特色健身項目、民族民俗民間體育活動精彩紛呈,適宜的場地設施、科學的方法指導、便捷的健身服務增強了人民群眾在健康領域的獲得感,人們的健身知識、行為和技能不斷提升,健身生活化、生活健身化的終身健身理念逐步形成。
實施健康扶貧工程,以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
欲拔窮根,先除病根。不解決好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就不可能實現全面脫貧。黨的十八大以來,健康扶貧取得了決定性成就,但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既要把防止重點人群因病返貧作為工作重點,又要加快建立健全防止因病致貧返貧的長效機制,推動健康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
實行重點機構動態監測,加快補齊貧困縣醫療衛生服務短板。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針對短板弱項,實行動態監測,加大資金、項目、政策支持力度,把縣醫院臨床專科特別是診療能力建設、“縣鄉一體、鄉村一體”機制建設、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作為主攻方向,強化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發揮遠程醫療、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作用,加強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持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有效解決村醫養老保障和隊伍建設問題。以疫情防治為切入點,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縣級疾控中心基礎設施條件,實現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標準化建設全覆蓋。按照平戰結合、夯實基礎、補齊短板的原則,增加傳染病專科醫院等專科疾病防治機構的床位、設備和人員配置,加強綜合性醫院感染科建設。加強農村基層防控能力建設,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急救治和應對條件。健全防治結合工作機制,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無縫銜接。
建立因病致貧返貧監測預警機制,及時開展大病精準救治。對存在因病返貧風險的貧困人員,實行一人一策、一病一方,及早落實扶貧政策和救治策略。對于確需治療的大病患者,及時做好住院轉診服務、治療后的用藥指導和康復期管理服務,醫保等部門及時落實醫保扶貧政策和社會救助措施,有效降低貧困患者經濟負擔,做到應治盡治,及時有效阻斷致貧返貧風險。衛生健康部門要深入開展主要慢病分類救治,進一步做實做細重點慢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定期隨訪,強化規范管理和用藥指導,做到應簽盡簽。醫保部門要落實慢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大力推進農村地區精神衛生、職業病和重大傳染病防治,落實落細健康體檢、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項目,進一步改善和提升貧困地區重點人群的健康水平。
深入總結工作經驗,建立健全防止因病致貧返貧的長效機制。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要求,在過渡期內保持健康扶貧主要政策總體穩定,統籌做好優化延續。適應減貧工作從解決絕對貧困到解決相對貧困形勢任務的變化,深入總結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的頂層設計、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管用的工作機制,逐步提煉形成一套長效制度機制和政策框架,分步驟分類型謀劃做好政策接續銜接,推動健康扶貧重點工作和協作體系平穩轉型。推進健康扶貧與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深度融合,與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緊密結合,與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提早謀劃做好全面脫貧后的農村健康治理、健康扶貧等工作。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5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