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訓文化歷來是維系我國社會公序良俗和維持社會穩定的精神力量。歷代家訓基本訓義的價值內核、道德取向、行為規范有共通之處。新時代家風意涵要以此為基,夯實中國治理之基的功能定位,凸顯“家—國—天下”的價值內核,倡導崇德向善的道德取向,具化睦親齊家的行為規范,才能為新時代家風建設提供共性范本。
【關鍵詞】傳統家訓 新時代家風 意涵【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訓文化歷來是維系我國社會公序良俗和維持社會穩定的精神力量。新時代家風建設要吸收和借鑒傳統家訓文化,探求傳統家訓中客觀存在的同質內核和普適性內涵,為新時代家風建設提供價值追求、道德取向和行為規范的基本遵循,并以此為基礎建設傳統與時代陶融一體的家風文化,為全社會推廣優良家風奠定堅實基礎。
維系和諧家庭,建構社會共同體
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視家風的培育和傳承,傳統家訓的宗旨也不僅局限于教家立范,更蘊含著“修、齊、治、平”的人格理想和社會理想。新時代的“家”更應成為滋養個體性情及獨立人格,維系和諧家庭,建構社會共同體,培育家國意識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興家與強國一體的國家治理思想以及家風建設之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闡釋更為深入。第一,家風建設的規矩內涵是國家法治建設的重要推動力,傳統社會的家規、家法承擔著類似于現代國家的司法職能,新時代家風建設不僅應包含柔性道德內容,也包含硬性的規矩意識和理性的約束成分,其規矩內涵與法治功用的契合決定了其成為培育公眾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的基礎,也是法律理念的重要來源。第二,家風建設的公共性內涵是國家政治建設的有力依托,良政善治和民主政治的重要目標是公共性,家風建設涵養家庭成員的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契合了政治的公共價值關懷。第三,家風建設是家庭成員政治社會化的主要渠道,對增強公民主體意識、科學有序地參與政治有積極意義。家風建設更能為從政者構筑權力越界的防線,扎實為政以德的根基,培育行政倫理。家風建設為營造風清氣正、美好和諧的民風、社風、黨風提供了基礎保障??傊?,新時代家風建設傳承和轉化傳統家訓文化、吸收和借鑒紅色家訓文化和國外家庭教育文化,融入時代精神和價值要求,能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文化和道德的有益滋養,筑牢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信仰基石,夯實新時代中國之治的社會根基。
凸顯“家—國—天下”的價值內核
“家—國”同構是古代宗法社會最鮮明的特點之一,將家庭內部孝悌親親之道推擴到國家、天下的體制和規范,使家庭與國家連續為一體是儒家社會倫理以及政治秩序的天然基礎。在這樣的宗法背景之下,孝悌的家庭倫理規則不僅是個人天然的心理情感與行為表達,也是其通向他人、社會乃至整個政治領域的可社會化的、可交往性的情感與行為表達。
一方面,傳統家訓文化十分重視家國意識與天下情懷,而這種意識和情懷本身具有內在超越性,其終極目標不僅是停留在“家”“國”的一國利益之中,而且是以“天下為懷”,包容不同的疆界和國家,包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一種秩序觀。《錢氏家訓》在國家篇中提出“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謀之”的濟世之懷。歐陽修《與十二侄書》告誡為官子侄為官當思報效,忠君愛國,盡心為公,為國家而死“亦是汝榮事”。另一方面,傳統家訓強調家庭成員個體在國家、天下的角色、義務,以及使命、責任,更強調了個體與家、國、天下的有機統一,在提升家族凝聚力的同時,也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可貴的民族精神。赫舍爾曾指出,“幸??梢员欢x為確信被別人需要……人的目的就是為社會或人類服務。因此,一個人的最高價值就取決于他對別人的有用”。也就是說,讓個體“我”的生命價值建筑在“非我”身上。綜上所述,“家—國—天下”價值內核應是新時代家風培育的原點,只有每個家庭成員對人的價值自覺認知,把個人的存在同國家、天下的意義相關聯,把個人夢、家庭夢和中國夢熔鑄統一,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內在動力,并以增加全人類以及全世界的福祉為道義責任,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彰顯中華文化的價值形態,實現對新時代家風文化價值內核的最好表達。
倡導崇德向善的道德取向
對德性的重視亦是傳統家訓文化的重要特點,中國人都普遍認同“惟清修可勝富貴”,將高尚道德視為家族綿延興旺的根本保障。明代思想家薛瑄在《戒子書》中教育子孫:“茍倫理一失,雖具人之形,其實與禽獸何異哉?”將道德視為人的本質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求子孫自覺地以主流道德規范構筑自我。《庭幃雜錄》亦記載:“士之品有三:專于道德者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貴者為下”,將加強道德品質修養作為人生最重要的事。諸多家訓都將“知及之”作為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認為勤學是“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的重要途徑。
與此同時,傳統家訓秉持儒家所主張的整體性的倫理生活圖景,十分關注德性生命的整體轉化,主張在道德實踐過程中找到生命的終極意義,強調從家庭的人際關系開始入手。因此,傳統家訓文化強調出世與入世統一,追求“內圣外王”的道德人格,尋求人與自我的合一性,既強調內在道德修養,又強調外在社會功用。例如,《袁氏世范》中提出“忠信篤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者”,康熙《庭訓格言》指出“凡人修身治性,皆當謹予素日”,都強調修身不是一時一事之功,要在日常所作所為中持續修煉。新時代家風建設應倡導崇德向善的道德取向,將“德性”作為最高境界的守正智慧,使家庭成員無論在公私領域都習慣性地踐行禮俗之善。
具化睦親齊家的行為規范
傳統家訓文化之傳承不僅重視家族精神基因和價值體系的認同傳承,更關注具體生活規范的代際傳遞。傳統家訓以教家立范為宗旨,注重生活性、實踐性和細節性,在各方面都提出明確且可操作的行為規范,讓子孫時時按照家訓規范踐行。
首先,歷代家訓在向子孫闡釋和諧順敬、勤儉持家的齊家之理的同時,也教授子孫如何做到勤勞為本、清廉節儉的持家之道,將日常行為習慣要求陳述的非常詳細。《鄭氏規范》在教子以儉持家之道中規定:“子孫未冠者,除棉衣用絹帛外,余皆布衣。除寒凍用蠟履外,其余遇雨,皆以麻履。從事三十里內,必須徒步。”其次,在告誡子孫立志敬業、勤學精思、慎獨自省的修身之理的同時,也傳授子孫如何立志高遠、行為合禮、讀書學習、改過遷善之法。左宗棠在家書中強調“循序漸進,熟讀精思,務在從容涵泳,以博其義理之趣”的讀書之法。再次,在叮囑子孫忠勤篤敬、擇賢而交的處世之理的同時,傳授子孫秉公守責、識人寬人,助人行善之道。清代名臣張廷玉向子孫傳遞“進止無一事壅滯”“悉以本日完結”的勤勉為官之法。最后,在告誡子孫維持人與自然和諧的生存之理的同時,亦告知子孫取用有度、珍惜資源的生存之法。清代蔣伊在《蔣氏家訓》中就強調,“廚灶之下,不得狼籍米粒”。此外,傳統家訓對子孫違犯家規者提出具體而又嚴厲懲罰措施,《鄭氏規范》對為官貪污納賄的子孫“生則與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許入祠堂”。新時代家風應倡導用通俗、簡約的語言確立邏輯完整、環節簡單、可操作性強的行為規范和底線規范。
(作者為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化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中國傳統家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9BKS209)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任路:《中國國家縱橫治理結構的原型與轉型——基于家戶制的視角》,《云南社會科學》,2019年第1期。
②王潔:《孝悌:一種對儒家精神的有效詮釋——兼論“誠”》,《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
③[美]赫舍爾著,隗仁蓮譯:《人是誰》,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責編/韓拓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