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11工程”“985工程”等重點建設基礎上,中國進一步提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經過這些年的努力,“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已經取得明顯成效,為下一步高校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中國高校的科技創新,與國家需求和社會期待,與世界先進水平尚有差距。因此,要加快“雙一流”建設步伐,為增強國家創新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提供強有力支撐。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 人才培養 自主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一直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大政策選擇。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先后實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培養取得顯著成效,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水平全面提高,貢獻力度不斷加大。在“211工程”“985工程”等重點建設基礎上,2015年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進一步提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要加強系統謀劃,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推進機制,“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雙一流”建設關系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其根本使命,就是要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就是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著力提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能力,在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上下功夫,著力突破更多“卡脖子”問題,產出更多引領性成果。
實踐探索,“雙一流”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機制。一是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2009年以來,國家推出“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先行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和計算機科學等領域選擇20所高校試點實施,每年選拔1000名學生進入“拔尖計劃”培養。2018年10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擬在“拔尖計劃”1.0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范圍、增加數量、提高質量、創新模式,培養具有家國情懷、人文情懷、世界胸懷、勇攀世界科學高峰、引領人類文明進步的未來科學家。
二是在重點領域全面推進系列卓越計劃實施。2010年,教育部啟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主要任務是探索建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創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師隊伍,擴大工程教育的對外開放。其后,分別實施了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等,創新了高等工程、法學、新聞傳播、農林、醫學等領域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了多部門協同育人的新機制。
三是深入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平探Y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是由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推出的一項合作育人計劃,于2012年8月29日正式啟動。內容包括科苑學者上講臺計劃、重點實驗室開放計劃、大學生科研實踐計劃、大學生暑期學校計劃、大學生夏令營計劃、聯合培養大學生計劃、聯合培養研究生計劃、人文社科學者進科苑計劃、中科院大學生獎學金計劃、科苑學者走進中學計劃等10個項目。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按照“加強統籌、試點引領、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原則,不斷探索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本領,建立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協同育人工作機制,帶動和促進了高校與科研院所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逐步實現科教結合的有效推進、合作共贏。
在科技創新中發揮主力軍作用。一是高校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圍繞國家目標的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發揮高校綜合優勢,建設共建共享、流動開放、高效運行的國家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基地,選擇有限目標,組織優勢力量,進行重點培育,大力培養優秀創新人才和群體,鼓勵開展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并向社會提供公共科技產品及服務,形成區域研究開發中心,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數據顯示,中國高校承擔了國家科技計劃中60%的基礎研究任務、超過80%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近5年來承擔了超過1/3的國家“863”計劃、支撐計劃,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超過65%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超過70%的國家技術發明獎,有效服務了國家關鍵領域自主創新。中國高校在攻關“卡脖子”難題上的重大創新成果也競相涌現。例如,2019年12月16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兩顆北斗三號衛星,標志著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隨著北斗導航進入組網新時代,2020年中國已織成“天網”。而作為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基礎工程之一,其核心芯片由國防科技大學北斗團隊自主研發。
二是加強重點科研基地、創新團隊建設和創新科技平臺建設。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科研重點方向,以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創新基地為依托,以優秀學術帶頭人為核心,面向國內外吸引、匯集一批著名學者和專家,逐漸形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創新能力強大的創新團隊。目前,正在運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為162個,其中有103個設在高等學校。教育部級重點實驗室已達157個。這些重點實驗室為實現科技組織結構的集約化,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和生長,培育創新研究群體提供了平臺和保障。通過引育并舉,進一步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在一些學科和學科方向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逐漸形成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創新團隊。近年來,中國實施了一系列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措施,推出了“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一系列高層次人才項目和計劃,引進培養造就了各個領域的大批高層次人才,對促進中國科學教育事業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是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高校以多種方式服務國家、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和拓寬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之間有效的聯系渠道,通過聯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強高等學校與企業、科研院所的合作,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堅實的人才、知識、技術和文化支撐。全國共建有115家國家大學科技園,涵蓋30個?。▍^、市)的近200所高校,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提升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高校還積極參與決策咨詢,加快高校智庫建設,普及和轉化科學研究成果,促進優秀成果推廣和應用,切實發揮高校的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推動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2011年11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出臺《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2011—2020年)》,各高校積極開展基礎理論和學術前沿問題研究,在傳承文明、創新文化、繁榮學術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產生了一批有較高水平的理論成果。教育系統在國家重大決策中的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進一步凸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80%以上的成果聚集在高校。
大學排名不斷提升。一是通過QS、THE、ARWU三個大學排行榜2012—2019年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四個方面:第一,中國大學進入三大排行榜前400名的數量,在QS排行榜和ARWU排行榜兩個榜中有所增加,在THE排行榜中有所減少,但整體上呈增加趨勢。第二,中國大學進入三大排行榜前100位的數量均有小幅增加。第三,進入大學排行榜前400名的中國大學,處于第300—400名區間的占比較大。這表明,中國大學尤其是大陸高校處于進步之中,大學排名的數量和名次結構發生積極的改變。此外,研究ARWU2017年、THE2018年和QS2018年排名情況發現,三大排行榜入圍的中國高校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香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和浙江大學六所大學同時入圍榜單中中國大學的前十,因而可稱之為“中國一流大學”。值得一提的是,這六所“中國一流大學”中除了香港大學外,剩余五所都在教育部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之中,說明中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效果明顯。
二是2019年10月22日U.S.News發布的2020世界大學排行榜,涵蓋了分布在81個國家和地區的前1500家院校,中國共有223所高校入圍,相比2019年增加62所,其中內地高校188所,中國高校整體排名有所進步。2020年清華大學排名全球36位,相比2019年進步14位,北京大學緊隨其后,排名全球第59位,相比2019年也進步了9位。
三是中國科教評價網2019年11月19日發布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評價報告》,從各國世界一流大學綜合競爭力,師資力量、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和影響力四個一級指標等五個方面綜合比較了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研究結果顯示,國別差距很大,其中美國均位列榜首,中國都排名第二,且在總量上大大超過了英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
面對國家需求,高??萍紕撔麓嬖诙贪?/p>
頂尖人才培養能力不足。一流大學在教學上除了培養一般性意義上的高級專門人才,還承擔著精英教育的重要職能。未來中國及世界舞臺上政治、經濟、科技、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的領軍人物和主要骨干,大多要出自一流大學。但目前中國高校在人才的培養方面,尤其在頂尖科技人才培養方面,還明顯落后于世界一流大學。如根據ARWU中“Alumni: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校友折合數”指標,中國除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分別得分10.2分和11.4分外,其它均為0分,而世界一流大學的均分達到65.01分。
高質量科研成果與世界一流大學差距明顯。對大學競爭力的評價離不開科研指標,大學幾大排行榜都將科研設置為一級指標。學術論文是反映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創新成果之一,在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通常作為評價其科學研究水平的指標。從產出的角度測評科研,聚焦于學術論文的發表數量和引用情況。幾大排行榜中即使是對學術論文數量的測評也是特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的數量,因而科研評價的關鍵在于研究的質量而非數量。從指標得分看,世界一流大學與中國一流大學科研差距明顯。排在世界前20名的大學高被引論文平均數為1381篇,其中哈佛大學的高被引論文數高達4486篇,但是在中國內地排名第1位的北京大學的高被引論文僅為738篇。幾大排行榜中,ARWU科研得分差距最大,世界一流大學均分64.81分,而中國一流大學僅為20.7分。中國一流大學的原創性成果或對某一領域有突破性貢獻的頂級科研成果在國際領域內被認可程度不高。
攻堅“卡脖子”問題能力有待加強。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全球經濟結構的大背景下,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突破與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更為迫切。2018年,教育部發布《高等學?;A研究珠峰計劃》,提出在高等院校布局建設前沿科學中心,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基礎研究重大項目,推動產出一流原創成果,布局建設腦科學、量子信息、疾病分子網絡等7個前沿科學中心,錦屏深地實驗室、海底觀測網、模式動物等大設施建設不斷取得突破。
盡管近年來高等學校成果頻現,但中國高校的科技創新,與國家需求和社會期待,與世界先進水平尚有明顯差距。高校原創理論、原創發現缺乏,在科技創新“最初一公里”的原始創新能力方面存在短板;在科技創新“最后一公里”的成果轉化方面重視不夠,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科技評價等內部治理結構和外部發展環境需要不斷優化;缺乏“十年磨一劍”的創新氛圍等。隨著高校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攻堅行動的不斷延伸,希望中國高校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體制機制配套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突出重點,加快“雙一流”建設步伐
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總結這些年來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經驗,還需要著力推動建立集聚社會資源,推動協同育人,激發高校人才培養的潛力和活力。主要思路是對機制創新進行系統性、整體性思考,有效實施部部、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國際合作的協同育人長效機制。著力推進高校與校外資源的融合互動,積極尋求與其他高校、地區、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以及海外高校的合作,實施復合型人才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學的底色,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優質的本科教育可以為發展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提供人才支撐。要深入實施系列“卓越計劃”、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計劃,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鼓勵、引導高校突破學科、學校、行業和地區等壁壘,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把更多社會資源轉化為教書育人資源,走政產學研用緊密合作的協同育人之路。隨著“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版本的實施和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實踐,本科教育全面振興,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為攻堅“卡脖子”難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力軍。
以學科建設為抓手加強基礎研究?;A研究是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基礎研究領域作出重大突破的。要實施戰略導向的基礎研究,確定學科發展的戰略方向和重點領域,開展以解決重大國家、區域、產業問題為導向的基礎研究。在學科建設方面,要堅持學科有選擇性的發展,有所為有所不為。學科不在多、不在全,而在特、在強,關鍵要建設好與本校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相匹配的學科專業群,壓縮“平原”,多建“高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高等學校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進一步促進學科的交叉與融合,聚焦“高精尖”,努力產出有顯示度的重大科研成果。要支持傳統優勢學科做大做強,大力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特別是建設好一批能夠支撐國家急需、產業轉型和區域發展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在具體操作上,要強化學科高點,培育學科重點,扶持學科增長點。把有限的資源統籌利用好,好鋼用在刀刃上,形成學科發展優勢帶動、多元發展、交融并存的良好態勢。
在關鍵領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擔當重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攻堅“卡脖子”難題,高校有實力、有能力、有優勢,責無旁貸。應當發揮學科門類齊全、科技人才聚集、基礎研究厚實等獨特優勢,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攻關創新,在服務國家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牢牢掌握自主創新主動權方面擔當重要責任。《高等學校“十三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具體制定了“圍繞嚴重制約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領域,引導高校加強對信息、能源、安全、材料、核、網絡、海洋、工程制造、深海、深地、深空等領域的重大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攻關”的目標任務。高等學校要確定學科發展的戰略方向和重點領域,開展以解決重大國家、區域、產業問題為導向的基礎研究,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下好“先手棋”。要營造良好氛圍,培養和造就學科領軍人物,鼓勵和支持科研人員“十年磨一劍”,把學科帶頭人培養與一流學科建設有機融合起來,建立起科學的學科帶頭人培育、遴選和考核標準,通過公開競聘擇優選拔學科帶頭人,強化和完善學科帶頭人培養機制。實驗室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現代科技與大設備和大裝置密切相聯,要建設一流實驗室,從事高水平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高水平人才,開展學術交流,實現科研成果轉化。
(作者為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戰略發展部副主任、研究員)
責編/張忠華 美編/王夢雅
干部心聲
成都市溫江區工商業聯合會 李井江:各地黨委政府要以“校地合作”讓民營企業對科技技術和人才的需求轉化為生產力,讓高校的科研技術、技術成果和人才智力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動能,也讓“校地合作”成為高校建設的實踐地、創業地,更讓高校成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保障,在“校地合作”中共建世界一流大學。
云南省昆明市盤龍區城市管理局 吳云:高等教育管理體系“去行政化”就是要精簡行政權力,減少過度的行政干預,賦予高校充分的自治,遵循高校自身內在發展規律,激發高校自主創新活力,但依舊要重視行政力量在高校建設中發揮的根本性作用,協調好行政和學術的關系。
中共淮安市清江浦區委組織部 晏錦茹:有人稱贊西南聯大“內樹學術自由,外筑民主堡壘”,學術自由是大學的靈魂??v觀世界,一流大學無一不是“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的圣地,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爭論、獨立批判的空間。沒有獨立的批判精神,學生只能因循守舊,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不敢挑戰權威,更不能承擔起改革社會的重任。一流大學應千方百計讓校園成為“百家爭鳴”的舞臺,一所真正偉大的學校應有能力培養出具獨立精神和自由意識的知識人。
中共江蘇金湖縣委組織部 戴周香、倪純:近年來,地方政府與高校合作增多,但成果落地效果不明顯,地方政府與高校通過各類平臺實現對接增多,但實施轉化的偏少。政府與高校的合作方式單一扁平、常規性互動交流偏少。避免高校科技成果變“沉果”,一是轉變思路重視科技成果轉化,高校需突破傳統封閉辦學理念,把成果轉化作為當今雙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舉措和關鍵環節。二是打造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三是拓寬科研經費渠道。
責編/李一丹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