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新思想 > 學習微課 > 正文

【好好學習】新時代青年如何發揚和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作者:林慧平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訪問學者

我們中國人有句老話:知所從來,思所將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要發揚“兩彈一星”精神,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報效祖國和人民。“‘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何為“兩彈一星”精神?新時代的青年又應如何去發揚和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呢?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

曾經,有一個軍團,沒有部隊編號,將士們都無名無姓。曾經,有一個地方,沒有郵政編碼,信箱代號是能留給家人的唯一信息。曾經,有一種戰斗,看不見硝煙也聽不見槍聲炮響。曾經,有一種獎勵,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那是科學家們無尚的榮光。

這是怎樣的一場戰斗,又是怎樣的一種獎勵,讓老一輩科學家們甘愿奉獻青春,甚至奮斗一生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要先回到那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上世紀50年代。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愛國主義情懷

近代中國飽受侵略,中華民族備受磨難,新中國成立后,黨的第一代領導人立即作出了研制“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聽到這一消息后,一大批優秀的科研人員義無反顧地放棄國外豐厚的科研生活條件,回到祖國;為了響應號召,許多在已學專業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毅然轉換專業投入“兩彈一星”的研制;還有眾多的科研工作者在研究基地隱姓埋名幾十年,不辭勞苦,默默奉獻。我們不免要問,他們為什么要作出這樣的選擇?

錢三強說:“我們當年背井離鄉到歐洲留學,目的就是為了學到先進的科學技術,好回去報效祖國。”彭桓武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屠守鍔說:“為啥改行搞導彈,國家需要啊!”王淦昌隱姓埋名17年,“唯愿以身許國”。

馬克思曾經說過,作為確定的、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是無所謂的。在諸多的責任中,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愛國是第一位”的。孫中山先生也曾經說過,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去愛國。老一輩科學家們心懷祖國,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把人生價值與國家需要、民族命運緊密相連,中國“兩彈一星”的成功發射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捍衛了紅色政權,振奮了民族精神,提高了國際地位,最重要的是讓中國人民挺直腰桿站起來了。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這里是位于秦嶺深處陜西鳳縣的紅光溝,我童年生活的地方。這里曾經有中國最大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研制基地,代號067。

1965年,一批專家和科研骨干從全國各地翻越秦嶺來到這里,建設初期接到的首要任務是盡快研制出洲際導彈的姿態控制發動機,他們從搬磚、運土、抬石頭開始,經過近四年的艱苦奮斗,1969年建成了液體火箭發動機研制急需的試車臺。為了搶時間,他們在一個用廁所改造的實驗室里做研究,面對蘇聯專家撤離時留下的“中國人造不出”的質疑,這支年輕的團隊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研制出了中國第一代姿態控制發動機的雛形,為我國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作出了重要貢獻.

1978年,我的父輩大學畢業來到了這里,山溝里的生活條件很艱苦,帶魚和肉類每月供應一次,他們開墾荒地,自己種糧種菜;工作條件簡陋,他們夜以繼日地在辦公室里做設計,在實驗室一遍一遍地做試驗做研究。

1980年、1981年和1990年的三次特大泥石流災害沖毀了道路、橋梁、家屬樓和基礎設施,還記得,年幼的我和母親被洪水圍困在孤島中,父親的四位同事為搶救科研設備被洪水卷走,科研生產全面癱瘓。但是百折不撓的067人堅強地從泥水中爬起來,抗洪搶險,迅速恢復科研生產。1980年,正是由這款發動機載著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成功發射,從1984年第一顆同步衛星到商業衛星,這款發動機已將200多顆衛星和神舟飛船成功送上太空。

無論在戈壁荒原,還是在深山峽谷,面對艱難的生活科研條件、物資技術嚴重匱乏等困難,研制者們知難而進,奮力求新,攻破了幾千個重大的技術難關,制造了幾十萬臺儀器、儀表、設備。可以說,中國“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不僅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奇跡,更創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偉大奇跡。這一奇跡是中國的科研工作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征。

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集體主義和科學創新精神

從原子彈到氫彈,中國只用了2年8個月。我們為何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績?

除了科研工作者熱愛祖國的情懷、艱苦奮斗的精神,我們還可以從中國“兩彈一星”研制記事本中找到另一個答案。1962年,中央成立了專門委員會負責研制試驗“兩彈一星”工作。11月3日,毛澤東作出批示:“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周恩來和聶榮臻作為直接領導者,將中國科學院、國防科研機構、工業部門、高等院校和地方科研所的力量組織起來,僅參加第一顆原子彈研制工作的就有26個部門,來自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900多個工廠、1000多個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40多萬人承擔配合任務,共同攻克研制原子彈的各種科技難關。

可以說,工業落后的中國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攻克如此尖端的技術,靠的是黨的統一領導、全國“一盤棋”的大力協同,體現和發揮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而我們今天在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征途上,依然離不開這種大力協同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勇于登攀的科學創新精神。

國家情、民族情,讓老一輩科學家們堅守事業,甘之如飴。而今天的航天人也有著共同的精神血脈,正在傳承著老一輩“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他們為了讓中國航天領跑世界,正在腳踏實地地勇敢前行!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傳人,愛國奉獻,砥礪奮斗,瞄準關鍵領域,潛心鉆研,協同創新,聚力攻關,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化“兩彈一星”精神為不斷進取的強大動力,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責任編輯:靳永珠]
標簽: 兩彈一星   新時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