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新思想 > 權威解讀 > 正文

高度重視傳統民本思想的新時代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發展,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武器和科學指南。這一卷特別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等主題的相關論述,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高度重視,并在新時代對其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歷史悠久,這一思想大致可以概括為“民為貴”的“重民”思想,“為政利民”的“利民”思想以及“聽政于民”的“從民”思想。這些民本思想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執政方式尤其是人民立場影響極大。可以說,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提出和強調,就是繼承和弘揚傳統民本思想的突出表現,是傳統民本思想在新時代的創新性發展。

“重民”思想的創新性發展

重視人民地位的“重民”思想,始終是傳統民本思想重要理論質點。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里“民為貴”就是與國家政權和君主相比,人民是最有價值的,人民居于重要的地位。《離婁上》有云:“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要想得到“天下”就必須先得到子民的心,可見人民在江山社稷中的重要地位。荀子曰:“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為君,以為民也。”司馬光把國家與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苗”和“田”的關系,他提出:“民者,田也;國者,苗也。”

習近平總書記在《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中就引用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句話,表明人民在國家中的基礎地位;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引用“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來說明為政者應該敬畏民眾、敬畏民眾賦予的權力。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在掌握“重民”思想精髓的基礎上,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創造性地提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要堅持“人民至上”的人民立場。“人民至上”是指重視人民,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當作標準和尺度,把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當作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止一次地強調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歷史不斷地證明,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發展和進步的主體力量。《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提出:“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就是要重視全體人民群眾的要求,重視人民群眾全方位的要求,滿足全體人民對政治、文化、醫療、教育等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的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中“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要求“一個都不能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重視人民主體作用是堅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場的重要一環:“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和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黨的事業要不斷發展,就是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重視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始終把群眾作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始終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重視人民主體作用的發揮,還需要把人民群眾當作“監督員”,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第一標準,堅持由人民群眾來評判。

“利民”思想的創新性發展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傳統“利民”思想強調,民為邦本、為政利民。作為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提出從政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朱熹提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天下之務莫大于恤民,恤民的關鍵在于民生”。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統治者治理天下關鍵在于解決民生問題。在眾多思想家對“利民”思想進行討論和實踐之后,這一思想逐漸成為了封建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基本準則。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每每在制定國家政策制度時,都要考慮“于百姓有利否”,并實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存百姓”的政策。但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來看,儒家的“為政利民”的利民思想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它的本質仍然是“要民服務”,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

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給寧德地直機關領導干部的臨別贈言》中指出:“善為國者,愛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表明為政者要體恤民情,給市場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民間的創造力涌流,取消各種條框與限制,不與民爭利。此外,在繼承和弘揚儒家“為政利民”思想基礎上,總書記結合黨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挑戰,指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執政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目的”。“人民目的”本質上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以及保障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習近平將“為人民謀幸福”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幸福”是指中國共產黨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促進民生發展。因此,堅持以人民幸福為發展的根本目的的人民立場,需要中國共產黨多謀民生之利,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工作的首位,與人民利益息息相關的工作都不能忽視。正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講的那樣:“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全體中國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人民立場”,還體現在人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以人民共享為價值追求,需要樹立共享發展理念,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贏、漸進共享。同時,要“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不斷改革完善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促進人民群眾收入的公平,努力縮小貧富差距,破除影響人民獲得感實現的制度壁壘。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精準要求有的放矢,目的就是要補齊發展的“短板”,讓全體人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從民”思想的創新性發展

民意不可違,是民本思想的理論基點,順民意即是順天命。《尚書》有云:“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天道”雖然不可得而見,但是只要“占”之于民意就可以知道“天道”,這是因為“人(民)心致公”。“人所悅則天必悅之,所惡則天必惡之”。要想掌握“天意”,必須順應民意。基于這種認識,“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成為我國古代統治者信奉的治國重要依據。著名思想家黃宗羲賦予民本思想以新的民主主義色彩,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主張。縱觀歷史,不難發現封建統治者堅持“從民”思想,實際上只是“聽證于民”,從形式上“為民做主”,民眾只是在形式上參政議政,并沒有真正擁有這些權利。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的講話中引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說明干部要堅持“群眾路線”,多“聽政于民”,到群眾中去,了解他們真實需求和意見。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在各種各樣的誘惑面前,部分黨員在工作方法上偏離了“群眾路線”。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再次重申“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主張,沿襲了“從民”思想的精髓,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更好地“順民意”,從“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轉變提供了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人民當家作主就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讓人民從理論上真正做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基于我們黨對革命和改革歷史經驗總結,對中國國情科學把握的基礎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而提出的具有獨特基本原則、價值取向、制度體現的發展道路。中國獨特的歷史和基本國情,注定我們只能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符合我國國情、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正確道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關鍵在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相統一。

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實現的現實條件,從實踐上實現“由民做主”。民主不是修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核心就是要健全和發展我國現有的一套民主政治制度體系,保證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