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是新中國第一項也是同改革開放一起實施的重大生態工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標志性工程,也是展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典范工程。建設三北工程,劍指我國西北、華北及東北西部地區嚴重的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問題,這一地區是我國生態治理最重要、最緊迫、最艱巨的地區之一,絕大部分處于胡煥庸線以西,分布著我國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廣袤的戈壁。工程規劃歷時73年,分為3個階段8期工程,涉及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總面積達407萬平方公里,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42.4%,涵蓋了我國80%以上的沙化土地和近70%的水土流失面積。
三北工程建設40多年來,堅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一是遏制風沙蔓延,控制水土流失,拓展生態空間,保障生態安全。工程建設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超過3000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治理沙化土地33.6萬平方公里,新世紀以來工程區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1000平方公里以上,重點治理的毛烏素、科爾沁、呼倫貝爾三大沙地全部實現了沙化土地的逆轉;保護和恢復嚴重沙化、鹽堿化的草原、牧場1000多萬公頃,黃土高原林草植被覆蓋度達到59.06%,實現了由“黃”到“綠”的轉變,構筑起了祖國北疆的綠色生態屏障。
二是織密農田林網,培植產業資源,發展生態經濟,保障農民增收。三北工程營造區域性農田防護林165萬公頃,有效庇護農田3000多萬公頃,降低氣候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使工程區年增產糧食超過1000萬噸。工程區經濟林面積達到463萬公頃,年產干鮮果品4800萬噸,有1500萬人依靠特色林果業實現了穩定脫貧。同時各地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途徑,發展森林康養、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等,實現了“不砍一棵樹,照樣能致富”的效果。
三是鍛造英模隊伍,形塑三北精神,延展生態文化,保障長效功能。三北工程是一場艱苦卓絕的綠色革命,不僅鍛造出了一大批精通業務、敬業獻身的工程建設隊伍,也涌現出了一大批以王有德、石光銀、牛玉琴、王文彪、八步沙六老漢等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培育了河北塞罕壩、陜西延安、山西右玉、內蒙古庫布齊、新疆阿克蘇等一大批先進治理典型,鑄就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三北精神”,豐富和發展了生態文化,成為新時代持續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精神動力和對外展示我國生態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
三北工程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形成了政府主導、各方參與、共建共享的合作治理格局。一是堅持規劃引領,系統治理。工程制定了一個總體規劃,每個階段制定有專門規劃,按照先易后難、先急后緩、由近及遠的原則,分步實施,統籌推進,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工程建設。二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造性地提出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的發展模式,把森林的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有機結合起來,統籌生態治理與民生改善協調發展,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飼料林基地,有效改善了三北農村原來木料、飼料、燃料、肥料“四料”俱缺的狀況。三是堅持多措并舉,科學治理。工程建設探索出了一條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大規模生態建設的成功之路,首次提出建立以木本植物為主體,多林種、多樹種、多效益、帶片網、喬灌草、造封管、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同時注重量水而行、以水定綠、林水平衡、精準治沙。四是堅持干群結合,協同治理。“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三北地區的廣大干部群眾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代接著一代干,創造了全民植樹造林種草、全社會植綠護綠的成功范例,在大漠荒山上創造了綠色奇跡。五是堅持機制創新,與時俱進。工程實施過程中,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制度的激勵和保障作用。從最初的承包造林、統分結合,到后來的“四荒”拍賣、股份合作,再到林權改革、生態補償,實現了由“分散治理”向“規模治理”,“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的轉變。
三北工程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工程,目前任務過半,但依然任重道遠。新時期需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處理好農林牧礦矛盾,解決好喬灌草荒沖突,提高工程造價標準,攻關重點生態難題,維護地區生態安全,促進工程區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作者系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