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如何解決“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二者兼顧的問題,早在15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來回答這個問題。時隔15年,這一理論歷久彌新,隨著時代車輪滾滾向前,愈益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然要求。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一直是一對矛盾,處于此消彼長的關系中。傳統的機械主義發展觀認為,生態系統是經濟系統的子系統,經濟系統可以無限膨脹,人類可以不顧及環境容量,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然而,事實就是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就難以復原,青山被毀就沒柴可燒。針對這種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經濟發展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濟要想實現長期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在環境容量給定的情況下發展經濟,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發生沖突時,必須堅持“生態優先”,不能走以“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的老路。只要留著青山在,就不怕沒柴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是值得我們自豪和驕傲的。但是,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何況,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果繼續沿襲粗放發展模式不轉變,能源資源將難以支撐、生態環境將不堪重負,反過來必然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兩山論”實現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兼顧。經濟發展并不是非要破壞生態環境,也可以走綠色發展道路,通過科學技術降低污染與排放,使得產業經濟活動從有害生態向無害生態轉變。同時,開發旅游業、生態產品產業,將綠水青山轉變為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發展為了人民的必然要求。“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關系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近年來,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問題等生態問題日益顯現,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治理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生態環境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因此,把環境保護好、治理好,以實際行動回應人民群眾的深切關注,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的必然要求。
“兩山論”提出15年來,已被證明是認識論、價值論與實踐論高度統一的科學理論。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兩山論”,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良好生態環境造福億萬人民,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作者:余凱)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