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物聯網應用于社會治理需解決幾個關鍵問題

摘 要:當前我國物聯網的應用在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推動下,以及社會經濟生活巨大需求的牽引下得到了長足發展,并為社會治理水平的提升貢獻了巨大力量。但同時也要居安思危,深入分析研究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完善相關政策、法律、標準規范等制度建設,以不斷推動物聯網的智慧化應用,從而使我國社會治理水平達到“智治”的新高度。

關鍵詞: 物聯網 社會治理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物聯網是指應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通信互聯,進而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從單純的人與人之間的網絡,擴展到了“人物互聯”“萬物互聯”。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計,2020年中國物聯網市場規模將突破2萬億。隨著5G、北斗系統的規模化部署和應用,可以預見在“十四五”期間,我國物聯網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拓展。

社會治理是物聯網應用的重要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構建“智治”模式,就要實現信息數據的共享,將物聯網、云技術、區塊鏈等技術融入社會治理之中,服務于新時代社會治理。而進一步加強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集成的智慧物聯網在社會治理領域的應用,提升我國的社會治理水平,筆者認為還需要在以下三個關鍵問題上加大解決力度。

加快人的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規范制定

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虹膜識別等集成了圖像采集與處理、模式識別、機器學習等技術,是典型的智慧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在正常應用環境下可以達到近乎100%的識別率;目前被廣泛應用于手機密碼、支付密碼,企業的考勤打卡,社區樓宇門禁,新零售商業的顧客識別,鐵路、民航等的乘客識別,酒店的入住登記等場景,并且被大量的手機APP所采用。這不僅提供了便民利民服務,也為公共服務場所的安全運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人臉、指紋、虹膜等是人的不變的生物特征,作為“行走”的人體密碼,用來證實自己的身份,既方便又安全可靠。但是,目前許多采用人臉等生物特征識別服務的經營者、技術公司,都是通過自行采集用戶的這些特征信息,建立了自己的用戶生物特征信息庫,甚至不經過用戶授權,運用面部圖像分析技術私自對用戶的情感進行分析,并將結果運用于營銷活動之中。人臉等生物特征是個人的隱私信息,不同于其他數字字符密碼可以被修改重置,“人體密碼”是無法重置和修改的,因此一旦發生信息泄露,其后果難以想象。通過制定法律來規范目前生物特征信息采集的亂象,勢在必行。

當然,規范經營者對于用戶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行為,并不是要禁止識別技術的廣泛應用,畢竟我們也已經享受到這些技術所帶來的廣泛存在的便捷服務,所以應該提出替代性的解決方案。例如,二代身份證的識別驗證服務是由公安部門的信息系統通過規范的數據接口來提供的,人的生物特征信息識別驗證服務也可以參照此種方式,統一由公安部門提供。

其中,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是由公安部牽頭、多部委共建共享的國家基礎信息資源庫之一,涵蓋我國公民的身份證、教育職業、醫療與社會保障等基本信息,而延展的人口綜合信息庫也包括人臉等生物特征信息。目前,由公安部門提供的身份證、人臉識別合一的身份驗證服務應用于民航、電信、銀行、酒店等場景,其二代身份證識別引導下的人臉識別比對,可以有效提升服務效率;同時,也可提供人口信息數據的導出,供經過認證的第三方經營者使用,從而實現經營者的數據庫內網化部署應用,對于內網數據庫中既有用戶人臉信息識別的速度可以進一步加快。

隨著目前我國 “新基建”的不斷推進,5G網絡、數據中心建設的深入開展,我國公共數據網絡的傳輸速度、數據計算速度將不斷提高,對于人臉等生物特征的遠程搜索、識別速度也將不斷提高,從而使得為人臉識別應用場景提供公共服務成為可行的解決方案。因此,加快在電子政務外網等部署基于人臉等生物特征的居民身份識別統一公共服務,并通過立法杜絕經營者對于公民生物特征信息的私自采集和應用行為,是非常必要的。

加大社會治理相關物聯網大數據的共享與應用

我們通過物聯網感知萬物。正是因為物聯網的泛在化應用,人類社會掌握的數據量以每兩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有研究表明,預計到2020年,我國數據量將占全球數據總量的20%,成為世界第一大數據資源大國。而我國之所以還稱不上數據應用強國,主要原因在于大數據的共享應用方面還做得不夠。

社會治理要提高社會整體為人民服務的水平,而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其良好的運用對于提高社會治理水平非常關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治理能力已經大幅度提高,進一步的精細化治理需要充分運用海量的物聯網大數據,運用現代知識工程理論方法,構建、培育各行各業的社會治理專業化、知識化模型,并不斷創新,從而為社會治理提供智慧決策支持服務。

上世紀的知識工程,主要靠知識工程師獲取、整理、表達行業專家的知識經驗,構建決策支持系統、專家系統來模擬專家的問題處理與解決方案,由于在知識獲取、知識表達、知識推理方面遇到極大的困難,整體落地應用進展緩慢。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管理、生產、經濟生活均架構在越來越完善的信息平臺基礎上,各行各業專家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案、過程均以數據形式保留在信息系統中,因此完整、完善的數據樣本與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可以挖掘、發現在某些方面遠超人腦思維水平的分析結果和決策方案。特別是融合多個專業、領域的數據融合創新應用,是提升各行業專業決策水平的關鍵所在。

當前,我國大數據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單位間、部門間存在的數據孤島、數據共享壁壘問題,因此要加快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推動資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經過近年來政府的大力推進,可以看到我們在數據共享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一批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重大示范工程項目也在落地推進。但是還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對于大數據應用的宣傳工作不到位。發達國家的城市如倫敦,不僅廣泛開放城市數據,還通過“編程馬拉松”“智慧倫敦挑戰賽”等多種活動,宣傳、教育、鼓勵市民、企業積極參與到利用城市大數據為城市治理貢獻解決方案的活動中。而我們的一些數據資源開放平臺的數據下載量并不高,可用性還不夠強,在鼓勵大家用政府數據開發社會治理的創新應用方面工作力度還不足。尤其是在一些大數據平臺中,由于元數據缺乏,匯集上來的數據難以被其他系統使用,存在“誰的數據還是誰用”現象。

二是數據共享壁壘還廣泛存在。大量的物聯網應用無時無刻不在采集數據,但許多數據大都躺在數據采集單位部門的數據庫中“睡大覺”,如城市公交車載監測物聯網。新型公交車輛在發動機、電池、駕駛臺等關鍵部位都安裝了大量的傳感器,通過車載CAN-BUS(控制器局域網總線技術)和公共無線網絡將數據流傳送到后臺數據庫中,這些數據與車輛技術履歷、調度、位置、路況、天氣等數據融合,可以構建車輛健康狀況監測模型、新能源車輛電量預測模型,實現智能、智慧調度,解決目前大量存在的公交車輛運行故障救援、新能源車輛缺電趴窩等現象,提升市民的公交出行體驗。

又如高鐵的地對車監測、車載監測、綜合檢測車、專業檢測車等物聯網系統匯集的海量數據,其大數據應用應該成為高鐵安全運行、基礎設施運維的重要依據和保障,但是目前也受制于數據共享度不足的問題,有顯著成效的創新應用還不多,這也是目前智慧高鐵創新發展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由于面臨數據安全風險,數據擁有單位普遍沒有意愿將數據共享給有充分技術研發能力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使用,由此造成這些數據共享問題的存在。因此,要加快數據確權、數據共享權屬的研究與制定,構建依照權屬關系的數據共享安全和可控環境,推進各行業公共服務相關大數據的安全共享。

大力推進全國范圍的基于射頻識別的物聯網應用

射頻識別(RFID)作為物聯網中物體身份的有效標識,與條碼、二維碼等標識的識別方式相比,具有非接觸、自動化、快速識別的優勢,已經在金融支付、智能交通、鐵路運輸、生產制造、物流倉儲、銷售流通、資產管理、安防管理、防盜防偽、質量追溯等領域大量使用,極大促進了相關領域的企業生產經營效率,帶動相關產業實現了技術、服務、結構升級。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對RFID的政策扶持力度持續加大,為RFID產業與應用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成長環境,目前已從政府主導、引導逐步向各行各業主動應用擴散。

一個RFID標識由芯片及其封裝構成,其成本遠高于噴制印刷的條碼、二維碼,在絕大多數的應用場景中應實現回收循環利用,否則相應的經濟成本將是企業難以承受的。因此基于RFID的物聯網應用系統必須是一個閱讀接口標準統一、后臺數據一致的閉環系統,而其閉環越大,應用效果就越大,規模效益也越高。

一些基于RFID的物聯網應用案例,如2000年左右廣深鐵路公司的RFID客票、某航空公司基于RFID的乘客行李托運管理、某港口的基于RFID的集裝箱運輸管理等,均未能取得成功,其原因就在于閉環應用范圍太小,難以實現物聯網應用降本增效目標。

我國目前成功的大范圍RFID應用都是由政府和行業主導實現的,如鐵路、電網、鐵塔、石油管道、油田、危化品運輸等,均取得了極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筆者認為,我國政府部門還應繼續在一些關鍵領域推進國家范圍內統一標準的RFID應用,以下以RFID托盤運輸為例進行闡述。

現代托盤運輸始于產品制造,終于消費終端,由物品生產企業或銷售企業向第三方租賃托盤,一個托盤上的物品信息與托盤RFID是在數據庫中始終綁定的。在物品的倉儲運輸、流通過程中,可以全部由叉車、傳送帶等進行托盤裝卸作業,在物品交接過程中也同時進行數據交換,可以極大地提高商品運輸與流通效率。而目前我國的托盤運輸往往局限在一個倉儲基地中、一個貨運站場中、一個生產或銷售企業內部,或是在一條固定的供應鏈范圍內,在運輸流通過程中往往還需要人拉肩扛更換托盤等裝載或運輸工具,或者人工更換托盤上的識別標簽,尚未達到生產自動化。

全國范圍內統一的RFID托盤運輸的實現,需要做到生產制造、倉儲物流、交通運輸、商業流通等多個領域的托盤規格、RFID、數據交換規程、作業機械等的標準化,需注意與國際標準接軌,并進而培育出我國的規模化托盤租賃經營企業。這是一項復雜的涉及多領域的國民經濟綜合治理問題,無疑需要國家政府部門進行牽頭、引導。基于RFID的托盤運輸在我國的廣泛實現,必將極大地提高我國相關企業的產業升級,同時極大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最終造福人民群眾。

【本文作者為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國家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專家組成員】

責編:司文君 / 臧雪文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賀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