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重拳出擊整治環評亂象

核心提示: 環評是環保部門的核心工作內容之一,但環評審批潛規則、環評報告不合格以及環評監管力不足等問題卻讓環評陷入外界的詬病當中。因此,應以規范的公眾參與切斷環評亂象“感染源頭”,以強大的信用體系建設肅清環評虛假亂象,以強硬法治監管手段遏制環評“生長溫床”。

【摘要】環評是環保部門的核心工作內容之一,但環評審批潛規則、環評報告不合格以及環評監管力不足等問題卻讓環評陷入外界的詬病當中。因此,應以規范的公眾參與切斷環評亂象“感染源頭”,以強大的信用體系建設肅清環評虛假亂象,以強硬法治監管手段遏制環評“生長溫床”。

【關鍵詞】環評 公眾參與 信用體系 法治 監管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環評”,是環境影響評價的簡稱,是針對規劃以及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以及評估,并及時提出相應的降低環境不良影響的措施。2020年4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環境影響報告書》“抄襲門”事件引發熱議,相關責任人被廣東省和深圳市生態環境部門立案處罰。這次事件再次引發了公眾對環評問題的擔憂和討論。然而,這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長期存在的事實。比如環評文件編造數據、弄虛作假,環評審批程序不規范、管理不嚴,事中、事后監管缺乏聯動等。由此,整治環評亂象,必須重拳出擊、多管齊下。

環評亂象的“三個毒瘤”

環評審批潛規則。環評機構本應是獨立于企業與環保部門,且具有公正性特征的第三方。該第三方能夠為施工單位、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客觀、公正地分析、預測,并提出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由此可見,環評是從源頭上預防以及減輕環境污染的“安全閥”。從某種層面上來說,環保部真正的最大的權力是環評,環評過不了,后面的手續均無法辦理。正是因為這種第三方環評的決定性作用,所以很多開發單位為了追趕進度或者更快拿到環評通過的資質,往往有辦法將項目的“不可能”變為“可能”,使得環評機構這一本應正義的機構變得身份尷尬,環評機構與建設單位之間形成了一種不負責任的逐利關系。

環評報告不合格。在歷年的環評機構年度考核當中,都會出現環境機構由于報告書編制質量差而導致的不合格問題。比如,報告沒有給出合理可行的環保建議,卻出現了治理環境的可行結論,導致環評報告退回返修率提高、環評審批通過率降低。另外,環評機構信用水平參差不齊、價格不一。2019年初生態環境部取消環評資質后,部分地區的環保管理部門在環評文件中還是附加了環評機構資質文件,部分原環評機構甚至開始肆意出借資質,加劇了環境中介市場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也影響了環評報告的質量。

環評監管力不足。環評亂象很大程度上來自監管不到位。一些環評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環境保護不夠重視,對綠色發展理念的理解仍顯不足,在推進環保工作中法治思維方式缺失。政府環保法律責任難落實,存在“上熱、中溫、下冷”問題,環保壓力傳導和責任落實逐級減弱,約束性指標難以切實完成。少數企業沒有嚴格履行治污主體責任,想方設法逃避監管,無手續違法生產排污、危險廢物管理不規范等問題時有出現。

切斷環評感染源頭,公眾參與規則要“立”起來

發揮公眾主體作用,切斷環評感染源頭。2019年1月1日,我國生態環境部印發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正式實施,其中特別要求針對重大項目組織開展深度公眾參與。公眾是環評審批中的參與主體,讓公眾參與環評審批,能有效推動環境問題提前控制。對公眾進行有關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能力,使他們自覺參與到環保工作中去。實際操作過程中,應避免出現隨意找群眾填寫環評問卷或者虛假填報的情況。在選擇參與對象時,應要求對地區、社會背景、職業、性別、年齡、經濟等情況充分考慮,保證各方面條件達到均衡,并合理規范參與者的態度和行為。

利用大數據時代的技術優勢,豐富公眾參與環評的方式。環評部門應注重在線調查,明確調查目的,合理優化問卷調查內容,保證調查問題通俗易懂,調查版式符合公眾應答心理;及時對建設項目等信息進行網絡公示,便于公眾參與監管;嘗試利用在線聽證會、座談會等方式,引導公眾參與環評,鼓勵公眾提出有效的意見建議。

嚴格把控環評過程,提高公眾參與效果。盡管《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針對造假現象進行了嚴格的把控,但是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可能還會出現難以預料的情況。因此,在環保部門受理環評之后,應嚴格把控環評過程的真實性,一旦發現公眾參與不充分、弄虛作假的情況,一律退回環評報告,確定環評報告“無效”。除此之外,還應將環評參與造假者計入環境失信記錄,并給予相應的懲罰。然而,由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公眾參與造假情況并不能完全避免,歸根究底還是需要地方政府不染指環評公眾參與,給予地方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絕對的獨立審批權力,方能提高公眾參與效果。

肅清環評虛假亂象,信用體系構建要“強”起來

明確標準,公開數據。現如今我國環境信用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法律制度仍不健全,相關標準仍不明確,導致環境信用數據公開與使用缺乏明確的法律界定和參照標準。因此,健全信用體系相關標準、明確數據公開界定勢在必行。針對環評行業特征,嚴格按照國家關于環保的法律法規與政策,以先易后難、簡便易行、科學實用為準則,制定環境誠信評價標準。健全環評誠信制度,還可以建立環評征信機構管理專業部門或專業小組,實現環境信用數據公開與使用的專業化。

健全制度,培育市場。針對環評機構建立編制單位、編制人員的信息公開制度,采用“互聯網+監管”模式,深化環評責任追究制度,便于建設單位隨時查詢,并選擇合適的技術單位,實現社會監督的進一步強化。另外,逐步建立以征集、咨詢、評估為核心的信用服務體系,加大信用服務機構建設,提高信用服務機構公信力,鼓勵其提供專業、多樣的市場環境誠信服務。

強化管理,規范秩序。健全相關管理制度與細則,針對不同失信行為具體情況設置對應的處置辦法。明確失信計分程序、公開程序以及累計方式,確定相應的激勵機制與懲戒機制。一旦出現環評弄虛作假現象,必須予以公開,深入貫徹落實“一處失信、全國公開”,“多處失信、全國受限”的懲戒措施,讓守信得到“硬核”激勵,失信得到應有懲戒。

遏制環評“生長溫床”,法治監管手段要“硬”起來

健全環評監管法律機制。一方面,完善以環評文件質量管理為核心的環評管理制度。優化環評文件分類管理制度、環評文件質量管理準則,實施環評文件替代方案策略,并將替代方案納入環評文件的法定內容。另一方面,完善環評審批質量的責任分配制度。理清環評問題的責任主體,對責任主體零容忍。《環評法》應明確規定各方的法律責任,對應承擔民事責任、刑事責任的主體要嚴格確保其行為的合理性、可行性。

保持高壓環評執法態勢。加大對環評行業的規范管理力度,對環評機構、環評技術工作人員等從嚴監管,同時配合公眾參與監督,進一步擴大信息公開力度,力求環評報告及環評審批工作公正、公開、透明。強化事中、事后監管,通過積極開展專項督導,對環保部門監管責任履行情況以及建設單位的環境保護責任落實情況,進行全面的督導,一旦發現問題立即曝光并警示,進而逐步健全環評事中事后監管工作的長效機制。

加大環評機制改革力度。優化環評機構、項目建設單位、環保部門之間的關系,環評機構的工作不應與項目建設單位的利益有所牽扯,政府可以作為監管者幫助項目建設單位指定或委派環評機構,讓環評機構不再直接從項目建設單位獲取環評業務,從而使環評機構真正成為“第三方”,確保環評工作各個過程的公正性、客觀性。

創新監管方式。繼續加強“智慧環評”綜合監管平臺建設,進一步整合環評審批、環保驗收、環境影響登記備案、環境執法等系統的融合,并將其與項目審批監管對接。環評相關監管部門應充分利用“智慧環評”綜合監管,以智能技術提高環評事中、事后監管精準性、實效性。

(作者為中共海南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講師)

【參考文獻】

①吳學安:《遏制環評亂象,監管手段要硬起來》,《人民法院報》,2019年2月20日。

責編/張忠華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張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