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戰“疫”時期,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意味著我們要與疫情作長久斗爭,做好打持久戰準備。為應對疫情防控新局面,常態化防控對領導干部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斷提升統籌治理、精準治理與依法治理的能力,在推進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同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關鍵詞】后戰“疫”時期 領導干部 治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D262 【文獻標識碼】A
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發揮著“頭雁效應”,其治理能力直接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尤其是在關乎政治導向的大是大非問題、重大公共危機事件面前,領導干部的治理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把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比作一場大考,指出:“能不能打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是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重大考驗。”當前國內疫情控制穩定,但疫情在境外出現了大流行,我國進入后戰“疫”時期。這一時期,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態化,即意味著我們要與疫情作長久斗爭,做好打持久戰準備。由此,常態化防控對領導干部的治理能力又提出了新要求。
統籌治理的能力:做好防控協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堅持預防為主。各級領導干部積極探索和總結過往的防控經驗,把疫情防控好的做法、好的制度,升華為日常工作的常規操作。在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措施的基礎上,領導干部要著眼于短期和中長期戰“疫”需求,做好應對預案制定和推演。摸清轄區內醫療資源底數,準確掌握可用于醫療救治的醫療機構、救治床位、儀器設備、專業技術人員以及實驗室檢測能力、防護物資的數量、分布等。帶頭排查、梳理公共衛生保障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弱項和短板,統籌協調疾病預防、衛生應急管理、醫療救護、基層衛生保障、衛生人才等多方資源,補短板、堵漏洞,預防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組織相關人員開展病毒檢測、藥物篩選、流行病學檢測等課題研究,快速積累知識和經驗,進而推動中國乃至全球公共衛生體系的優化。
科學調動各方力量共同抗疫。我們勝利地完成了疫情防控第一階段的任務,但防控期間亦反映了一些問題,如由于缺乏組織協調,導致應對零散并缺乏協同作戰。領導干部應重新梳理、理性認識中國社會的各種組織力量,精細定位、分層社會治理的各類主體和服務主體,讓專業學會、行業協會、慈善組織、民營企業等充分發揮作用,將各主體相關要求納入中國疫情防控體系建設架構。如通過明確、細分各參加主體的治理職責,完善疫情共治體系;引導慈善非營利組織機構在疫情治理體系中更為日常性地發揮作用,進一步聚合民間社會資本;建立統一的各方交流、聯動機制,建設大數據技術支持的國家疫情指揮平臺、監管平臺,實現疫情防控一體化管理。
共同推進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下滑、就業困難、社會壓力等問題,各級領導干部要統籌協調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二者之間的關系,多想辦法,設計應對方案,以實際行動推動復工復產。做好外出務工人員,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外出務工人員的防疫指導;落實學校防疫工作,分批錯峰返校后,要督促駐點醫療衛生專業人員加強校園指導,并強化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鼓勵各方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大膽探索新的治理手段,為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提供支持,為線上招聘提供職位發布、面試等服務。
精準治理的能力:精準識別,快速應對,科學決策
精準識別。疫情防控的核心工作就是識別疫情,評估疫情。要針對關鍵環節和風險點,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境外疫情的增長,國內無癥狀感染者的增加,復工復產復讀陸續啟動等,這些可能導致潛在風險并產生危害性,不可掉以輕心。因此,嚴防境外疫情輸入在當前乃至今后較長一段時間都將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各級領導干部對各類進出口岸,要層層落實防控責任,構建口岸檢疫、目的地送達、社區防控的閉環管理模式。同時,對無癥狀感染者,要通過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追蹤接觸史,盡早檢測,及時隔離,以防止人員流動帶來新的傳播風險。
快速應對。無論是小事還是大事,關鍵在于事件來臨時能正確判斷,迅速反應,及時行動。從疫情防控戰斗進程看,各級領導干部的快速應急應變能力得到了強化。隨著疫情防控轉向防止境外疫情輸入、無癥狀感染者的管理,尤其是隨著大規模的復工復學,還有可能出現聚集性感染,這些都將考驗領導干部的應變治理能力。疫情防控走向常態化,輿論引導功能也在發生變化。在疫情防控前期,輿論引導的作用主要是阻斷謠言傳播,便于公眾快速有效地了解疫情發展進程,而在后戰“疫”時期,輿情工作應主要側重群眾有關疫情防控知識的普及。通過提高全民傳染病防治能力,引導群眾做好自我防護,有效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
科學決策。科學決策是領導干部解決復雜現實問題所運用的有效的決策思維、決策技術和決策方法。對武漢這個超千萬人口的大城市進行交通隔離,是有效防控疫情對外擴散蔓延的科學決策。如今,在全世界其他國家還在為疫情的進一步惡化做準備時,中國盡管尚未完全恢復常態,但已成為全球應對疫情的主要領導者,并為世界的疫情防控貢獻了中國力量,展現了中國精神,體現了大國風范。各級領導干部在決策時應具有國際視野,力爭通過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將中國打造成為全球復蘇的主要力量。同時,我國各地仍在持續向各國援助醫療用品、派遣專家團隊、分享經驗信息,在這一過程中各級領導干部的每一個決策、每一個行動,都應服從國家戰略。
依法治理的能力:依法防控,充分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是檢驗黨員領導干部治理能力的“試金石”。在抗疫期間,各級領導干部率先垂范、甘于奉獻,有效提升了學習能力、治理能力,經受住了考驗。在后戰“疫”時期,領導干部更要發揮法治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的“穩定器”“減壓閥”作用,依法破解疫情防控難題;直面疫情防控和治理的新局面,努力提高統籌治理、精準治理、依法治理能力,助力奪取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終勝利。
領導干部應強化法治理念,積極促成常態化防控有法可依。立法是依法防控疫情的基礎環節和重要保障。從中央到地方,要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完善疫情防控相關立法,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體系。領導干部要多深入基層調研,培育法治思維,增強法治實踐,積極組織相關部門按照“留、廢、改、立”原則,抓重點,破難點,及時針對現行法律法規中不完善的地方,該修改的修改、該細化的細化、該明確的明確,促成常態化防控有法可依,優化疫情防控法律體系的可執行性、可操作性。如建議有關部門系統總結前期疫情防控的有效經驗,將一些好做法、好措施上升為法律法規,尤其是我國在生物安全立法方面相對薄弱,領導干部應促成有關方面的法律盡快出臺,通過加強和完善公共衛生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領導干部應以身作則、以上率下,督促相關部門嚴格執行疫情防控法律法規。領導干部應堅持合法行政、合理行政,不斷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明確中央和地方的執法范圍和權限,做到責任明晰,不缺位、不越位,把制度執行和監督檢查貫穿疫情防控的全過程,確保制度的權威性。同時,領導干部要督促有關司法部門嚴格、公正、規范、文明執法,依法嚴厲打擊妨害疫情防控的各類違法犯罪,使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正常運作,對于阻礙疫情防控、隱瞞個人信息、散布各類謠言、擾亂正常醫療秩序等違法行為,必須堅持零容忍態度,果斷處置。
總之,領導干部治理能力如何,直接關系到疫情防控的成效,更關系到人民生命安全與社會經濟發展。在疫情大考中,各級領導干部的學習能力、治理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在后戰“疫”時期,領導干部要直面疫情防控和治理的新局面,努力提高統籌治理、精準治理、依法治理能力,助力我國奪取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偉大勝利。
(作者為湖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②魏四海、孫英臣、傅建芬:《在抗疫斗爭中錘煉政治能力和治理能力》,《光明日報》,2020年3月4日。
責編/張忠華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