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區域聚焦 > 正文

打造成渝經濟增長極的理論及實現路徑

●要把雙城經濟圈內部的“鏈條”建設好,特別是把介于成都和重慶之間的“一軸”建設好,規劃和建設連通兩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對接川渝地區以外的國家中心城市大通道。

●圍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發展機遇,利用川渝山水之美、廣袤之地,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聚集高質量人口,吸引高質量要素,服務“第四極”發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長江上游最具經濟發展活力的城市集群,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支點,也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成渝兩地已經成為拉動川渝兩省市及廣大西部地區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把雙城經濟圈打造成為像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那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經濟增長極,是我國新時代實現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和戰略舉措。成渝兩地要攜手共進,提高國家中心城市發展質量,努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并壯大新興科技產業,加強區域協調合作,把雙城經濟圈內部的“鏈條”建設好,加強互聯互通,充分利用和發展現代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關鍵領域“彎道超車”,奮力打造我國經濟發展“第四增長極”。這是黨中央賦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歷史使命,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歷史當擔。

建設成渝經濟增長極的理論及實踐基礎

從2011年5月份國務院正式批復《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2016年3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2018年6月份《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到2020年1月份,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都彰顯了中央和川渝兩地政府建設成渝經濟增長極的堅定決心。經過四十多年連續不間斷的高速增長,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奇跡。但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還需進行長期而艱苦的奮斗。

近年來,貿易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國際經貿及投資形勢錯綜復雜。在國內,土地和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治污任務艱巨,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依然存在。如何克服各種困難,危中尋機,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成為考驗我國政府及人民智慧的重要命題。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從出口及外資拉動為主,轉向以內生增長拉動為主,利用過去四十多年改革開放打下的牢固基礎,通過合理的空間地理布局,充分挖掘全國范圍內的土地、自然和人力資源潛力,通過三大產業的全面技術升級和智能化,實現更加充分就業和人均勞動生產率持續提高。要達到這樣的發展目標,可以通過“板鏈拉動”來實現。所謂“板”就是城市集群,在集群內,有一個或多個中心城市成為板塊的核心及經濟增長引擎。所謂“鏈”,指的是現代交通及互聯網,把分布在全國各大區域的城市群聯通起來,使全國城市板塊之間的發展差距持續縮小,從而實現全國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牽引能力最強的三大國家級經濟增長極是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都集中在東部沿海經濟帶,在內陸地區雖然已經形成了許多具有經濟發展活力,并能帶動局部地區發展的城市集群,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內陸城市群能夠與沿海三大經濟增長極一樣,拉動全國性的經濟增長。因此,在內陸地區培育和發展我國第四個經濟增長極,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相比其他內陸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最有可能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第一,雙城經濟圈與東部三大經濟增長極剛好形成一個菱形結構,對全國所有地區可以產生最大的覆蓋和牽引效應。第二,重慶和成都是我國九大國家中心城市成員,區位優勢突出,開放平臺眾多,經濟發展大有可為。第三,雙城經濟圈人口眾多,發展潛力巨大,在“鏈條”建設成本方面,具有明顯規模效應。第四,重慶和成都是我國新時代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排頭兵,兩市經濟增長及區域增長引擎作用日益凸顯。第五,受疫情影響,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逆勢增長,彰顯雙城經濟圈作為我國穩外貿基本盤,帶動西部地區走向國際化和經濟全面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在雙城經濟圈內部,可以構建一個區域性“板鏈拉動”格局。川渝兩地提出共同建設“1小時交通圈”,是實現上述“板鏈拉動”的必要條件,也意味著雙城經濟圈應該成為與東部沿海三大國家級經濟增長極同等重要的城市板塊。打造成渝經濟增長極,重點是成渝兩地,其次是多個副中心建設,通過分層次發展,做大做強都市區和副中心城市,拉動川渝兩省市的全面發展,進而輻射整個西部地區發展。

打造成渝經濟增長極的實現路徑

一要建立區域合作創新機制。重慶和四川要攜手共進,站在國家利益高度,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同心合力辦好合作的事情,增強互利互補意識。成渝兩地在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在資源、資金運作、溝通協調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政府,區域協調發展,尤其是同一經濟區內部的跨行政區域協調不夠靈活。不同城市雖然各自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城市之間尚未很好地按照全局需要實現協同發展,各個領域的經濟活動,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布局,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各自發展的烙印。同時,成渝兩地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尚未形成,協調機制建立尚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如何突破行政區劃局限,實現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需要體制機制創新。各個城市可以基于自己發展的實際情況,用區域優勢和比較優勢理論指導經濟發展。城市之間的協調發展,要有“板鏈拉動”的戰略布局和遠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共同發展、互補共贏的發展路徑。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區域經濟合作的根本動力,尊重市場規律,意味著打破地域壁壘,在成渝大融合、大協同的情形下,鼓勵競爭,實現區域內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川渝毗鄰地區融合、協調發展是打破區域分割的重要手段,共建科技創新園區、產業園區、外貿協作園區、社會服務同城化等舉措,是破除制度藩籬,實現規模發展的重要手段。

二要發揮重慶和成都中心城市作用。強化重慶和成都中心城市作用,是成渝經濟增長極發展壯大的關鍵。重慶主城都市區和成都市區需大力提升傳統產業技術水平和單位產品價值,加快產業轉型和創新步伐,聚焦高端智能制造、科技教育、金融服務、大數據和智能化、新材料新能源、醫藥衛生、計算機和互聯網、高端旅游和文化產業等的發展。重慶和成都兩地要加強區域協調合作、相向發展,做大做強成渝經濟走廊。要把雙城經濟圈內部的“鏈條”建設好,特別是把介于成都和重慶之間的“一軸”建設好,規劃和建設連通兩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對接川渝地區以外的國家中心城市大通道。成渝兩市要力爭與沿海三大經濟增長極的中心城市實現“6小時高鐵”互聯互通,還要通過互聯網技術和手段,大力提升中心城市的智能化水平,在新基建、科技創新、大數據、大健康、文化旅游、綠色金融、內陸自由貿易等領域,奮力實現“彎道超車”。

三要聯合毗鄰城市協同發展。加強成渝兩地城市副中心建設,是成渝經濟增長極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川渝毗鄰城市融合發展,探索跨區域經濟合作新路徑,盡快形成產業、科技、人口及區域規模經濟。目前,成渝兩地已經有了頗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園區。比如,在四川廣安鄰水縣高灘鎮的“川渝合作示范園”,就有種到了“假廣安、真重慶”的感覺,這里60多家企業中就有50多家來自重慶。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之下,川渝毗鄰市、區、縣都在緊鑼密鼓地尋求協同發展的路徑及方法,川渝兩地努力爭取在科技創新、產業布局、交通通信、社會服務、戶籍制度管理等領域加強合作。在注重兩地產業協同布局的同時,還需要重視城市經濟副中心建設,提高它們的發展規模和質量,使之成為集聚鄉村人口,帶動各自周邊地區中小城鎮發展的地方經濟增長引擎。城市副中心建設意義重大,不僅可以減輕成都市區和重慶主城都市區的人口及環境壓力,還可以為雙城經濟圈內眾多中小城鎮及廣大農村提供經濟增長的牽引動力,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環,也是實現區域內部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成渝經濟增長極的建設與發展,必須走自己的特色之路。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還有明顯差距,打造成渝經濟增長極,不僅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內容,更是持續縮小地區差距的關鍵手段。成渝經濟增長極建設,要圍繞“兩中心兩地”的戰略定位,充分利用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機遇,以科技促生產,以開放促創新,以“科技中心”建設促“經濟中心”發展。圍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發展機遇,利用川渝山水之美、廣袤之地,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聚集高質量人口,吸引高質量要素,服務“第四極”發展。

作者:姚樹潔,系重慶大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重慶市首席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

[責任編輯: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