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世界無接觸的人際交互活動的主要介質物是信息技術,開發傳輸信息技術的過程使人類正經歷一場知識革命、科技革命和思想革命,我們需要借助于無接觸的信息技術使中國的制造業得以重新整合,實現智能互聯。但是,計算機、人工智能至今仍然無法超越人際直接接觸交流過程中存在的常識、常理、常倫和人之常情,并且人際間直接接觸關系仍然是人類生活價值的核心基礎。而且無接觸的信息網絡與有接觸的人際聯系之間就好像是市場與企業之間的共存關系。
【關鍵詞】人際交互接觸 無接觸經濟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無接觸交往的介質物從語言到文字,再到信息技術的進化,實質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反映
自從人類產生以來,必定會發生具體的人際交互活動。這種人際交互活動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的接觸關系,如面對面交談、集體狩獵、共同戰斗、一起勞作、搏斗以及爭辯等;另一類人際交互活動是間接的、非接觸的或無接觸的經濟、政治活動,如通過文字書信、書籍、電話、電視,現在是通過各種形式的電子設備而完成的生產協同過程、管理過程、物資配送過程、金融交易過程、政治的協商過程和協議簽訂過程,等等。
人際交互活動的直接接觸方式與間接接觸方式(或者稱無接觸方式)之間的最根本差別在于介質物的不同。拿體育運動項目來說,摔跤、拳擊是直接接觸的項目,對手之間是要通過直接施力于對方,才能完成交互過程、分出勝負。但在幾乎所有的球類運動項目里,對手之間的競賽關系是要通過一種介質,即球來實現的。運動員如果越過球而直接沖撞對手,是會被判為犯規的。
無接觸的人際交互活動關系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在人類社會初期,由于人類自身的弱小,不得不采取群居方式來共同抵御自然災害和野獸攻擊,那便是直接接觸的人際交互模式。與此相對應,后來的人們選擇分家分戶居住,就是一種非接觸的社交方式。這里,住宅就充當了人際交互活動的一種介質。一方面,住宅可以使一戶人家用作安生之地來接待客人,另一方面,它也讓家人與外人一墻之隔而脫離了接觸,這樣,住宅就具有抵御功能,用來抵抗敵人和傳染病。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們仍然能夠看到住宅的這種家庭間非接觸的交往功能。無接觸交往的介質物的進化,實質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反映。相對于最初的人與人之間的手勢互動與喊聲交流,語言的產生是人類從直接接觸到無接觸交互活動方式的革命性轉變的基礎。從語言再發展到文字,人類才有了文明的交互活動介質物。信件和書籍代表了電子時代前,人類間接接觸關系的最高水平。在今天,無接觸的人際交互活動介質工具主要表現為信息技術。
推廣與升級以信息技術為介質物的人類無接觸的交互活動方式,會引發新的更高級的分工,分工會導致新產業新業態的誕生,并實現制造業的智能化
相較于以往的人際交互活動介質物,信息技術具有五大優勢:
第一,相比于書寫形式,信息技術能夠使人們更為直接地獲取信息,并且更加易于掌握,電子版文檔便于搜索,也便于轉換。
第二,信息技術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將信息傳輸至無窮遠的角落,迅速地將創新中心、設計中心、管理中心的信息,甚至是全球的信息,發送至配有電子網絡的窮鄉僻壤。這樣,通過無線無形的交互介質,人類交互活動的廣度與深度就會極大地得到擴展。這實質上是將全球資源通過信息技術得以重新整合。
第三,信息技術的功能不限于計算,也不限于傳輸信息,而且是具有通用性的特點。它已經滲透到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各個領域,例如購物、開車、編輯、看病問診、金融交易、教育以及作戰謀劃等,都會面臨無處不在的計算機需求,即在人與人所有的直接接觸的交互活動中,都可以借助于信息技術而獲得解決。因此,信息技術可以融入人際所有的直接接觸領域,使“無接觸”與“有接觸”過程相互融合。
第四,信息工具在傳輸信息的過程中,會對語言、邏輯加以結構化處理,使之結構化。這相當于將原生的混沌的語言發送過程結構化、專業化、形式化,這實質上是在人類信息交流過程中引入了分工與專業化,其功能不亞于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描述的分工對工場手工業興起、產業革命產生所具有的意義。由于信息傳輸的結構化,結果引發了語言科學、邏輯科學、數學、密碼學、人工智能科學的巨大發展,也成為推進與信息傳輸相關的物理科學、材料科學研究發展的引擎。
第五,信息技術的進步會反過來促進人類對信息、知識、科學結構的追問,專家們已經發現,對于一個經過編程的機器人來說,其思維(程序)與大腦(計算機)之間是可以實現高度分離的。這引發了近70年來關于信息論、世界本體、人腦科學、意識本質的新的探索。這進一步推進了人機學習的研究,對于改善人類的學習能力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由此可見,我們對以信息技術為介質物的人類無接觸的交互活動方式的推廣與升級,更為根本的是因為我們已經認識到,人類在開發傳輸信息技術的過程中發現了人類交往語言中、人類知識活動中所包含的隱性結構,從而引發了人際交互活動中新的更高級的分工。正是這個分工,會導致新的產業的誕生,這可能會改變人與客觀世界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正是人類正在經歷的一場知識革命、科技革命和思想革命。這才是真正的國際競爭!因此,我們對于以信息技術為介質物的無接觸經濟的重視,乃是對于新的國際產業競爭的重視,是對于人類發展前景的重視。
尤其是在具備當今世界最完備制造業體系的中國,發展以無接觸經濟為特征的信息技術,開發以信息技術為介質物的新產品和新服務,這會帶來一系列產業新業態,全面提升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當前,中國制造業在各個生產環節之間、物流環節之間、創新研發與制造之間、產品與技術之間、機器與資源之間、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制造基地與最終市場之間,都需要借助于無接觸的信息技術得以重新整合,實現智能互聯,打破產業與服務之間的界限,讓中國制造業通過物聯網和互聯網與世界各個地區的人民需求相連,通過智能互聯來彌補制造業一些環節上的短板。一言以蔽之,所謂制造業的智能化,就是要給制造業換大腦,更新指揮系統,提升指揮技能與協調能力。這實際上就是讓制造業在更高程度上實行人際無接觸化。
無接觸經濟方式是完全起源于人際直接接觸的經濟生活的,它是人際接觸的經濟關系的模仿和延伸,然而無接觸的信息技術在不少方面仍然無法超越人類直接的語言交流過程
第一,無接觸經濟方式延伸到今天的水平,有時還是比不過直接的接觸方式。馬克思曾經說過:“正如沒有群居而彼此交談的多數個人而竟會發展起語言那樣,那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里他就明明白白地指出,人類如果沒有群居而光是交談,是不可能產生語言的。一場談判,也許可以在計算機上模擬上億次,可以在電子通信中爭執無數個回合,這些固然可以省去談判前期的諸多麻煩和交易成本,但是最后的條約簽訂,還是得靠拍板人面對面的決策和簽字。數字技術這種無接觸方式固然可以提高人際交易的速度,但是人際間的直接穿饋(即穿越與反饋合在一起)式的交流,一瞬間的反應速度可能是機器人、人工智能至今望塵莫及的。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計算機、人工智能至今仍然無法超越人際直接接觸交流過程中存在的常識、常理、常倫和人之常情。人類直接接觸過程中所產生的許多術語,尤其是方言中的一些術語,其語境本身往往并不明確,但是生活于其中的人們也往往能夠相互了解,因為此時隱含著一個共同的語境,并在這種語境中會形成某種人際“共識”。而“共識”形成機制研究,恰恰是人工智能、網絡博弈理論近幾十年來力圖破解的難題之一。因此,如果我們直面人際直接交互關系,無論是借助人工智能也好,信息技術也好,在許多場合可能會顯得十分蒼白。盡管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在國際象棋界已經戰勝了世界冠軍,但人工智能還不足以應對中國圍棋之類的博弈游戲,因為中國圍棋的棋局場景變幻的不確定性要大于國際象棋,機器人需要識別出整體情景中的各個獨特棋局,才可能調出儲存在電腦里的相應程序進行應對,而這尚需時日。這都說明,在許多方面,人類的交互關系總有一些領域還是得靠直接接觸方式才能完成。
第二,數字技術與信息科學本身還處于發展的狀態,將來也許在某些領域可以將人類直接接觸方式轉變為無人化、自動化的無接觸方式,操作水平可能甚至勝過人類,但是目前還比不過人類操作。比如學習,目前,人際直接接觸產生的常識智能還是勝過人工智能的,因為社會化的人總是在不完全信息的客觀條件下進行探索,總是通過上下求索讓知之不多轉化為知之較多,讓信息不完全轉化為信息較多,這就是說,社會化的人,已經在進化過程中學會了如何學習,已經具備了學習的稟賦。而計算機、人工智能只能將已知知識作為信息輸入計算機,將大量常識性知識輸入一個程序,因此,目前的人工智能還處在一種給定信息、有限信息條件下的智能水平,一旦遇到超出給定信息限制的新挑戰,就會無所適從。因此,最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工智能領域的許多杰出科學家都在研究如何讓計算機程序處于“常識信息情景”。常識就是知識、推理能力以及其他可能能力所混合組成的特定集合。科學家希望設計出一套程序,能夠讓計算機通過輸入信息或者觀察而獲得新的其他信息,同時還能夠通過推理而產生其他信息。這就是要設法讓機器像人那樣去學習,實現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學習,這才是“人工智能”的本質。
第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以人為本是不可能沒有人際直接接觸的。在人類生活目標中,人與人的直接接觸以及以此為基礎的人倫、親情、友誼與愛,才是生活與人生價值體系里的核心。我們當然需要無接觸的網絡、人工智能信息技術讓我們連接得無限遠,但是我們仍然需要與家人、與同事、與同學老師、與親朋好友保持日常的直接接觸。無論數字經濟如何發展,其目標也是為了人的幸福,無接觸的信息接觸可以讓人與人的溝通更方便更精彩。
無接觸的信息網絡與有接觸的人際聯系之間就好像是科斯所說過的市場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盡管無接觸經濟對于接觸經濟有一定替代、彌補,但是人際直接交往一下子大幅度下降,線上經濟也會受影響
一方面,無接觸經濟網絡實質上是當今世界上的市場網絡,讓世界上各個角落里的經濟團體之間實現萬維溝通,形成萬維市場,拓展出新的產業交易空間維度,內生地形成萬維的帕累托改善機會,從而讓信息流量和社會財富以超量級的速度增加;另一方面,在由無接觸經濟網絡所鏈接的、所觸及的每一個單位、每一個團體、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家庭,就像是在市場這個汪洋大海之中的一個個小島,在島上,人與人之間還保持著直接接觸與工作協同的競爭關系。社會的主干網絡是由無接觸的信息網絡和實體網絡鋪成的,可是市場里的每一個單位內部是維持發展著直接接觸的人際關系。當然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在這里,無接觸經濟與接觸經濟之間盡管有替代,但也存在互補關系。今年的疫情之所以會對人類、對世界經濟造成這么大的沖擊,就是因為疫情下人流消失得太多。盡管無接觸經濟對于接觸經濟有一定替代,從而對于社會有一定的彌補,但是人際直接交往一下子大幅度下降帶來整個商業蕭條的氣氛,線上經濟也是會受影響的。
我們強調要發展無接觸的網絡經濟,發展5G為核心技術的信息技術設施,歸根結底在于它們會提升我們人際直接關系與間接接觸關系的質量。應該說,目前我國在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在世界上還是具有相當優勢的,我們的5G數字技術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同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標準,我國在世界物聯網產業具有主導標準的地位。但是,我們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論方面,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我們無論是在人才隊伍方面,還是學科建設方面,都有相當的距離,需要認真重視。因為信息技術產業,像人工智能,是一個高度壟斷的產業,進入門檻非常高,而且是一個很容易形成技術垂直控制的產業,一旦被人在技術上游卡住了,整個下游產業鏈就會癱瘓。
(作者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北京大學加強基礎研究專項項目“現代治理框架中的中國財政稅收研究”(項目編號:7101500316)和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與策略研究”(項目批準號:18JZD029)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謝帥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