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戰略部署的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挑戰。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產業、農業生產的形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生產技術水平不斷進步、農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各地探索實施的發展現代農業新業態不斷涌現,象科技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綠色農業,生物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以及休閑農業、都市農業、精準農業、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健康農業,等等。隨之而形成的農業產業經營體系也在發生著深刻變革,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漸次興起,新的發展理念不斷普及,現代農業的內涵也有了新的解讀。
面對林林種種的各種農業形態,其實我們可以概括出最為根本的三個層次:在農業產業層面上,關鍵是農業產業鏈內部以及外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即農業產業生態化;在農業生產技術層面上,核心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即農業生產智能化;在農業產品層面上,在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且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更應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和多樣化,即農業產品優質化。如此“三化”正好響應了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一輪農業技術革命以及健康中國建設的國家戰略。可以預見,農業產業生態化、農業生產智能化、農業產品優質化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主流趨勢。
農業產業生態化與生態農業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農業是與自然結合最緊密的產業,生態文明建設顯然給農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即農業產業發展必須走生態化的道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包括城市現代化,也包括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之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更加美麗的鄉村”。習近平多次論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詮釋了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回答了什么是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科學指南。
在資源和環境雙重壓力下建設現代農業,走生態化道路是促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全面脫貧和鄉村振興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某種程度上說,農業產業生態化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基礎性條件。
首先,農業產業生態化表現為產業鏈內部的生態平衡,涉及農林牧副漁結構優化和生產、加工、物流、營銷、服務等全產業鏈的價值延伸。目前,隨著農產品結構的不斷豐富多元,應當逐步提高農產品加工業在產業鏈中的占比,提高農產品加工率,縱向延伸產業鏈,實現價值增殖;拓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康養農業、鄉村旅游、農業游學、生態教育等新的功能型農業形態,橫向擴大農業產業的參與性、觀光性、娛樂性、文化性,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扶持各類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快速發展,尤其是農產品交易的在線化發展。
其次是農業產業與外部環境之間的整體協調和循環再生,包括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生產、生活、生態的均衡發展和綠色發展。曾經過度的農業大開發對自然生態帶來了嚴重傷害,如石油化能消耗大、資源利用效率低、農業環境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嚴重、農產品污染等,所以如何合理適度利用自然資源以及減少農業產業對環境的污染,依然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十分嚴峻的課題,既要留住綠水青山,又要發展現代農業,走生態化道路是唯一選擇。要不斷探索和推廣種植、養殖、漁業等領域的生態模式和配套技術,開發適合當地環境條件的各種循環經濟模式和持續利用模式,提高農業產業與環境的適切性。還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統一修復、統一保護,通過耕地輪作休耕、河流湖泊休養生息,有序退出超載、超限的邊際產能,推動農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
再次是源于自然的農業產業與工廠化農業之間的空間互補。伴隨著我國城市集群的發展,人口集聚效應已經顯現,占地面積大、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成為這些城市集群的重要特征,其對農業產品的依賴也因此而成為社會生活的主要問題。特別是在如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樣的重大社會事件發生時,農產品的供給會因空間距離形成阻隔。因此,在城市群間隙和周邊發展垂直型農業和工廠化農業,通過蔬菜生產工廠、動物蛋白制造工廠,作為城市農產品供給的補充,事實上也會減少資源損耗,利于環境保護。
農業生產智能化與智慧農業
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推動著高端農機裝備制造向智能化方向發展,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5G、遙感技術、無人機與智能農機和農藝技術的結合,將衍生出更加智慧的農業生產方式。以智慧農業為代表的新一輪農業新技術革命將徹底改變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體系和資源開發利用模式,促進農業生產降低成本、提質增效、保護環境,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農業生產的智能化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的必然結果。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也將數字鄉村作為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推進物聯網試驗示范和遙感技術應用”。可以預見,以農業生產智能化為核心的智慧農業將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
一是基于物聯網技術實現智能化的農業生產,即通過對農業生產要素的實時信息采集并進行數據的轉換分析,進而精準遙控農業機械設備,在線遠程控制生產流程,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精準控制,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產量,降低生產成本,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同時,在農產品的收獲、倉儲、物流、銷售等流通系統引入物聯網技術,可以完善農產品生命周期檔案,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平臺和預警體系,切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二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自動化的農機裝備,通過計算機管理系統操控各種農業機械,對耕種管收生產環節完全實現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建成全自動化的“無人農場”,將智能化的無人旋耕機、無人直播機、無人噴霧機、無人收獲機等,通過自動導航作業技術實現無人農場自主作業,促使農業生產提質增效。
三是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智慧化的農業服務,將農業生產全領域的海量數據,包括氣象信息、管理信息、市場信息、作物與土壤信息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進行歸集整理,形成盡可能寬域的數據庫和分析平臺,面向政府主管部門、生產者、經營主體、消費者等,提供最優化的決策和更精確的服務。
四是基于云計算數據處理技術實現集約化的農業資源平臺建設,在農業云計算平臺上自主完成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管理等數據的存儲和運算,全天候、快速地在線提供有針對性的、實用的反饋結果。比如可以建設省級農業云計算中心,處理農業企業、設區市和縣一級提供的相關數據,使得大量的農業數據轉化為指導農業實踐的重要基礎。
五是基于區塊鏈技術實現信用化的農業管理,解決農業生產中的食品安全追溯和數據“孤島”互聯互通問題。基于區塊鏈的不可偽造、無法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等特點,可以為農業系統奠定堅實的信任基礎,再結合物聯網和大數據,農產品追溯、農業資源管控、農村金融、農產品供應鏈,甚至農業保險都記載到區塊鏈上,從而消除信息不對稱、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透明度,提升農業產業的智能化水平和規模效益。
當然,在實際應用場景中一般都是多項技術的集成,比如人工智能自動化,需要物聯網和大數據支持;比如縣級或以上整體提供智能化管理系統,那么這個系統將是以大數據和云計算為支撐,借助智能物聯網農機設備實現具體耕種管收,并可引入區塊鏈技術支持從播種到餐桌的全程供應鏈追蹤;又比如對墑情、苗情、蟲情、災情的監測系統,就是以無線傳感器、物聯網、云平臺、大數據以及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基礎,由數據采集、預警預報、專家系統、信息管理平臺組成,用戶可以通過客戶端訪問數據與系統管理功能,對作物實時遠程監測與診斷,提供智能化、自動化管理決策。
農業產品優質化與健康農業
2020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要“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要“強化全過程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監管,建立健全追溯體系,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也強調“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因此,要實施質量興農戰略,以現代科技創新為支撐,運用現代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和管理手段,實現農業產品的安全、營養、健康、優質,讓健康農業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
第一,健康農業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曾經的石油農業、化學農業在為人類帶來豐富農產品的同時,也導致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農業環境嚴重污染、農產品質量備受質疑,所以走生態化的農業產業之路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健康農業也就應運而生。
第二,健康農業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然之舉。應當看到,我國農產品的供給階段性供大于求和供給不足同時存在,矛盾的焦點是農產品供給質量亟待提高。當然,時代的進步也會不斷強化公眾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健康農業成為實現農業產品優質化的必然選擇。近年來,一些地區開展了健康農業試驗示范,健康種植、健康養殖等新業態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健康農業為人們帶來的優質化、營養化、功能化的農產品,提高和促進了人們的健康水平,成為當代農業發展的大趨勢。
第三,健康農業是響應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舉措。《“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全面推行標準化、清潔化農業生產,“健全從源頭到消費全過程的監管格局,嚴守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讓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民以食為天,健康的根基在土地、在農業,在優質農產品的供給,沒有健康農業就沒有安全、營養、健康的農產品,健康中國也就成了無本之木。
第四,健康農業是當代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反映在農業領域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人們對優質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和農產品質量堪憂、品類單一之間的矛盾。一方面,要通過發展生態農業、智慧農業消除農藥殘留、土壤污染和水污染,滿足人們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康養農業等功能型新業態,開發參與性、文化性、娛樂性的農業消費品,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因此,以優質化、功能化為特征的健康農業是治理環境污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強人民福祉的迫切需求。
疫情過后,我們確實需要反思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健康中國戰略等社會發展理念已經廣泛影響到了農業生產的全產業鏈,新冠肺炎疫情無疑又強化了這些理念在農業領域的滲透。農業產業生態化、生產智能化、產品優質化,即建設發展生態農業、智慧農業和健康農業,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流趨勢。
王振鵬:河北省邯鄲市農業學校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