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定”求“變”,努力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 “定”,就是保持生態保護的定力,必須堅持保持政治定力不動搖,堅持保護和修復環境不動搖,堅持加快高質量發展不動搖。“變”,就是尋求綠色發展的轉變,要抓存量提升,實現傳統制造的綠色轉變;要抓增量優化,實現發展引擎的綠色轉變;要抓工業帶動,實現產業融合的綠色轉變;
□ “定”和“變”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定”是“變”的思想先導,“變”是“定”的實現路徑,以“定”求“變”方能化“危”為“機”。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重慶市涪陵區位于長江上游,境內長江流程77公里、烏江流程31公里,落實好總書記的指示要求,保護好長江母親河,義不容辭、責任重大。同時,涪陵作為重慶的工業大區,工業增加值居重慶市區縣第一位,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堅持工業強區不動搖,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要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定”求“變”,努力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在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有更大擔當、作出更大貢獻。
“定”,就是保持生態保護的定力;“變”,就是尋求綠色發展的轉變。“定”和“變”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定”是“變”的思想先導。很多時候,行動與實踐上早一步,源于理念與認識上高一籌。只有堅定不移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在思想深處保持生態保護的定力,始終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才會更加注重科學、有序、可持續的發展,努力走出一條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路。“變”是“定”的實現路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發展與保護的本質關系,更新了關于自然資源的傳統認識,打破了發展與保護對立的思維束縛。我們保持生態優先的定力,要體現在發展方式的綠色轉變上,必須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把導向變成舉措、理念化為行動,把“綠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實現百姓富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保持政治定力,牢牢守住生態保護底線
堅持保持政治定力不動搖。涪陵地處長江、烏江交匯處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這個區位決定了涪陵在保護母親河、構筑長江生態安全屏障中承擔著重大的政治責任、歷史責任。我們將保護庫區生態作為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體現,切實強化“上游意識”,擔當“上游責任”,體現“上游水平”,堅決做到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
堅持保護和修復環境不動搖。在保護庫區生態、保護長江母親河的工作實踐中,我們扎實做好“構筑綠色屏障、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綠色家園”三篇大文章,全面落實河長制,著力打造“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堅持加快高質量發展不動搖。涪陵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支點城市和重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區域性中心城市,這一定位決定了涪陵必須在發展中扛起大旗,要有更大的擔當。我們始終將抓工業拼工業作為加快涪陵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找準抓實做強工業與做優生態的結合點。
突出“綠色轉變”,奮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抓存量提升,實現傳統制造的綠色轉變。堅持大數據智能化引領,全面實施傳統制造業智能改造提升工程和升規100戶企業、提質100戶億元級企業的工業企業提升“雙百”行動,“點”上抓單臺設備改造、推動企業“機器換人”,“線”上抓生產線升級、裝備成套自動化數字化生產線,“面”上抓系統集成。同時,牢固樹立“企業無小事”理念,大力推行百名領導聯系企業、百個科室對接企業、百項涉企問題化解的服務企業“三百”行動,服務和引導企業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力度,加快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抓增量優化,實現發展引擎的綠色轉變。堅持以生態優先來規劃、指導產業發展。推進“騰籠換鳥”,關停國家重點磷復肥骨干企業中化涪陵化工南岸浦廠區等,實現涪陵長江沿岸1公里范圍內所有化工廠全部關停。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加快引進綠色項目,對科技含量低、單位能耗高、環境污染大的項目一律不再引進,加快產業生態化進程。堅持多點支撐、集群發展,重點發展以現代中藥、生物制藥、健康食品為主的醫藥健康產業,以新能源智能汽車、高精密關鍵零部件為主的先進裝備制造產業,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集成電路為主的信息技術產業,以高分子新材料、金屬材料、復合材料為主的新材料產業,持續抓好頁巖氣作為綠色能源的全產業鏈開發利用。
抓工業帶動,實現產業融合的綠色轉變。在構建低碳循環的綠色工業體系基礎上,發揮工業對農業、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加快構建生態有機的綠色農業體系、集約高效的綠色服務業體系。著力打造以榨菜、中藥材為主導的“2+X”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探索建立榨菜產業“一個保護價、兩份保證金、一條利益鏈”聯農帶農和益貧帶貧機制,推動農業“接二連三”。立足涪陵的工業基礎和優勢,推進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打造站前經濟、臨港經濟、數字經濟等新經濟新業態。加快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著力暢通對外大通道,利用多條高鐵匯聚涪陵北站,發展站前經濟,做活樓宇經濟、互聯網經濟、總部經濟。加快龍頭港建設,積極打造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國際航運物流樞紐,推動港口物流、港航服務、臨港產業發展,打造臨港經濟區。依托華為大數據中心發展數字經濟,支持龍頭企業建設企業級云平臺和產業鏈協同平臺,打造區域性大數據中心。
以“定”求“變”方能化“危”為“機”。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為更好恢復經濟社會發展秩序,必須積極搶抓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及重慶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重大機遇,進一步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努力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讓涪陵的環境更優美、產業更興旺。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系重慶市涪陵區委書記 周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