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新思想 > 權威解讀 > 正文

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完善農業經營體系,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肖漢平

今年以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外需大幅度萎縮,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就業壓力加大。面對當前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未來可能更嚴峻的外部環境,擴大內需,穩定就業成為當前和未來中國極其迫切的現實問題。就鄉村來說,加速發展鄉村產業,提高鄉村就業質量,對于擴大國內需求,緩解農民工就業壓力具有重要現實和戰略意義。

一、產業振興要抓好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是專業化、組織化和職業化農民隊伍的形成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產業興旺不是單一農業發展,而是鄉村產業的整體進步。在鄉村產業發展中,最重要的是通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推進農業商業化和農業企業化經營進程,延伸農業產業鏈,創造較多的、穩定的、有吸引力的就業機會,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的比較收益,使農民成為具有競爭力的職業選擇。

鄉村產業發展,特別是現代種養業發展的關鍵是不斷壯大以規?;洜I為特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將引發對多層次的職業農民需求,如:農業企業家、農業技術勞動力、經營專業人才和農業工人,這些都是現代鄉村人力資源不可缺少的基本組成部分。其中,農業企業家是以農業為固定職業,具有較高文化素質、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新一代農民;農業技術勞動者是一些擁有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經營管理的某些專門技能人員;農業工人是指以工資收人為主要經濟來源,從事糧食、蔬菜、花卉、水產、畜牧等種植和養殖業生產勞動的勞動者。職業農民把務農作為一種職業,是主動選擇的職業,而不是被動烙上的“身份”,他們把農業作為產業經營,利用市場機制和規則獲取工資和利潤報酬。新型職業農民的經營有別于傳統意義上一家一戶分割式的經營方式,是以大規模的農業經營為主。職業農民的來源既包括從傳統農民中分化出來的勞動力群體和返鄉的農民工,也包括來源于城市地區的人員等。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鄉村產業振興對于推動就業機會的創造、鄉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鄉村地區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鄉村經濟的繁榮和農民的富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長遠意義。完善農村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鄉村產業振興的必由之路。

二、人力資源結構失衡和組織化不足是制約長江經濟帶鄉村產業興旺和發展的重要瓶頸

長江經濟帶覆蓋了11個省市,該區域占地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的21%,人口約6億,超過全國的40%。長江經濟帶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域廣闊,地貌種類豐富,囊括丘陵、盆地、山地、高原、平原五大基本地形及江河湖泊資源等。這些天賦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造就了“天府之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魚米之鄉”“黃金水道”等等美名,使得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不僅如此,長江經濟帶還擁有高附加值的農業農村資源,有發展鄉村產業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如,廣泛分布的油茶資源、茶葉資源、竹資源以及黃麻、苧麻、蠶桑等纖維資源等;享譽海內外的黃花菜、淡水魚類和藥材資源等。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推進,長江經濟帶主要農產品產量持續穩定增長。據統計,自2000年以來,長江經濟帶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上升,但占全國的比重逐年下降。近些年來,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現代農業”“農業產業化”“特色產業”“休閑農業”“家庭農場”“一二三產業融合”等一系列新的產業概念正在逐漸成為現實。但在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人力資本短缺和季節性“用工荒”已經成為困擾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障礙。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農民“身份化”阻礙城鄉人員要素雙向流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地區和工業部門是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經濟發展理論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對于提高農業生產率,推進農業現代化,消除城鄉二元結構非常重要。但從現實情況看,由于土地和戶籍制度限制,農村剩余勞動力單向轉移,并沒有推動完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相反,出現明顯的鄉村衰落問題,鄉村勞動力老齡化和婦女化,存在嚴重的有效勞動力不足和勞動生產率低下問題。

第二,小規模經營和農業比較收益低催生全球最大規模的兼業農民。經營規模小、季節性勞動、高農業經營成本、農產品低附加值和收入不穩定催生農業兼業化和農民兼業化格局?,F階段,小規模農戶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單位和重要主體。小規模農戶經營導致勞動力分散化、勞動時間碎片化和農業比較收益低下,致70%的農民家庭選擇“半工半耕”。此外,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國大量離地農民愿意在城市居住生活,卻不愿放棄農村的土地權益,催生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兼業農民。

第三,打工專職化和用工需求季節性導致“用工荒”。鄉村產業發展不僅需要穩定簡單體力勞動者,而且需要穩定的復雜腦力或專業勞動者。隨著青壯年勞動力由候鳥式的遷徙打工轉變為常年外出,舉家外出式的打工,“農閑打工、農忙務農”的兼業化特征正在逐步淡化,大多數轉移勞動力成為專職打工者,成為城市勞動者的一方面。這種轉變造成了青壯年勞動力短缺的“用工荒”問題。隨著鄉村產業的發展,部分產業,特別是一些存在明顯季節性需求且無法機械化采摘的產業,將面臨勞動力供給不足的難題。此外,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現代化推進以及鄉村產業發展,新型鄉村經營主體不斷涌現,農業勞動力市場對高層次技術型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人力資本供給不足,已經成為影響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三、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步伐,助力長江經濟帶鄉村產業振興

鄉村產業興旺和發展離不開土地、勞動和資本要素的高效和有機組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是要抓住三個字:人、地、錢,其中人是最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基本要素。在鄉村振興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來,政府采取各種措施鼓勵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支持知識、技術和資本下鄉,支持鄉村振興和鄉村產業發展,但由于現行制度安排存在諸多缺陷,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機制并不順暢。

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相繼發布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和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指導意見,為我國城鄉要素市場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長江經濟帶各省市有必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新一輪改革創造的戰略機遇,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和人才市場,推動城鄉之間要素雙向流動,優化農村人力資源結構,完善鄉村產業,特別是傳統種養業的組織和經營模式,推進企業化經營,建立專業化、職業化和組織化的新型產業用工機制,助力鄉村產業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責任編輯: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