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時代,以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及人工智能等工具體系為代表的生產力,是完全不同于傳統電氣時代的新質生產力。它內在推動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革,要求通過互聯網新技術改造各行各業,創造新業態,實現互聯網基礎上的各業融合。在這個大變革時代,全面創新成為核心主題。全面創新是一場顛覆式創新,也是大眾化、平民化的創新。
【關鍵詞】創新 互聯網 大數據
【中圖分類號】G322 【文件標識碼】A
創新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當今時代,以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工具體系為代表的生產力迅猛發展,決定了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會發生根本性變革。這是一個大變革時代,全面創新成為核心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科學思維方法時,特別強調“創新思維”的重要性,要求“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創新思維,是互聯網時代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全面創新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的重要主題,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
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生產工具則是生產力發展的標尺,是區分不同社會經濟時代的客觀依據。馬克思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17世紀和18世紀從事制造蒸汽機的人們也沒有料到,他們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會狀態發生革命。”因此,考察一個社會的性質和發展狀況,最根本的就是要考察這個社會的科學技術水平、工具體系狀況。
2015年5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指出:“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發展的前景。”當今時代,互聯網科技體系給人類社會帶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以及人工智能等工具體系帶來的生產力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工業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類超越了“電氣時代”,進入了全新的“互聯網時代”。
新時代要求人們按照新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創新思維方式和方法,創新生產的實現方式,創新勞動的組織方式和社會管理方式,推動社會進步。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景就是互聯網時代生產力發展所指示的前景。它表明:全面創新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的重要主題。
正是基于互聯網時代生產力發展的背景和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樹立創新思維的重要性。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華東七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指出:“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在2015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信息化、互聯網技術體系的發展不是生產力在傳統技術體系基礎上的量變,而是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質發展;互聯網經濟是繼自然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一種新的社會經濟發展形態。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視野,習近平總書記把生產力發展的新一輪創新要求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聯系,指出“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信息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唯有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才能抓住這個歷史機遇。在這種背景下,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
使今天的一切都“連上網”,既智慧又藝術地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各領域、各環節
當前,互聯網技術體系提出的最為重要的創新要求就是技術應用創新,也就是把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及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應用到具體的生產、生活之中。正如過去一切都“通上電”一樣,使今天的一切都“連上網”,是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求。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著力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促進資源配置優化,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推動創新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發揮積極作用。”理論創新轉化為實踐應用的過程,是一個更高級、更重要的創新過程,因為核心技術研發的最終結果“應是市場產品、技術實力、產業實力。核心技術脫離了它的產業鏈、價值鏈、生態系統,上下游不銜接,就可能白忙活一場”。也就是說,互聯網科技理論只有落地,才能開花結果,獲得實效。而這個理論對象化的過程,需要人們準確把握具體實踐中的現實要求,發揮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既智慧又藝術地應用互聯網技術解決具體情況、具體問題,打通生產與消費全鏈條,實現全面創新。
互聯網應用技術創新最重要的表現是生產勞動方式的升級換代,即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的生產活動要以互聯網為基礎和平臺。例如,農業生產方面,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應用到智能選種、土壤管理、灌溉、施肥等環節,用人工智能技術監測雜草和害蟲、預測正確的收獲時間等,用數字化AI技術、傳感器等裝備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等農用機械,提高智能識別語音命令和操作視覺感知能力,解放人力,提高生產力。又如,工業生產方面,用大數據、云計算及傳感技術、智能控制等改造傳統機械,使互聯網技術滲透到研發設計、設備控制、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經營銷售、系統維護等環節之中,強化生產各環節的融合性,提高生產效率。再如,服務業及社會生活方面,將互聯網技術滲透到政府行政管理、公共服務以及教育、醫療、交通、傳媒等各行各業中,設計各種APP應用程序,實現線上辦公,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工作方式和服務方式。
我國自2015年起大力實施“互聯網+”戰略,推動互聯網技術體系在傳統行業中的應用和發展,“互聯網+制造業”“互聯網+金融”“互聯網+農業”“互聯網+零售業”以及“互聯網+社會治理”等遍地開花。近年來,“互聯網+”戰略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協同推進,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到互聯網創新中,互聯網“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數量不斷增多,平均估值大幅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互聯網+”促進了數據大連接,大數據驅動行業大融合,催生了眾多新業態。互聯網新業態、新創造正在強力改變生產和生活的細小環節,人類社會正迅速朝著期待的美好狀態轉變。
綜上所言,首先,互聯網應用技術創新是互聯網時代全部創新的核心和關鍵,有助于實現互聯網平臺上經濟運行模式的重構,有助于在技術、標準、政策等多個方面實現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其次,互聯網應用技術創新是最艱難的創新,它不僅需要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還需要時代敏感性、前瞻性和藝術性。最后,互聯網應用技術創新是最具有現實意義的創新,有助于實現社會生產和科技創新的根本目的——使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和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人們享受更豐富、更自由、更舒適、更完滿的生活。
互聯網時代激發了人的創新本能,顛覆式、大眾化成為這一時代的突出特點
第一,顛覆式。互聯網經濟形態不是傳統工業經濟形態的延展和擴充,這就決定了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是不同于傳統工業社會的顛覆式創新,而不是舊社會形態內的局部創新。這首先表現為互聯網時代的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革:互聯網實現了以消費為主導的生產與消費的一體化。在傳統工業社會,生產與消費是兩個領域,中間隔著層層中介,生產主導消費;并且,由于信息不能即時即地溝通,消費者的需要無法實現個性化滿足。而在互聯網時代,生產與消費兩個領域通過互聯網得以貫通,體現消費者愿望、理想和審美情趣等的個性化需求通過互聯網匯聚、分類、呈現,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可以即時即地溝通、交流,社會生產構建起了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生產體系,消費主導生產,生產直接為消費服務,基于互聯網的計劃生產正在變成現實。同時,在組織方式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應用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即時即地、方便快捷;使人們之間的勞動協同方式得以更新,由過去金字塔式、指令性組織管理形式轉變為扁平式、網絡化、平等的自組織形式。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決定了互聯網時代的創新不是局部的、偶然的、零散的創新,而是系統的、深入到社會生產和生活每一個細胞的全面創新;不是單一的實體世界內的創新,而是數字世界與實體世界融合的創新。正如大機器、電融入實體世界,把人類帶入工業化資本主義時代一樣,互聯網融入實體世界,必將把人類帶入信息化社會主義時代。
第二,大眾化。互聯網時代,創新主體發生了重大轉變:創新不是只有科研專家、業內權威等才能做到,普通民眾也可以做到。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是大眾創新,是人人創新。互聯網為大眾創新提供了可能和現實。創新的平民化、大眾化是互聯網時代知識、信息即時即地交流與普遍共享的結果。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及智能終端等實現了海量信息的快速生產、存儲、分析和共享。數據的“在線化”使一切都被記錄、分析,數據不斷沉淀、積聚,形成了真正的大數據。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即時即地獲取海量知識、共享海量信息,這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的信息壟斷和知識專享。
互聯網為大眾創新提供了平臺。互聯網時代激發了人的創新本能,普通民眾的創意有機會通過互聯網平臺得到表達和展示。從實踐看,高水平的云技術作為公共服務,以足夠低的價格和按需生產的方式,使越來越多的中小型創業企業獲得大公司才擁有的計算資源。“創客空間”為普通民眾提供了大型昂貴設備(數控機床、激光切割、3D打印、建模軟件)、場地等,普通民眾以較低的費用就可以獲得專業人士具有的創造條件,創新不再局限于行業內部。
創新主體大眾化、平民化,極大提升了創新效率,創新成本變低,創新點卻無限多樣。積極促進創新大眾化,有助于整個國家迸發出巨大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指出,要“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著眼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放手支持群眾大膽實踐,大膽探索,大膽創新”,這是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關鍵。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政法大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互聯網時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 (項目編號:2018MYYB02)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
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④《新理念 新思想 新戰略80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⑥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⑦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年。
責編/刁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