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從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大局出發,布局了9個重大工程、47項重點任務。這也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全國首個生態保護和修復領域的綜合性規劃。
為了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指出,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突出依法、科學、精準治污。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保護和修復是一項專業性、科學性、系統性很強的工作,中國一直在按照生態環境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的要求,深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對大江大河、名山大川、海洋淺灘等精準施策,多維保護,堅決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為促進自然生態系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積極行動。
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
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母親河則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近年來,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均已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對于兩大母親河的生態保護,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于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長江、黃河沿線視察調研。以黃河為例,自去年8月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已去往4個省份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通過實地考察調研與精準謀劃,總書記不斷為兩大母親河治理管護開出“新藥方”。
拉緊生態保護紅線。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指出:“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把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推進能源革命、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統籌起來,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
生態優先的理念,在長江同樣適用。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抓長江生態保護。”
對于母親河生態保護,習近平總書記格外注重統籌協調。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建設長江經濟帶要堅持一盤棋思想,理順體制機制,加強統籌協調。”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母親河生態保護治理的同時,為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沿黃河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走綠色發展新路子,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為了將長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的科學性貫徹始終,在分析不同流域現狀問題、本底特征的基礎上,各有關部門也在落實行動,不斷滿足嚴格保護、科學修復的現實要求。
2019年4月,自然資源部下發了《關于開展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兩岸各10公里范圍內廢棄露天礦山治理任務。
“封堵礦山廢棄采空區和巖溶溶洞,構筑地下水庫,澇季灌入蓄水,旱季抽排利用,可以有效涵養生態,緩解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平衡問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朋德對此表示。
織好母親河生態“防護網”,司法力量亦不可或缺。2020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最嚴法治觀,依法懲處污染環境等犯罪行為,充分發揮了環境資源審判職能作用,不斷滿足母親河永續發展的司法需求。
在母親河的流經地區,各地方政府也在因地制宜,推行保護政策,打造綠色廊道。為進一步保障長江飲用水水源地安全,自2019年起,江蘇太倉先后開展長江太倉段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排查整治等五大專項行動,徹底清理整頓沿江及沿入江支流違法違規設施;甘肅蘭州則全面推行河長制,對黃河河道實行分級分段管理,實現由原來的部門單一管理向“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協同管理轉變。
讓綠水青山常在
碧水留得住,青山依舊在。在推進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保護的同時,中國對于山地、丘陵等山脈地貌的生態保護也在逐漸深化。
通過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中國森林資源總量實現快速增長。截至2018年底,中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積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工林面積長期居世界首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調研時多次強調了守護青山的重要性。
作為中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局部生態破壞問題一度十分嚴重。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堅決整改。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祁連山北麓的大馬營草原,實地驗收整改情況并指出:“要正確處理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的關系,積極發展生態環保、可持續的產業,保護好寶貴的草場資源,讓祁連山綠水青山常在,永遠造福草原各族群眾。”他還提醒當地干部:“我們發展到這個階段,不能踩著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繼續爬坡過坎,實現高質量發展,綠水青山就可以成為金山銀山。”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中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前往秦嶺山脈東段的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察看自然生態,他強調: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職責,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決不能重蹈覆轍,決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習近平總書記對賀蘭山生態環境保護也十分關心。2020年6月8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調研時,遠眺被寧夏人民譽為“父親山”的賀蘭山并指出:賀蘭山是我國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線和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維系著西北至黃淮地區氣候分布和生態格局,守護著西北、華北生態安全。要加強頂層設計,狠抓責任落實,強化監督檢查,堅決保護好賀蘭山生態。
無論是在秦嶺,還是在賀蘭山,習近平總書記都反復強調,各級政府要切實承擔起生態保護和修復的責任,要明確責任主體和進度要求,切實履行好生態修復項目建設主體責任和日常監管責任。
而強化責任落實與監督檢查,首先要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妥善處理保護和發展、整體和重點、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推進形成生態保護和修復新格局。
在秦嶺生態問題整治方面,2019年,生態環境部在以往基礎上,進一步突出了對秦嶺生態系統完整性、生態系統服務等方面的重點評估。根據今年4月28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評估結果表明,秦嶺區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成效總體良好,但仍存在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不完善等突出問題。對此,生態環境部正向有關地方反饋評估結果,督促問題整改。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持續完善自然保護地保護成效評估制度,加強生態環境監管,推動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不斷提升我國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科技力量的及時介入,對于解決青山守護過程中重難點問題也至關重要。為揭示祁連山生態環境演變規律,量化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2020年2月,由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牽頭承擔的祁連山生態保護國家重點科技項目獲批立項,擬獲撥中央財政經費2064萬元。這將為加強祁連山地區生態保護,加快建立科學有效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
對于人類社會而言,海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海洋是人類從事經濟社會活動的重要平臺和有力支撐,為生產要素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了廣闊空間。
若想全面經略海洋,保護海洋生態責無旁貸。近年來,中國陸續開展了沿海防護林、濱海濕地修復、岸線整治修復等工作,局部海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退化趨勢得到遏制,近岸海域生態狀況總體呈現趨穩向好態勢。截至2018年底,中國累計修復岸線約1000公里、濱海濕地9600公頃、海島20個。
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所取得的積極成效與海洋強國建設思想密不可分。
2013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海洋強國研究進行第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要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著力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要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海洋開發總布局之中,堅持開發和保護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并舉,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維護海洋自然再生產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著海洋保護。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赴廣西北海金海灣考察,他沿著木棧道詳細了解紅樹林對海洋生態環境的調節作用,并強調:要做好珍稀植物的研究和保護,把海洋生物多樣性濕地生態區域建設好。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集體會見出席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外方代表團團長時,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他表示:我們要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中國高度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加強海洋環境污染防治,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
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與資源,維護海洋開發利用秩序,各地各部門各司其職,為中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近年來,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人民檢察院不斷借智引力,加強與高校、司法鑒定機構的合作,并在調查取證、鑒定評估等方面積極向外借力。同時,馬尾區人民檢察院還強化協調聯動,發揮實地檢查的督導作用,派員參與海洋與漁業部門開展的專項行動、海洋漁具捕撈專項整治,拓展線索來源渠道,為司法辦案提供智力支撐,為保護海洋貢獻檢察智慧。
位于廣東省惠東縣的考洲洋,被譽為“稔平半島之心”“惠州城市之腎”。但因對其過度無序開發,區域內紅樹林面積不斷縮小,生物棲息環境遭到破壞,生態系統功能日趨退化。
隨著惠東縣啟動考洲洋養殖與捕撈設施清理整治工作,通過種植培育紅樹林、清理違規用海現象、修復海堤等多種措施的實施,考洲洋逐漸形成了海岸民居炊煙裊裊、紅樹林濕地錯落有致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局面。
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直接影響到海洋生物的生存質量。根據中科院深海所海豚研究專家團隊的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在海南近海出沒的鯨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動物就有30余種,此外還有熱帶魚類1000多種,具有極高的生態保護價值。
“海南自然生態環境良好,近海具有極高的海洋生物多樣性,鯨豚類海洋生物的頻繁出現,說明海南周邊海域的生態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近海生物多樣性日趨增長,與海南不斷強化生態保護的工作密不可分。”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