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城鄉融合發展應以科教融合為突破口

摘 要:現階段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依然突出,城鄉融合發展是化解這一突出矛盾的關鍵。城鄉融合之路是改革之路,更是創新之路。而要實現創新發展,離不開教育和科技。當前,我國逐步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融合發展,但內需潛力不足、縣鄉村經濟發展欠缺活力,需要以科教融合為突破口,以科教事業的改革和創新為發力點,引領城鄉融合發展。

關鍵詞:城鄉融合發展 路徑 改革 創新 科教融合

中圖分類號F299 文獻標識碼A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7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城鎮化取得史無前例的成績,城鄉互動聯系持續增強,城鄉融合發展效果顯著。但是,現階段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依然突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鄉差距還比較大,城鄉融合程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難發現,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要化解這一城鄉發展的突出矛盾,中國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對于如何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不少學者提出要從多條路徑出發,推進人口、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融合。實際上,城鄉融合之路既是改革之路,也是創新之路。無論是城鄉融合,還是推進融合的改革和創新,都是千頭萬緒,涉及環節多、領域廣、部門多、事項雜,不加謀劃則難以下手。鑒于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和面臨的發展瓶頸,建議以科教融合為突破口,以科教事業的改革和創新為發力點,引領城鄉融合發展。

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要以科教強國為引領

自1995年科教興國戰略實施以來,中國把科技創新和教育事業擺在重要位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不斷深入人心,中國科教事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持續力量源泉。2019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但是想要跨越高收入國家的門檻還需付出艱苦的努力,尤其需要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突破。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復雜,創新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而科技與教育是創新的基礎。在新時代建設創新型國家,有必要把科教興國提檔升級為“科教強國”,克服人口紅利消失的不利影響,利用人力資本紅利(含工程師紅利),穩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所謂“科教強國”,應當以人為本,聚焦于人的發展,致力于通過科教提升國民素質,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離不開科教強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同樣也離不開科教強國。

發揮科教強國在城鄉融合項目建設上的引領作用

通過加大和推進體現公平的科學教育投入和建設,引導科教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改變目前高等教育資源和科技研發資源密集分布于大城市的不平衡配置局面,把高等教育(及科技研發)新建項目和遷建項目批量分流到作為村頭城尾的鄉鎮。其中,“分流”利于拉平城鎮發展和鄉村發展高低迥異的海平面,“批量”利于克服高校建在非中心城市的孤島效應。這樣一來,分布于鄉鎮(主要是已建或擬建高鐵站點所在鄉鎮)的高教科研建設項目將通過一系列配套建設,迅速提高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使城鄉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

發揮科教強國在城鄉要素配置上的引領作用

長期以來,各種要素單向由農村流入城市,造成農村嚴重“失血”,形成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鄉村,“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格局。要改變這種局面,需要以鎮為節點推進“科教強國”,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加快形成城鄉要素均衡配置格局。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實施“千校興鎮”計劃*,推進高等教育資源下沉。“千校興鎮”將為縣鄉村培養具有現代素質的人才,開展有針對性的、適合縣鄉村區域發展需要的科研與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工作,引領以鎮為節點的城鄉投資方向,實現城鄉雙向流動和循環。同時,“千校興鎮”還將積極引導城市人才、資本、技術、消費向鄉村流動,激活鄉村發展活力,匯聚鄉村建設強大合力。

發揮科教強國在推進城鄉文化融合上的引領作用

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文化融合是一個重要的維度。要以鎮為節點,大力發展面向鄉村的教育事業,切實提高鄉村文化教育水平,消除鄉村存在的一些落后、愚昧、粗野的不文明現象,真正使城鄉平等共享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寶貴財富。其中,以鎮為節點的“科教強國”(如“千校興鎮”計劃),關鍵是要把現代化元素下沉嵌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層肌體,為我國城鄉融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牢文化基礎,布好現代化棋局。

發揮科教強國在體制機制上推進城鄉融合的引領作用

改革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其中,至關重要的改革就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即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以鎮為節點的“科教強國”,首先改革了教育布局;其次通過教育把現代市場經濟、現代契約及產權理論知識與實踐普及到城鄉民眾中去,有利于產權制度、要素自由流動及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在縣鄉村落地落實;再次以鎮域科教實體的建設為積聚中心,利于公共資源在村頭城尾發揮規模效應、提升貼近鄉村的服務效率。

以科教融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三大抓手

中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的城鄉關系發展跨越了四個主要階段,從城鄉分割,經歷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逐步走向城鄉融合,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也從農業農村支持工業化城鎮化、以城市為中心的發展模式,經歷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城鄉統籌發展的模式,逐步建立起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融合的發展模式。

當前中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能力和國民素質的提升。破解我國未來發展的瓶頸,要以科教為突破口,依靠“科教強國”,提升國民素質,提升國家創新能力,以創新贏得國際競爭、贏得未來,穩步跨越發達國家門檻,最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科教融合為引領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有三大抓手,概括起來就是九個字“補短板、創活力、向未來”。

以科教融合引領城鄉融合發展要著眼于補齊科教短板

針對科教資源分布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今后的高教普及化階段,要優先解決科教資源在鄉鎮分布不充分的問題,重點考慮把高校和科研機構建設在鄉鎮,尤其是具有便利交通條件的鄉鎮(如高鐵站點所在鎮),形成批量規模效應和配套系統效應,繼而把新校所在鄉鎮建設成為所在區域的教育中心、創新中心、科技中心和新型產業孵化中心。同時,科教機構要致力于解決專業短板,尤其是落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水平的專業,如部分新材料、芯片制造、可重復利用航天器、高性能發動機等要優先發展;對符合縣鄉鎮居民需要而又供給短缺的專業,如醫學專業、社會治理專業等,同樣要補足短板。

以科教融合引領城鄉融合發展要聚焦于激發縣鄉村發展活力

在之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中,縣鄉村發揮了壓艙石、戰略后院、蓄水池的作用,是應對外部環境沖擊的緩沖器,承擔了大部分經濟社會發展成本,突出體現在國際經濟下行階段大量農民工被迫返鄉等。這反映了我國經濟對外需的過度依賴,以及內需潛力的不足、縣鄉村經濟發展活力的欠缺。以科教融合引領城鄉融合的重要內容是要激發縣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其中,以鎮為節點建設“科教強國”,是要把縣鄉村資源搞活起來;把有可能消失的人口紅利,通過科教轉化為人力資本紅利,并激發其活力;通過“科教產”銜接機制,激活縣鄉村的“雙創”,孵化新興產業,創新縣鄉村基于科教建設的新生活、新風尚,全面激發縣鄉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動力。

以科教融合引領城鄉融合發展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面向未來、長遠謀劃

“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推進國際間合作,構建和平發展的國際發展環境的長遠思路。城鄉融合發展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運用好國際國內兩種力量。通過“科教強國”,實現科教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服務于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長遠目標,肩負起落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完善國際治理體系的責任,把新校新科研機構建設成為國際人才培育中心、國際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國際問題治理研究中心,把處于科教建設節點位置的城鎮建設成為國際化城鎮、推進雙向或多邊民間合作交流的基地。

(*注:所謂“千校興鎮”計劃是指推進高等教育資源下沉,直接把高等教育辦在鎮一級,第一期選擇1000個鄉鎮,興辦1000所高等學校及高校分校,擴充教育資源,并讓廣大民眾近距離接受高等教育,直接享受高等學校的相關溢出效應。千校興鎮,區別于1999年啟動的高校擴招,既有擴大高校招生規模的短期含義,又有興建基礎設施、提升鄉鎮發展水平的中期打算,更有大力投資人力資本、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結構的長遠謀劃。)

【本文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城鎮化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機理與對策研究”(No.71673274)、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國外農業經濟與貿易”(ASTIP-IAED-2020-06)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韓俊:《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走城鄉融合發展道路》,《理論視野》,2018年第11期。

[2]劉合光:《激活參與主體積極性,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經濟問題》,2018年第1期。

[3]姜作培:《城鄉統籌發展的科學內涵與實踐要求》,《經濟問題》,2004年第6期。

[4]許彩玲、李建建:《城鄉融合發展的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基于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的思考》,《經濟學家》,2019年第1期。

[5]李愛民:《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問題與路徑》,《宏觀經濟管理》,2019年第2期。

[6]蔡昉:《創造第二次人口紅利》,《人民日報》,2019年12月23日。

責編:賀勝蘭 / 羅 婷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uoti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