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發現:
·福建省55個縣(市)中,生態涵養質量得分最高的前十個依次是龍巖市上杭縣、三明市永安市、三明市泰寧縣、南平市光澤縣、三明市沙縣、龍巖市武平縣、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福州市閩清縣、三明市將樂縣、三明市清流縣。
·具體來看,光澤縣、上杭縣、長汀縣、泰寧縣、建寧縣的生態環境指標得分最高;平潭綜合實驗區、晉江市、閩侯縣、石獅市、上杭縣的生態經濟指標得分最高;永安市、武夷山市、武平縣、沙縣、泰寧縣的生態社會指標得分最高。
·要進一步提升生態涵養質量,福建省各縣(市)需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著力培育特色產業,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創新跨流域、跨地區合作機制,積極探索生態文明改革,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和綠色配套政策,提升城鄉發展品質。
縣域上承省市,下轄鄉鎮,是國家治理的基本依托,也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基礎單元,必須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縣域經濟發展全過程,才有可能實現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大多數縣域建設和發展的重要難題。福建省是我國南方的重要生態屏障,對其下轄55個縣(市)進行生態治理測評,可以為福建進一步推動縣域生態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也可為其他省市走好綠色發展道路提供經驗借鑒。
縣(市)生態涵養質量指標體系的建立
生態涵養質量內涵
生態治理耦合于“新發展理念”的精神意蘊,內嵌于國家治理現代化,對生態治理能力體系的探索與建構必然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順應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從一味追求經濟發展的“量”向追求經濟發展的“質”的轉變。而生態涵養質量則是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治理產生的效果和結果,是生態治理能力在生態系統各個方面的綜合反饋與體現。生態涵養質量高的縣(市)是依照生態文明理念,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的經濟、社會、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縣域,是高效利用自然和環境資源,提高生態承載力,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著力保護、建設和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產品和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實現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縣域,也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縣(市)生態涵養質量評價指標設定原則
“質量”是一個與目標、資源、能力、過程、系統、結構等密切相關的概念,通常用來衡量目標實現的程度或效果。結合縣(市)生態治理和生態涵養質量的概念分析,縣(市)生態涵養質量是指在縣級行政區域內,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高效利用自然資源,以人為本、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建設環境友好、生產綠色、生活宜居和創新和諧的水平。
一般情況下,我們將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空氣資源的數量與質量總稱為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影響著人類生存與發展,關系到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縣(市)生態環境狀況的分析也應側重于對生態環境、生態經濟和生態社會三方面狀況的全面分析。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生態環境,“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生態環境質量是指縣(市)生態環境的優劣程度,指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從生態系統的角度反映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適應程度。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主要包括生態安全、生態風險、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服務功能和承載力評價等。
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挖掘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進行高效利用,注重發展一些生態高效的綠色產業,并為縣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利用的物力、財力、智力等資源支持,建設健康和諧的文化氛圍和生態綠色、景觀適宜的環境。
生態社會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健康可持續社會,確保一代比一代活得更有健康感、更有尊嚴感、更有獲得感、更有幸福感。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訴求,是全體居民的熱切期待和主要訴求。縣域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的基本單元,最能體現城鄉融合發展的程度與水平,生態縣域社會要發展成環境友好、健康宜居、綠色生活的可持續社會。
測評結果
基于對可得數據進行測算,得到福建55個縣(市)生態涵養質量綜合得分及排名,可以看出,綜合得分前十個縣(市)分別為:龍巖市上杭縣、三明市永安市、三明市泰寧縣、南平市光澤縣、三明市沙縣、龍巖市武平縣、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以下簡稱平潭)、福州市閩清縣、三明市將樂縣、三明市清流縣(表2)。從各一級指標得分來看,南平光澤縣、龍巖上杭縣、龍巖長汀縣、三明泰寧縣、三明建寧縣在生態環境指標上得分最高;平潭、泉州晉江市、福州閩侯縣、泉州石獅市、龍巖上杭縣在生態經濟指標上的得分最高;三明永安市、南平武夷山市、龍巖武平縣、三明沙縣、三明泰寧縣在生態社會指標上的得分最高。
(數據來源:2019年福建省統計年鑒、2018年福建縣(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報告、2018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等公開發表材料)
上杭縣是福建省55個縣(市)中生態涵養質量綜合得分最高者。該縣在生態環境指標上的得分較高,在森林覆蓋率、河湖水質、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和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指標上的得分均列全省第一。在生態環境建設上,上杭縣大力開展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扎實開展重點區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嚴格落實生態環境體制改革各項要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飲水安全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在生態社會建設上,上杭縣以“六城同創”工作為抓手,實施99個城建項目,置換新能源公交汽車,加快建設“紅綠”交相輝映、城鄉融合發展的現代化文旅康養小城。
永安市在55個縣(市)中綜合得分排名第二。永安在生態社會指標上得分最高,這代表著永安在宜居保障和綠色生活方面在全省的縣(市)中做得比較優秀。永安市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對接需求,補齊短板,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投資6.6億元建設10個城建項目。農村環境持續改善,培育鄉村振興省級示范區1個、市級示范村(點)26個,新改建農村公路41公里,被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
泰寧縣為福建省生態涵養質量排名第三的縣(市),在生態環境和生態社會指標得分的排名均比較靠前。泰寧縣是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被列入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在生態環境治理上,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實施11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全國首發生態環境修復“失信令”。在生態社會建設上,泰寧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成法治文化公園、數字城管等項目,2019年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79%,著力為民辦實事;順利通過中央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執法督察,建成全省首個食品安全智慧監管平臺。
光澤縣排名第四,其中生態環境指標得分最高。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成功當選為環保部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唯一縣級代表,光澤縣扎實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制定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創新組建生態文明聯合執法中心;在全市率先實行垃圾分類試點,積極推進“無廢城市”重點項目,城區環境衛生保潔擴面提質,“隨手拍”廣泛使用,成功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省級森林縣城。
沙縣在福建省55個縣(市)中生態涵養質量綜合得分中排名第五。該縣積極培育生態產業,憑借空氣質量優勢做強深呼吸小城,發展壯大文旅康養產業,出臺支持文旅康養產業加快發展的政策,成立沙陽文化旅游發展集團,引進福萬兩岸三地青少年文化交流基地項目,馬巖生態園入選第四批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和全省首批職工療休養示范基地,獲評全國森林康養最佳目的地。
武平縣生態涵養質量綜合得分排名第六。武平縣是福建省唯一的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近年來,經濟綜合實力和發展的質量效益穩步提升。武平縣進一步完善生態紅線管控機制,積極支持檢察機關開展生態公益保護法律監督,制訂實施中山河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辦法,積極建設鄉鎮污水處理廠,不斷新增綠化面積、供水管網、污水管道、燃氣管網,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平潭生態涵養質量綜合得分排名第七,其中生態經濟指標得分最高。平潭打好優惠政策組合拳,出臺影視、外貿、金融、建筑、海運、遠洋漁業等一系列產業培育扶持政策;發展特色產業,風能產業鏈初步形成;突出“原生態+現代化”,著力保護原生態,東溪、西溪、南松溪小流域劣五類水質順利清除,三十六腳湖水質達標;加快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對標建設國際旅游島,獲批中國最美文化生態旅游名區。
閩清縣的生態涵養質量綜合得分位列第八。閩清縣聚焦“三大一強”戰略,深入開展“抓項目促發展”等專項行動。以提升品質為目標,城鄉顏值不斷提升,新城發展日漸強勁,新開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8億元,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復工程,注重綠化提升、落實河湖長制,城鄉環境更加生態宜居。
將樂縣排名第九。該縣緊扣“生態美”,堅決守住生態保護和耕地紅線,加快推進常上湖生態修復等山水林田湖草項目;全面加強生態防護林建設,積極推進生態公益林、國家儲備林建設;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進第三方企業對該縣城鄉垃圾進行無害化、減量化處理。同時,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健康養老、體育旅游等服務業,緊扣“產業優”,激活轉型升級“動力源”,保護“生態美”。
清流縣在福建省55個縣(市)的生態涵養質量綜合得分中排名第十。清流縣積極深化生態改革,發展活力持續彰顯:持續深化林業金融改革,大力推廣福林貸、郵林貸等金融產品;在全省率先推行基金站+村委會(貧困戶)合作造林生態扶貧模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創新實行“兩地四縣”閩江源跨區域生態保護協作機制,全面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重點行業企業基礎信息采集工作。
未來提升方向
當前,福建省55個縣(市)在生態環境治理、生態經濟發展和生態社會建設上還存在一些不足與短板,阻礙了生態涵養質量的進一步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各縣(市)已將生態治理作為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但是由于各縣(市)的財力、原有基礎等存在差異,縣域生態治理的效果呈現出不同差異。第二,產業層次、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發展機制等與新型生態縣域的“綠色生產”內涵還有一定的差距,綠色企業、綠色生產的比重偏低,新興產業、特色優勢產業還有待繼續發展。第三,改革創新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發掘,各類改革試點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推進力度,科技人才和科研投入還需要進一步強化。第四,縣域生態治理還面臨跨流域、跨地域治理、城鄉發展差異大等挑戰,協調發展有待進一步加強。第五,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改革創新探索有待總結、推廣,生態文明責任體系、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排污權交易、環境污染折讓保險等改革需要繼續探索。第六,綠色生產技術、綠色消費觀念、綠色生活理念等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需要進一步向綠色、低碳轉變。第七,高品質的公共服務不足,醫療、教育、衛生、交通、新能源等設施配套還有待擴大供給,城鄉融合發展有待進一步解決。第八,城市環境面貌和品質仍有提升空間,生態產品供給、水環境、大氣環境、綠地空間等與群眾期盼還有差距。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賈曉芬】
(因篇幅有限,本報告中有關縣(市)生態涵養質量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具體選取原則、指標量化、權重系數計算,以及對福建各縣(市)今后進一步提升生態治理質量的具體建議等內容并未在此呈現,獲取報告完整版請與編輯部聯系。)
責編:李 懿 / 董 楠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