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加快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1+N”政策框架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因素明顯增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需求、產業、區域、城鄉、能源結構持續改善,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大幅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較大沖擊,境外疫情加速擴散蔓延勢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持續影響,內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因此,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要保持戰略定力,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發展,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變壓力為動力,善于化危為機,有力有序推動復工復產達產,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雙勝利。
一是推動經濟發展更加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是第一要務,也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量的合理增長,促進質的穩定提升,保持經濟長期向好和內在向上的總體態勢。當前受疫情影響,一些地方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加大,部分行業受到較大沖擊,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商務經貿活動受到抑制,部分領域風險進一步積累。短期看,應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全面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最大限度穩定企業用工,有力有序推動重大項目建設,加大宏觀政策對沖力度,穩住經濟大盤,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長期看,要謀劃“十四五”、放眼2035年,遵循規律、統籌兼顧,深化改革激發內生動力活力,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大創新驅動、企業發展、資源環境、民生改善等指標的考核權重,筑牢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基礎,推動經濟爬坡過坎、行穩致遠。
二是推動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協調。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是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關鍵是促進供給、需求、城鄉、區域等結構更加均衡合理。當前,我國低端無效供給過剩與中高端有效供給不足并存,消費基礎性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部分地區轉型發展困難加重,南北分化態勢日趨明顯。這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國內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鏈不穩不強不安全、物資供需結構性失衡等問題。對此,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找準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最佳結合部和關鍵點,在中高端消費、健康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加快疏通政策落實堵點,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和要素跟著項目走”,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且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制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加快5G網絡、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發揮都市圈和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以縣城為主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進一步增強區域城鄉發展的協同性、聯動性、整體性。
三是推動要素資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效率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標準。提高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七類生產要素使用效率,關鍵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促進各類要素獲得公平合理回報。當前,我國要素市場化配置還不充分,創新引領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戶籍制度改革還需深化,土地利用效率還不夠高,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還需持續加力。這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我國要素資源配置還不夠優化的短板,如以勞動力配置為例,人戶分離現象明顯,就近就業和安居條件不夠,造成人力資源超大規模、超遠距離“候鳥式”遷徙,加劇疫情傳播的風險,也增加了復工復產達產難度。因此,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有力有序有效推動戶籍制度等一系列基礎性重大改革。創新工業用地供給方式,用地、用海、用能等指標向重大項目傾斜。健全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
四是推動實現更高水平全面開放。高質量發展一定不是封閉式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當前,我國制造業已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但產業自主可控能力和企業國際競爭力還不夠強,在全球供應鏈價值鏈中的地位還需進一步提升。特別是境外疫情呈加速擴散蔓延態勢,世界經濟貿易增長受到嚴重沖擊,在計算機、半導體、汽車等領域,我國可能面臨主要貿易伙伴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斷供風險。對此,要密切跟蹤分析國際疫情走勢,堅持分類分區施策,加強國際經貿合作,加快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建設,保障國際貨運暢通。堅定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更廣更深地參與國際分工,努力掌握產業鏈核心環節、占據價值鏈高端地位,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產量到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的躍升。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抓好重大外資項目落地,推動對外貿易穩中提質,健全境外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加快培育產業、區位、營商環境等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五是推動生態環境更加美麗宜居。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已經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當前,我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生態退化依然嚴重,一些地區環境質量風險加劇,新業態污染不容忽視。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出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仍需進一步弘揚,良好公共衛生習慣尚未形成主流,給一些傳染病的形成和暴發埋下隱患。因此,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決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道路,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科普教育,強化尊重自然、保護動物的生態文明意識,倡導形成良好健康習慣,讓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序良俗。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為百姓守護好一片藍天碧水凈土。
六是推動全體人民更加公平共享發展成果。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持續改善人民福祉,進而逐步達到共同富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前,人民群眾在教育、醫療、托幼、養老等方面還面臨不少難題。這次疫情也突顯出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及性水平還不夠高,城鄉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各地在公共基礎設施質量、物資儲備體系、危機管理水平和抗風險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給疫情防控帶來較大挑戰。對此,要認真總結反思,深刻汲取教訓,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要優先向重點地區應急醫療救治設施、隔離設施等傳染病防治急需的項目傾斜。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健全社會力量組織動員機制,著力提升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治理效能。注重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老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集中精力打好“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研究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推動返鄉入鄉創業高質量發展,多措并舉增加居民收入。
(執筆:李玉舉 何杰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