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轄區單位參與社區治理的機制創新

核心提示: 動員駐街道社區內的所有單位和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需要一組新的政策工具或機制。清單制作為技術治理工具,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格局中具有重要功能,是一種機制創新。基層黨組織是聯合其他參與者一起行動,撬動資源、行為和政策變化的催化劑,是推動新的機制有效運轉的根本保障。

【摘要】動員駐街道社區內的所有單位和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需要一組新的政策工具或機制。清單制作為技術治理工具,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格局中具有重要功能,是一種機制創新。基層黨組織是聯合其他參與者一起行動,撬動資源、行為和政策變化的催化劑,是推動新的機制有效運轉的根本保障。

【關鍵詞】共建共治共享 轄區單位 社區治理 清單制 【中圖分類號】D669.3 【文獻標識碼】A

共享經濟的到來推動資源配置方式發生革命性改變,并從經濟領域向社會領域迅速蔓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我們明確了共享時代社會治理的主體、路徑和效果。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必然要推進社區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我國城市社區治理進行了“行政主導”“社區自治”“多元參與”等方面的探索,但多年來社區多元主體權責不清、居民公共理性不足、社區工作者能力缺乏、社區“在地資源”開發與利用不充分、聯動機制缺位、共建共治共享意識不夠等困境尚未破解。轄區單位是一個集合概念,具體是指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多元復合主體,涉及公共的或私人的、團體的或個體的等多種類型和行業,地理空間緊鄰屬性使其與街道社區間存在親密關系。轄區單位參與社區治理的效果,直接影響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成果。基層黨建引領是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社區治理格局的關鍵。基層黨組織如何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多元復合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是亟需破解的現實難題。

歷史視野下轄區單位的社區參與

《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2000年)提出“資源共享、共駐共建”的建設原則,鼓勵駐街道社區的所有單位和一切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區建設,最大限度地實現社區資源的共有、共享,營造共駐社區、共建社區的良好氛圍。

多年來,各級地方政府通過各種政策創新積極推動轄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與新時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歷史視野下轄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呈現如下幾個特點。一是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主體單一。由于計劃經濟時代“單位制”的影響和資源擁有量的差異,各地注重調動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單位等正規組織、機構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而忽略了激發其他如居民個體和家庭、社區商店、新型社會組織等主體參與的動力。二是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內容單一。現有“資源共享、共駐共建”實踐主要體現在社區與轄區單位通過簽訂共建協議方式,鼓勵轄區單位內部公共設施向社區居民無償、微償開放等方面,而較少涉及其他資源共享的合作方式。三是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持續性不足。受傳統慈善模式和聯動機制不足的影響,人們過分強調轄區單位承擔社區建設的責任和義務,一味地要求它們無償付出和捐贈,忽略其自身公共需求和“經濟人”身份以及利益互惠原則,致使社區“在地資源”開發與利用不充分,轄區單位參與社區治理持續性差。

新格局呼喚新的行動主體和治理工具

以往的共建共治共享過分強調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行政邏輯,習慣采用組織動員、行政命令、“社區化緣”等工作方式,難以適應開放、流動、多元、共享的社區治理形態。為此,迫切需要一組新的政策工具或機制來加以解決,最為核心的是要有能推動駐街道社區的所有單位和一切社會力量參與的催化劑。這里有幾個問題需要討論:一是如何確定轄區單位的內涵和外延,精準識別參與主體,以及發現新的參與主體;二是如何確定轄區單位的參與范圍和責任,哪些事務、資源可以共建、共享;三是如何激發轄區單位參與社區治理的內在動力和積極性;四是如何建立一個跨類別、跨部門、跨行業的協商合作平臺。

公共管理者應積極面對共享時代帶來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尋求多元力量合作互動的最大公約數,運用一系列治理工具促進轄區單位參與社區治理。清單制作為技術治理工具,從外商投資領域被廣泛應用到公共事務治理中,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中具有明晰信息、明確邊界、劃分權責、激發活力和重構關系等功能,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機制創新。為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目標,基層黨組織和政府需要以居民需求和社區公共問題為導向,建立“需求—供給”相匹配的參與鏈條和轄區單位與社區聯動的清單體系,以清單體系確定轄區單位參與的實施路徑和治理責任。

基層社會治理主體應突破過去轄區單位(主要是指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單位)的固有思維,以街道社區場域內所有居民個體、所有部門、所有行業、所有組織均可參與的理念為指導,按照“有意愿、有能力、有資源、有關聯”識別標準,建立轄區單位參與的行動主體清單;以公共產品供給和公共問題解決為連接點,梳理社區內部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問題,按照轄區單位屬性、能力、資源等差異,建立供需對接的需求清單和問題清單,明確轄區單位可以參與的公共服務項目清單和公益事業建設清單;以資源共享為聯動目標,挖掘、整合、統籌全域資源,不斷豐富、完善共享形式,建立以共享時間、共享物品、共享知識技能、共享公共空間、共享公益資金、共享數據等為內容的公益收益共享清單、公益資源開放清單、公益行動清單,實現多元主體合作共贏;打破不同行動主體間的合作壁壘,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平等對話、溝通、協調平臺,以協商民主為載體,制定實時協商民主動態清單。

“黨建引領+”推動新的治理工具有效運轉

薩拉蒙指出:“新的行動主體和工具崛起已經遭遇到很多障礙,并引發了不少需要加以解決的跨部門問題。”街道、社區居委會由于層級較低、工作人員專業性和組織協調能力不足,無法有效整合全域范圍內所有參與主體的內在資源,無法有效應對由主體自身稟賦差異帶來的治理碎片化,因此不能擔任統合基層社會的重任。基層黨組織是連接所有行動者的紐帶;是聯合其他參與者一起行動,撬動資源、行為和政策變化,爭取達到共同利益目標的催化劑。基層黨組織具備跨部門工作和組織動員能力,能通過多種統合技術促使基層社會由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轉變。

近年來,基層黨組織通過黨建引領,嘗試在跨類別、跨部門和跨行業中搭建橫向的組織化合作平臺。例如,各地積極推進區域化大黨建、黨建聯盟、黨建共同體等聚合形式,形成各個行動主體間組織鏈接、整合資源、共享利益、協作互動的新機制。區域化大黨建、黨建聯盟、黨建共同體等形式,借助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能力優勢,廣泛動員和吸納全域范圍內的行動者參與,根據多元主體的需求和供給能力,牽頭編制各種形式的清單;通過簽訂區域共建共治共享協議,建立參與社區治理履責的契約化機制,鼓勵轄區單位開放各種公共活動設施、認領公益服務項目,鼓勵轄區成員進行公益捐贈、參加志愿服務,從而實現各個主體間的相互監督和促進。

基層黨組織開發民主懇談會、協商議事會、社區對話、黨建聯席會在線互動等協商民主技術,自下而上地討論、協商清單如何制定。基層黨組織引領多元行動主體開展協商民主,有助于聽取不同主體的利益訴求、意見建議,預防和化解各種利益沖突,實現求同存異。

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格局,基層黨組織要打破傳統工作思維,采用更加專業化、社會化的技術,積極營造公共空間和氛圍,培育轄區單位和一切成員參與社區治理的自覺性。黨組織要以區域化大黨建、黨建聯盟、黨建共同體等為依托,發揮社區黨員、在職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引領社區居民按照不同清單的內容要求組建不同的項目執行小組,推動清單體系落地。為激勵行動主體參與的內在動力,實現常態化參與, 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共享理念,基層黨組織可以借鑒“時間銀行”的運作邏輯,在全域范圍內建立科學完整的公益積分兌換機制,實現行動主體付出與回報的有效對接。

(作者為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基層黨建引領轄區單位參與社區治理機制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9BZZ00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美]萊斯特·M.薩拉蒙著,葉托、張遠鳳譯:《撬動公益:慈善和社會投資前沿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

責編/刁娜 美編/楊玲玲

[責任編輯:張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