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成為我國區域發展的新形態、新亮點?;浉郯拇鬄硡^要想成為世界一流灣區,應加強深度合作,并進一步加強內地與港澳的合作交流,通過構建完善的政府合作機制作為增長極和城市群合作能力的提升,夯實大灣區城市群合作發展的基礎,為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動能。
【關鍵詞】大灣區 城市群 合作能力 提升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以來,大灣區的規模經濟效應初步顯現,基礎設施密度以及網絡化程度逐步提升,創新要素快速聚集,新的主導產業快速發展?;浉郯拇鬄硡^由廣東省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共同促成“9+2”城市群,成為我國區域發展的新形態、新亮點。粵港澳大灣區要想成為世界一流灣區,城市群之間的深度合作必不可少。通過城市群合作能力的提升,進一步加強內地與港澳的合作交流,為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動能。
增長極建構,打造政府合作機制
灣區經濟作為重要的濱海型經濟形態,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轉型的重要載體。同時,城市群已經成為我國不斷推進城市化發展的主要形態。塑造城市群合作發展的增長極,打造政府合作機制,是提升大灣區城市群合作能力的重要基礎。在實踐中,大灣區各地區政府缺乏統籌協調機制,各方協調力度明顯不足,合作效果受到嚴重影響。與城市群合作緊密相關的公共產品對接機制不夠完善。為了夯實大灣區城市群合作發展的基礎,通過構建完善的政府合作機制作為增長極,更具有現實的必要性。
一是建立國家以及大灣區層面的協調機制。一方面成立大灣區城市群合作發展領導小組,由國務院領導、國家相關部委、粵港澳地方政府等共同組成,對大灣區城市群合作發展進行全面統籌協調;另一方面調整地方政府權力結構,提高城市群政府之間的組織力。二是構建大灣區市場互聯互通發展機制,著重針對大灣區與國內其他省市區的要素流通構建制度基礎。清除阻礙城市群合作相關的合理要素流動規定及做法,構建全新的、適應性更強的要素便捷流通與資源優化配置體系。三是大灣區各地政府牽頭合作,構建重大合作平臺的先行先試政策。政府出臺與金融、研發、咨詢、物流等各領域相關的優惠政策和制度,從政策入手為城市群發展提供良好的合作環境。四是構建完善的公共產品對接機制。各地政府強化城市群域內各城市的基礎設施聯通、公共服務銜接、生態環境共治等,為其配備完善的制度體系,創建跨域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促進發展紅利共享,進一步放大合作效應。
創新性先行,打造科技協同領地
創新是大灣區城市群合作能力提升的重要動力。但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在科技創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科技創新資源的區域分布上仍然存在不均勻、技術擴散效應偏弱,科技創新投入結構和平臺建設同質化,科技創新資源利用率偏低,科技創新要素流動性亟待提高,科技創新合作體制機制不夠完善,這些都將直接影響大灣區城市群合作能力的有效提升。大灣區城市群科技協同創新勢在必行。
一是構建大灣區城市群科技協同創新的組織體制機制。依據大灣區建設框架建議,強化科技協同創新的頂層設計,創設城市群發展創造的深度合作環境,同時建立城市群科技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共同商討如何推進大灣區城市群合作發展。二是完善大灣區城市群的一體化科技要素市場。從市場要素入手,促進區域科技創新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強對科技金融的進一步支持,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全面構建科技要素市場。三是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大灣區城市群合作能力提升,應縮小區域差異,加強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與發展,充分發揮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的科技創新引領作用,聯合構建科技協同創新示范基地,從而起到引領和輻射的作用,推進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與合作參與度。四是加強對科技金融、科技財稅等方式方法的探索,不斷推進城市群域內城市之間的科技實質性合作。一方面建立大灣區各地區的財稅共享機制,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投融資渠道,促進城市群金融市場的深度合作;另一方面建立大灣區區域合作的科技專項資金,為重點行業、重大共性技術、重大科技合作項目的推進保駕護航。
產業鏈融和,打造產業聯動區域
大灣區作為典型的區域經濟發展示范地區,其產業協同發展是區域內城市合作發展的關鍵。從地區產業發展水平的現狀來看,香港、珠三角、澳門地區的產業發展水平較好,是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經濟發展的領頭軍。但是,珠三角產業系統與港澳地區之間的產業系統仍然是獨立發展的,產業鏈未能完全對接,使得大灣區城市群合作能力提升受阻。與國際一流的灣區相比,大灣區應加強產業鏈的對接融合,打造產業聯動區域,促進產業協同發展、合作分工發展。
一是構建合理的大灣區城市群產業發展模式。轉變“前店后廠”這一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建立多方位、集成式產業融合模式,以灣區經濟為載體共同參與國際中高端競爭。進一步加強產業升級的推進力度和產業分工合作推進力度,基于現有的產業優勢,積極發展自由貿易模式,提高區域開放程度。優化供應鏈模式、產業鏈分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二是構建并完善大灣區產業協同創新體系。推動港澳兩地融入區域產業創新中,培育三地的產業協同發展主體,帶領大灣區城市群深入推進產業鏈對接。三是進一步推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針對大灣區內傳統制造業進行重點的產業轉型升級工作,以港澳為引領,帶動廣州、深圳等地健全金融服務體系,以金融業轉型升級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四是構建新的產業發展模式,創新新型產業園。吸引大灣區城市群進入,以開放性的經濟體制和科技創新,形成大灣區特色的產業合作園區,并將產業合作發展規劃積極與國家發展規劃相融合,提高城市群整體的產業協同度。
產學研合作,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大灣區城市群的區域協同發展離不開人才。當前大灣區區位優勢顯著、產業基礎雄厚、人居環境優越,為該區域內的人才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也應看到不足,區域內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稀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研基礎較為薄弱,超過百億千億規模的龍頭企業較少,這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與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制約影響。企業招人難、留人難,使得大灣區城市群合作難以形成人才優勢。為了提升大灣區城市群合作能力,人才集聚是核心,通過產學研合作的深化,切實促進城市群合作。
一是圍繞大灣區各地的特色產業,構建重大科研創新平臺、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以及新興產業孵化平臺、項目等,吸引高層次人才。通過這些平臺、項目的構建,突出各行業的前瞻性和戰略性,促進研究成果實踐化、產業化,保障城市群的合作與發展。二是依托大型企業,構建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育基地,加大對珠三角及周邊地區的高等教育投入。積極借鑒香港科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西湖大學辦學模式,夯實產業創新發展的人才培育基礎。三是強化城市群合作的關鍵技術研究,并創制合理的技術標準,推進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成長與發展。由企業建設人才溢出專項合作計劃、人才掛職鍛煉計劃等,探索人才培育新模式。四是整合大灣區高等院校資源,建立灣區合作高校群,實現人才聯合培養和企業聯合選材。縮小灣區內的區域差異,促進科技人才擴散流動,推動科技人才的協同發展,打通科技人才的綠色通關渠道,為大灣區城市群合作的產學研一體化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分別為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杜戴:《大灣區經濟:粵港澳合作新方位》,《寧波經濟(財經視點)》,2017年第4期。
②覃艷華、曹細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科技協同創新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年第2期。
③張羽、騫令香、宓淑婧:《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的協同發展》,《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9年第3期。
責編/韓拓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