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區塊鏈在疫情應對與治理現代化中的應用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復雜,疫情防控數據信息系統面臨跨部門信息聯動統籌難度大、信息真假難辨等諸多挑戰。為此,可基于區塊鏈技術構建具有公信力的綜合數據信息平臺,建設“區塊網格”機制、“區塊互聯”的數據共享機制,以及具有權威公信力的統一信息發布平臺,使區塊鏈在疫情防控等社會治理實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進而有效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鍵詞:區塊鏈 疫情防控 治理現代化 技術支撐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十六字總要求,其中“精準施策”是防疫工作的重要方法論。面對疫情防控的動態變化,如何把“精準施策”做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數據是“精準施策”的重要前提,而在類似新冠肺炎疫情等緊急性公共事務中,各級部門之間相互協調統籌的時間極為有限,對各類數據和信息的時效性、真實性、全面性的需求劇增。借助區塊鏈構建具有公信力的綜合數據信息平臺、統籌實時數據、構建數據和信息存證溯源,對落實各級主體責任、強化擔當意識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是落實“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有效方法,也是實現疫情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疫情防控數據信息系統面臨的挑戰

在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數據或信息系統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疫情的緊急性和復雜性給上級協調系統帶來很大挑戰,跨部門間建立緊急信息聯動的統籌難度增大;二是基層組織,包括衛健系統和慈善組織機構等的信息化資質有限,發布信息的透明度、及時性、公信力同公眾期待存在落差,在落實國家應急管理“一案三制”的工作中暴露出很多問題;三是公眾在信息不對稱、信息滯后的情況下,容易被各種信息浪潮包圍,難以第一時間區分真假。總之,疫情防控的不斷深入和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對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建設可以應對未來可能的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的有效信息系統提出了新的課題。

我們在此借助“脆弱性”概念來度量數據系統在緊急性公共性事件中的作用和質量。這一概念在1974年由美國學者G. F. White首次提出,并在生態學、災害學等自然科學領域以及社會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脆弱性包括受災度、敏感性和恢復力三個維度。對一個綜合性數據信息系統而言,受災度表現在面臨突發事故影響,以及信息的獲取和公布是否能滿足對多元復雜性因素的分析研判需求;敏感性表現在能否建立及時可信的數據和信息感知網絡以應對疫情的快速變化,并在此基礎上為科學有效的數據聚集和分析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恢復力則是指數據信息系統在執行實際任務時,甚至是長期任務中所呈現的魯棒性、耐受力、容錯力和自糾力,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公信力。

綜合數據信息平臺的主要內容

建設“區塊網格”機制

“區塊網格”機制是指依托區塊鏈技術完善網格化治理手段,實現信息存證和追溯,落實主體責任,強化擔當意識。基礎數據的真實準確是上層數據分析應用的前提,也是科學決策和研判的基礎。在特定時期,我們利用制度優勢發動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拉網式排查,實施網格化疫情治理,初步取得良好效果,但在基層操作落實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重點表現為落實疫情防控政策不深入、不扎實;對上級部署和安排不認真執行或者消極敷衍;弄虛作假,瞞報、漏報疫情信息;“表格抗疫”“刻意留痕”“一轉了之”等形式主義現象時有發生,不僅造成了統一部署決策的局部空轉,也對疫情總體研判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造成這些問題的客觀原因可歸結于三方面:一是“表出多門”,基層疲于應付;二是對基層落實效果缺乏可考核性,某些考核過于頻繁和機械;三是缺乏對數據的來源和操作的存證和溯源。

因此,從技術角度看,為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網格化治理體系,需要在數據信息系統方面著重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對疫情數據質量的置信問題;二是對基層及各級數據操作相關人員的監督問題。區塊鏈的技術特點,使之可以結合并強化現有網格化治理平臺,有效保障數據的質量,提高數據采集的實時性,并降低治理成本。在基層網格中,可以通過群智感知和數字簽名技術,充分發動群眾參與到數據的實時采集中來;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來源可追溯,進一步建立“誰舉證,誰負責”的群智數據采集激勵機制。在基層網格之上,將網格分級分塊管理,分別在各級網格建立區塊鏈信息存證和追溯機制,從技術手段上落實各級網格的主體責任,形成“群眾參與、分級負責、人人監督”的疫情防控體系。同時,充分考慮區塊鏈在基層網格部署的難度,通過區塊鏈云的形式,為網格數據操作提供簡潔透明的云端接口,使區塊鏈相關操作徹底融入現有網格治理平臺,不額外增加基層數據操作員的負擔。

建設“區塊互聯”的數據共享機制

“區塊互聯”是在區塊網格的基礎上,構建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數據交換體系,交換、共享醫療資源、各類物資供給、交通、社區等跨部門信息。在突發性公共事件中,科學精準的施策需要通過大數據來對實際情況進行全面掌握。在疫情防控中,更需要集合來自公安、民政、衛健等各部門的信息,并統籌民航、交通、物流、商業等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而現實情況是,各部門甚至同一部門的各級單位都有自建系統,因此在執行任務時不可避免地造成數據重復采集、多頭采集、多次采集,為基層工作平添負擔。例如,媒體報道湖南長沙某社區一共12名工作人員,每天要承擔巡查、協調、宣傳、消毒等工作,在如此緊張的工作壓力下,還要安排兩名工作人員做“表哥表姐”,專門負責應付各類表格的登記造冊和上報任務,造成對基層防控力量的嚴重浪費,甚至因此影響到一線的疫情防控效果。而信息傳遞與溝通的延遲,也會影響對實際情況的準確掌握和研判。

從科學治理的角度看,多元信息的匯總和聚合至關重要,而數據集成的基礎可以借助區塊鏈聯接各個“數據孤島”,將分散自治的各個信息中心及主體機構的數據目錄及部分數據上鏈,依托區塊鏈建立分布式信任機制,利用區塊鏈的共識算法實現多主體間的信息交換,通過安全協議保障數據通信安全、防止數據篡改,通過認證機構對數據進行上鏈驗證。這些技術,可以解決當前數據匯總中通常采用的“點對點數據交換”和“集中式數據共享”所帶來的信息傳遞延遲問題,也可以避免重復采集所帶來的數據質量和成本問題,避免多方數據采集所帶來的多元異構數據集成問題,并且降低數據共享成本,促進數據流轉,顯著提升數據質量和交換效率。另外,數據的連通和共享可以從技術上減少類似“表格抗疫”等形式主義滋生的土壤,保護基層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建立具有權威公信力的統一信息發布平臺

我們需要在區塊網格和區塊互聯共享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依托區塊鏈建立具有權威公信力的統一信息發布平臺。區塊鏈作為“信任機器”,具有信息存證和溯源的功能,從技術上可以為公眾提供有公信力的信息來源,為各級新聞媒體提供權威的信息素材。

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信息的不對稱帶來了諸多問題。不對稱性主要存在于三個方面:地方系統和中央系統的信息不對稱,跨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公眾的知情訴求和實時信息發布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如果擁有統一的具有權威公信力的相關信息發布平臺,也許在疫情發展初期就可以避免對個別一線醫護人員的片面輕率處理,從而有效發揮新聞和輿論監督的作用,有助于將疫情阻斷在源頭;也許在疫情逐步升級時,相關組織團體和社區就會更早認識到疫情的嚴峻性,將疫情傳播的速度降到更低;也許在疫情防控攻堅戰時,公共輿論和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就能得到更及時的正面引導,有效避免“謠言比真相跑得快”的情況。區塊網格和區塊互聯機制為統一信息發布平臺提供數據依托,而統一信息發布平臺也是區塊網格和區塊互聯機制信息運作的最終歸屬。通過依托區塊鏈的統一信息發布平臺,可以在技術上保障信息來源準確可溯,從而使信息發布做到正本清源、立此存照,真正使得重大信息和重大決策能夠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對時間負責、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總結

區塊鏈技術是一個可以構建信任的機器,而機器信任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信任。信息可以通過“上鏈”建立信任;可以通過“跨鏈”傳遞信任。通過結合區塊鏈技術,可以在數據疫情防控平臺建設方面,建設“區塊網格”的縱向疫情數據采集和匯總體系、“區塊互聯”的橫向數據交流共享機制、有公信力的統一數據發布平臺,從而實現從信息建設到信任建設、從信任建設到信心建設的發展轉變,為疫情防控和應對未來潛在的緊急性公共安全事件做好數據驅動方面的支持。

【本文作者分別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蘇州大學東吳智庫研究員】

參考文獻

[1]鄒清明、肖東生:《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城市社區應急管理脆弱性分析》,《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2]《習近平出席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2020年2月23日。

責編:李 懿 / 楊 陽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國家治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