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磨難挫折中涌現出的家國情懷

核心提示: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撐,也需要形成自身獨有的精神特質。對于中國而言,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明進程沒有間斷的文明古國,作為在艱難困苦中不斷成長壯大的國家,家國情懷這一強大的中國精神發揮出了巨大的現實支撐力。研究中華民族家國情懷的歷史根基、淬煉途徑以及時代意蘊,對我們當今繼續弘揚家國情懷具有重要意義。

【摘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撐,也需要形成自身獨有的精神特質。對于中國而言,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明進程沒有間斷的文明古國,作為在艱難困苦中不斷成長壯大的國家,家國情懷這一強大的中國精神發揮出了巨大的現實支撐力。研究中華民族家國情懷的歷史根基、淬煉途徑以及時代意蘊,對我們當今繼續弘揚家國情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家國情懷 歷史傳統 磨難挫折 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2·23”重要講話指出,“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回顧歷史,家國情懷在中華民族克服民族磨難、愈合民族創傷方面起著巨大的現實作用。家國情懷體現出了個人對國家和人民的無限熱愛,彰顯出了中華兒女對國家與民族的責任感與歸屬感,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特征,更是一大優勢。

家國情懷淬煉于民族的磨難挫折

家國不是當權者的“私有財產”,而是每個人存在的物質基礎與情感歸依。當自己的家國面臨困境時,偉大的中華兒女奮起拼搏,為維護自己的家國英勇犧牲。當民族遭受磨難挫折時,中國人民的家國情懷更是得到進一步的淬煉與涅槃。

面對自然界無情入侵時,中國人民敢與天斗。整個世界可以分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兩者的理想狀態是和諧共生、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相較于人類社會,自然界存在的時間要長得多,自然界為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前提。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時代,就以動物為食、以山泉為飲、以樹葉為衣,以延續人類血脈。進入文明時代后,人類在土地上播種耕耘、從桑蠶中紡絲織衣、在山嶺間采碳制銅,以滿足人類發展需要。工業革命后,人類使用大機器大工業從自然中獲取類更多、量更大的自然資源,用以進一步滿足人類需求。正是由于大自然的存在,人類的生活才會更富足、更美好。同時,人類也反作用于自然。人類對自然的改造體現在改變地形地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瀕危物種等諸多方面。應當說,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共存,共損共榮的關系。

但大自然帶給人類的災害也不容小覷,在某種意義上,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與自然的斗爭史,中國也不例外。在應對自然災難威脅時,中國人民的家國情懷得到充分展現。雖然各種自然災難的發生時間、地點以及危害程度各不相同,但相同之處在于,災難發生后,中國人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療隊伍、支援物資匯聚災區,災區人民互助互救、生死相依,全國人民也時刻關注著災區情況,為一個個感人事跡、一幕幕動人場景悲傷落淚,也為一個個人間奇跡雀躍歡呼。在面對自然災難時,全體中華兒女已經自覺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痛他人之痛,哀他人之哀,幸他人之幸。可以說,雖然民族不同、家鄉有別,但災后體現出的中國人民的家國情懷卻是一致的。

面對國家間的敵對斗爭時,中國人民敢與人斗。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作為一個農業社會,中國人歷來的樸素愿望就是經過自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耕耘,獲得自己以及家人存活下去的物質資料。即使是中國經濟軍事實力最為強大的時候,也不對外進行武力擴張。中國對外交往多是以和平交流為主,鄭和下西洋即是一例。正是不窮兵黷武,中國才會創造出燦爛的文明,正是海納百川,漢唐盛世才會令外人神往。

“樹欲靜而風不止”,雖然中國熱愛和平,但一些國家、民族仍然為著自己的利益入侵中國。當自己的國家遭受外部威脅時,中國人心底的家國情懷會促使自己奮勇抗爭,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保家衛國。西漢時期,中國北部面臨匈奴威脅。公元前121年,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率一萬騎兵奇襲匈奴,大敗之,窮追一千多里凱旋。當論功行賞時,他卻說出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這也是歷朝歷代保家衛國將士們的生動心理寫照。

近代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大地慘遭帝國主義鐵蹄的蹂躪。對外戰爭一場接一場,英雄人物、動人事跡也是一個接一個。鴉片戰爭時,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虎門提刀上陣、頑強堅守,最終壯烈殉國。甲午戰爭時,致遠號巡洋艦管帶鄧世昌欲率全艦與敵艦吉野號同歸于盡,然功不能成,他也放棄生的機會,和愛犬葬身黃海。到抗日戰爭時,全國人民更是同仇敵愾。“寧死不當亡國奴”的口號振聾發聵,“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呼號更是響徹云霄。最終依靠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中國擺脫了亡族滅種的危險。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著力發展生產、改善民生,但當自身遭受威脅時,中國也不懼戰爭,敢于與當時最強大的美國對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全國人民再次凝心聚力,共同應對戰爭,中國人民的家國情懷再次得到彰顯。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捐獻一架飛機,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堃犧牲在慰問前線,毛澤東同志的兒子毛岸英也壯烈犧牲,黃繼光、董存瑞、邱少云等英雄更是不勝枚舉。

總之,在應對外敵入侵時,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支撐自己與敵戰斗,最終贏得戰爭的勝利和世界的尊重。

面對非傳統安全的突然威脅時,中國人民亦不屈服。與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相伴前行的是,人類遭受的非傳統安全威脅與日俱增、層出不窮。傳統安全主要是國家安全,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戰爭與和平是其主要表現形式。但在當今世界,戰爭只是小范圍的,只是支流,對人類威脅更大的是非傳統安全。

與傳統安全相比,非傳統安全具有不確定性、突發性、跨國性、轉化性等特點,主要表現為網絡安全、公共衛生安全、核安全、金融危機、恐怖主義等,對人類的威脅可能更甚。當今中國也面對著許多非傳統安全的威脅。“新發展理念”里面有一點就是“綠色”,其原因正是中國在經濟發展中產生了許多環境問題,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已經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失,因此要注重綠色發展。公共衛生問題也與日俱增,艾滋、非典、禽流感等流行性疾病極具威脅。例如2019年底、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造成了沖擊。就人數而言,已有數萬人感染,數千人死亡,全國人民都閉門不出、居家隔離。經濟領域的消費投資出口都有縮水,尤其正值春節期間,消費方面影響更甚。

在面對非傳統安全時,中國人的家國情懷仍然發揮著重要的現實力量。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為例,疫情發生后,各地的緊缺物資,例如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等從其他地區緊急馳援湖北,相關企業生產線工人冒著疫情風險緊急開工以保障湖北物資供應,武漢居民也犧牲小我接受“封城”。可以說,為了整個國的安全,許多小家都做出了犧牲。這是家國情懷的生動展現。

家國情懷體現于新時代的偉大復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新的的歷史方位。“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發生了全面的深刻變革,但這并不意味著思想精神的決裂,家國情懷這一中國優秀傳統精神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并有其新的時代內涵與獨特價值。

家國情懷是應對未知威脅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但這一征程絕非一帆風順,必然會遭遇諸多困難,有些是常態化的、中國已經遇到的,但有些則是突發性的、中國未曾遇到的。中國當前面臨的疫情即是突發性的未知威脅,雖然中國之前已經有了應對SARS肺炎疫情的經驗,但此次疫情對中國政府來說仍然是一個未知事物,也對中國社會造成了重大威脅。在應對未知威脅時,需要家國情懷的深沉支撐,家與國層面共同發力。

家國情懷能夠助力小家為大家。家國情懷看似是一個宏觀命題,但它卻蘊含于每一個普通家庭。每一個家庭看似是一個個孤立個體,但家庭好壞與否對整個國家有著深遠影響。正如在家國同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家國在某種意義上是一致的,家庭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相互交融,匡世濟民的偉大理想也源自于對家庭的盡責盡心。為此,我們需要從小處著手,培育每個家庭的家國情懷。例如,每一個家庭都要有一個好的“家風”,將家國情懷培育貫穿于“家風”之中,使得家庭成員對國家有著積極正面的認知。

家國情懷能夠支撐大家為小家。家國之間是一個雙向互動,家國情懷不僅體現在每個家庭對國家負責,還體現在“國家共同體”對每一個家庭負責,成為家庭存在發展的堅強后盾。只有讓每個家庭認識到了國家的力量,家國情懷才能在每個小家庭的扎根生基。當今,中國政府正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彰顯著自己為每一位小家的盡責態度,例如,在此次疫情暴發后,中國政府派專機接回在外的中國人,感染病人的治療費用則由政府財政兜底,建造雷神山等醫院收治病人,等等。以及在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承諾,都體現著國家的力量,也都是家國情懷在國家層面的表現。

家國情懷是應對世界大變局的有力武器。新航路開辟后,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尤其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交通工具的進步,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有了共同的經濟根基。自蘇聯解體后,世界格局由冷戰轉向一超多強,世界多極化已成為時代浪潮。并且在中國等后發國家的努力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也在得到重塑。這些都是世界變局中的正向發展。與此同時,當今世界也呈現出一些負面現象。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社會更是亂象頻出:逆全球化甚囂塵上,貿易保護壁壘愈演愈烈,自由主義泛濫成災,社會階層撕裂愈加不可彌合,等等。當今世界正是由正反兩方面的變化構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主要表現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給了各個國家又一次歷史機遇,經濟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相互爭鋒使得全球經濟貿易發展體系加速變革,世界多極化與單級壟斷霸權地位的斗爭使國際力量的對比更加平衡,大國之間的博弈也使得全球治理體系發生深刻變革。正是在這樣的大變局中,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政治經濟主張更加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這對構建更加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大有裨益。

面對如此大變局,家國情懷這一精神力量對于中國更有實際益處。在面臨新一輪發展機遇時,家國情懷能使個人才能最大程度地應用于國家需求;在面臨外部威脅時,家國情懷能積聚起整個國家的力量與之抗衡;在中國走向世界時,家國情懷能夠賦予中國更具特色的民族品格、文化自信與獨特魅力。應當明白,家國情懷作為中國傳統的精神情感,經過歲月的積淀與歷史的檢驗,應該更加歷久彌新,也應該發揮出這一精神力量的國際競爭優勢,使其現實力量最大化、最佳化。

家國情懷發展于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之中。我們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家國情懷也走過幾千年的路途步入了新時代。在新時代,家國情懷繼續保持著合理內核,也根據時代要求不斷發展。

新時代的家國情懷需要繼續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便是愛國主義,“沒有強的國,哪有富的家。”新時代的愛國主義不僅要求我們愛我們祖國的人民、文化與大好河山,更要求我們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根本的一點便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此愛國主義還體現在我們要擁護黨的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這是家國情懷、愛國主義在新時代的新發展。

新時代的家國情懷需要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在新時代亦有了創造性轉化。作為唯一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日起就是為著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步入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價值選擇。“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句話正是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動寫照。

新時代家國情懷需要繼續實現家與國的“良性互動”。家與國是兩個層級不同、量級不同的結構,但其組成部分都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即既是家庭成員,又是國民。這一方面能夠實現家與國的天然承接,但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家與國的利益沖突。因此,新時代弘揚家國主義精神,必須要實現家與國的良性互動。家是著眼點,但根本是為國;國是最終目的,但要發展于家。我們既要倡導奉獻精神,又要滿足群眾需求;既要宣揚“舍小家為大家”,又要秉持“集大家助小家”。只有將家與國密切結合、利益共同,家國主義精神才會永永放光芒。

總之,家國主義情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境界,更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古往今來,這種情懷對國家、民族和個人都發揮著不可磨滅的效用,我們需要加以繼承并不斷發展,讓家國主義情懷永駐心間!

(作者為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基地研究員)

【本文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研究”(項目編號:18JZD009)、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共產黨員網,2020年2月23日。

責編/谷漩 美編/李祥峰

[責任編輯:張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