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政府采取了“飽和式”應對策略,主要體現在政府、企業及機構、社會民眾等多元主體聯動打造出全域防控體系。從其正面效應來看,全民監督提升了疫情防控實效性,自發自覺抗疫增進了民族凝聚力,傳播暖心故事有效化解了社會焦慮感;從其負面影響來看,“飽和式”應對易引發恐慌情緒,導致網絡謠言滋生,從而招致負面攻擊。要實現對疫情輿情風險的有效防控,可通過主動發聲實現信息公開透明、及時解疑答惑消除外界質疑、建立健全輿情聯防聯控系統等途徑實現。
【關鍵詞】疫情 “飽和式”應對 輿情風險
【圖書分類號】C912.63 【文件標識碼】A
在我國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節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這無疑是對我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驗。面對此次大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成為疫情防控工作的基本遵循。疫情防控迅速演變為一場全面戰“疫”,形成中央統籌部署、地方分類實施、民眾積極參與的全覆蓋、精準化疫情防控模式。對于此次疫情,“飽和式”應對策略貫穿于防控工作的每個細節。全社會多部門、多領域、多主體大力度協同作戰,有效控制了病毒擴散。
伴隨疫情暴發,社會中難免出現緊張和恐慌情緒。借助移動互聯網,一些社會事件迅速發酵成為熱點輿情事件,疫情輿情引發大量關注。針對疫情防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調研指導時指出,要加強輿論引導工作。針對當前疫情防控的“飽和式”應對,透視其具體表現,分析其產生的深刻影響,有助于把握疫情輿情發展脈絡,為后續疫情輿情的引導與應對提供參考。
“飽和式”應對策略有效維持了社會和諧穩定,緩解了社會中的焦慮情緒,為抗擊疫情提供了堅實保障
政府統籌謀劃,推動高效協同防控。一方面,全面布防,舉全國之力實現對行政、醫療、治安、交通等系統的統籌調度,多個省份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在保障人民群眾正常基本生活的基礎上,通過物理隔絕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流動,最大程度降低病毒傳播擴散的幾率。另一方面,全力診治,迅速協調安排全國多地的醫療資源向湖北地區集結匯聚,開工建設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同時開建多家方艙醫院,為抗擊疫情提供了堅實保障。依托體制優勢,政府能夠高效協調各方,強化指揮引導,在第一時間對疫情布防施控。此次疫情既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直接考驗,又反映出政府在面對社會重大突發事件時能夠充分保持戰略定力,維持社會和諧穩定。
企業機構積極響應,筑牢防控戰線。物質資源方面,來自企業等各類社會主體的醫療物資、生活物資等在第一時間被配送和應用于疫情防控一線,提供了堅實的物資保障。信息發布方面,各類媒體及時發布疫情動態,確保疫情信息全面、有效,如實時更新各地疫情信息、對不實信息進行辟謠、宣傳疫情防控要求、發布確診患者行動軌跡、督促公眾自查等,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社會服務方面,多家企業、機構推出免費服務,為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線上參觀、線上閱讀等提供渠道和資源支撐,有力保障了疫情期間社會生產生活的有序進行。此次疫情期間,企業等社會主體不斷強化社會責任擔當,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良好示范,在向社會傳遞正能量的同時,有效弱化和消除了社會中的焦慮情緒,對于推動疫情防控快速取得實效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民眾參與成為疫情防控有力支柱。一方面,民眾通過自我約束響應政府號召,通過減少人際接觸有效降低了病毒傳播幾率。另一方面,民眾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參與疫情防控的具體工作,如線上分享疫情防護經驗技巧、轉發疫情防護號召及確診患者活動軌跡信息,線下志愿參加一線防控工作、向疫情一線捐贈物資等。民眾的廣泛支持是當前疫情防控取得實效的重要力量,有效緩解了社會不安情緒,為疫情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社會心理保障。與此同時,針對疫情期間出現的各種不良現象和負面事件,廣大民眾的輿論起到了重要監督、督促作用,并進一步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警示。此外,疫情期間,身處國外的同胞通過各種方式支援祖國,不僅在國內形成良好示范,同時也在國際社會產生良好反響,為全民抗疫增加信心。
“飽和式”應對策略使民族團結力和凝聚力空前高漲,營造了同心協力、共克時艱的疫情防控氛圍
針對此次疫情,政府采取“飽和式”應對策略,從社會輿情反映來看,正面影響突出、顯著。政府通過實施全民動員的網格化、地毯式管理模式,形成了滲透至社會基層的立體全面的疫情防控網絡,在提高個體安全意識的同時,提升了社會成員的安全感以及戰勝疫情的信心。
全民監督,提升疫情防控實效性。在各地實施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后,疫情發展的嚴峻形勢得到遏制,疫情防控工作逐步取得實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期待拐點到來,成為媒體報道與民眾討論的熱點話題,尤其針對各省新增確診病例人數的連續下降,網上輿論的正面聲音聲量更大,國際國內輿論場對我國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表現出更多肯定,全社會對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更有信心。借助互聯網,人民群眾對疫情防控工作幾乎實現了全方位、無死角監督,通過敦促相關部門及時處理、回應網上熱點輿情事件,形成高效透明的社會監督機制,為疫情防控工作的整體順利推進提供了輿論支撐。面對全社會的監督,疫情防控的各個環節更加透明,同時相互之間的銜接也更加緊湊,不良問題和現象有效減少,疫情防控面臨阻力顯著減小,社會情緒也更加理性和穩定。
自發自覺抗疫,增進民族凝聚力。疫情的暴發打亂了以往的生產生活節奏,尤其在疫情暴發初期,形勢的不確定性增加了社會大眾的心理恐慌。然而,隨著政府防控部署取得實效、物資供應與民生保障完善到位,抗疫在全社會成為自發自覺行為,控制疫情傳播成為全社會最大共識。民眾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不外出、不聚集,通過網絡傳播自己的心聲,從而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良好的自我防控機制。與此同時,民眾還紛紛通過各類渠道為疫情防控貢獻力量,或通過捐贈蔬菜等生活物資、口罩等醫療物資支援武漢等重點地區的抗疫工作,或身體力行守好各自工作崗位。面對這次大考,民族團結力和凝聚力空前高漲,全社會擰成一股繩,成為推動疫情防控取得實效的堅實力量。
傳播暖心故事,化解社會焦慮感。在此次疫情期間,主流媒體、商業平臺、自媒體等主動擔當,聚焦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感人故事和暖人片段,向社會展示和傳播正能量,更好地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通過講述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醫療、治安、消防等人員的故事,讓更多人看到歲月靜好背后的負重前行,喚起社會民眾普遍的同理心,深刻體會抗疫工作的艱辛,化解不滿情緒,從而營造同心協力、共克時艱的疫情防控氛圍。
“飽和式”應對策略在提振民心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為網絡謠言的滋生提供土壤,引發恐慌情緒
此次疫情暴發恰逢春節假期,在春節前一天至節后,全國大范圍的城市、社區、村鎮等進行封閉管理,各省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城內城際實施交通管制,嚴格限制人員聚集和流動,這難免會引發社會想象,在較大范圍內激起社會恐慌情緒。加之各類媒體報道議程皆聚焦于疫情防控工作,人們普遍受到有關疫情信息的“狂轟濫炸”,由此認為疫情形勢要比想象的更嚴重。在網絡輿論場中,關于地方政府瞞報疫情、武漢醫療物資告急等熱點輿情事件的傳播發酵,由于未及時得到有效回應,引發了社會恐慌情緒波動??只徘榫w的突出表現之一就是搶購物資,如疫情期間一度出現搶購大米、雙黃連等,且這種搶購行為往往會進一步激發社會不安,從而形成更大的不穩定因素。
關于病毒來源、傳播途徑、病毒潛伏周期、易感人群、病死率等的不確定性容易帶來不安和恐慌情緒,且當這種不確定性未得到解決時,謠言等虛假信息便順勢產生,其中不乏一些陰謀論。此外,對于民眾反映和媒體報道的疫情問題,由于相關部門未及時予以正面回應,出現了一些更為嚴重的次生輿情。謠言等虛假信息一方面增加了社會恐慌和不安情緒,另一方面容易促使人們發起錯誤行為,對疫情防控工作形成挑戰。
此外,過度反應也容易招致負面攻擊。“飽和式”應對旨在通過不計成本的戰略措施達成目標,其反映在現實環境中即是通過超量、過度的應對措施,實現對具體事件的完全控制和解決。對于此次疫情事件,政府力圖通過“飽和式”應對實現對疫情的完全可控,從而避免疫情失控帶來更大損失。在此過程中,政府的過度反應往往會引發負面攻擊。對于此類攻擊,政府應實時公開、更新疫情動態,于國內外輿論場及時回應,作出有力批駁和反制,及時消除輿論場中的不穩定因素,從而更加集中精力,聚焦疫情防控工作。
多措并舉,形成快速有效的疫情輿情應對機制,做好輿情風險防控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疫情即是戰情,同時又相伴輿情。面對疫情“飽和式”應對所帶來的正負面影響,在接下來的疫情輿情應對過程中,政府應充分吸取前期的經驗教訓,創新思路方法,放大眼界格局,針對疫情輿情的具體形勢,多措并舉,形成快速有效的疫情輿情應對機制,做好輿情風險防控。
主動發聲,實現信息公開透明。為做好輿情風險防控工作,應及時衡量并確定事件的重點要素,綜合事件自身和社會關切兩個維度,不斷提升主動設置議題議程的能力,強化對社會輿論的主導權,且這種議題議程設置能力應充分考慮國內國際兩個輿論場,最大限度提供全面信息,防止因遺漏重要信息而成為被質疑和攻擊的對象。在國際輿論場中,要化被動為主動,通過強化中外對比,凸顯中國方案的優勢與成效。建立健全輿情監測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可能發酵成為輿情事件的公共話題,在話題生成初期主動予以解讀,從而提升對重要議題的把控能力,防范被動卷入負面輿情事件。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應繼續保持對社會正能量的挖掘和傳播熱情,通過創新角度、內容、手段等方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及時解疑答惑,消除外界質疑。借助輿情預警機制,及時甄別可能存在的輿情風險,主動予以回應,在其演化為輿情事件前打消社會疑慮。針對質疑,要在第一時間搜集完整信息進行回應,確保被質疑內容的全面、公開、透明,用誠意換取社會信任,有效增強公信力和影響力。面對負面攻擊,回擊時要做到有理有據有節,既要展示包容胸襟,又要形成有力反制,堅決樹立和維護良好的政府和國家形象。對于謠言等不實信息,應及時通過與專家等意見領袖協同配合,用權威聲音擊破不實信息,防止其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疫情防控工作過程中出現的輿情風波直接映射防控工作開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具體問題,這些問題無論是被社會質疑、批評,抑或是被別有用心者作為攻擊我國政府和社會制度的由頭,都應對其充分正視,做到還原真相、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化解輿論場中的不良情緒。
建立健全輿情聯防聯控系統。針對可能發生的輿情風險,應在前期建構好輿情聯防聯控系統。以疫情輿情為例,該系統應涵蓋中央與地方政府、醫療專家團隊、各關鍵社會團體等,應能統籌應對輿情發展演化的各個階段,做到及時發現、及時發布、及時回應、及時解決,有效提升信息發布效率。在內容供給方面,要綜合統籌政府部署決策、疫情最新進展、醫療應對方案、各社會系統運行信息等內容,制定有效的輿情危機應對預案。在此過程中,該系統也應充分吸收和調動其他相關領域意見領袖、各類媒體等資源,形成輿情信息發布的協同聯動,增強所發布信息的可信度、全面性和影響力。輿情聯防聯控系統涉及多類主體、多樣信息、多種渠道,因此在實現協調聯動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各要素自身屬性,確保要素之間高效銜接配合。
在“飽和式”應對策略下,各主體協同聯動。疫情輿情雖有負面效應出現,但整體趨向正面,理性、積極的正能量在疫情輿論場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在當前疫情防控所得成效的基礎上,充分做好疫情輿情應對與引導工作,對于打贏疫情防控這場攻堅戰、阻擊戰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導)
【參考文獻】
①黃楚新:《當前我國網上輿論表達特點及引導》,《人民論壇》,2019年第30期。
②黃楚新、王丹丹:《建設網絡主流輿論陣地大有可為》,《新聞論壇》,2018年第4期。
責編/刁娜 美編/陳琳(見習)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