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華文化的時代張力體現為爭取民族獨立的“站起來”的精神支柱;體現為披荊斬棘、奮勇向前的“富起來”的活力之源;體現為不斷趨近民族復興夢想、不斷靠近世界舞臺中央的“強起來”的精神支撐;體現為科技信息文明時代立德樹人的思想寶庫;體現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基石。因而,中華文化作為砥礪中華兒女不斷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是必須傳承并不斷發揚光大的寶貴精神財富。
【關鍵詞】中華文化 時代張力 科技信息文明 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精神支柱
中國曾領先世界2000年,但隨著閉關鎖國政策的施行以及西方工業革命的發展,近代中國逐漸落后于西方,成為被欺凌的對象。外國侵略者用堅船利炮野蠻地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隨之帶來的是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列強入侵,激起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覺醒,中華文化的內蘊動力鼓舞中國人民攻堅克難、化危為機。
中華文化內蘊著以愛國情懷為核心的自強信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自救和自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個重要的文化因素,就是“自強不息”不斷釋放出的百折不撓的剛強勇毅。如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時指出的:“只要我們保持堅定理想信念和堅強革命意志,就能把一個個坎都邁過去,什么陷阱啊,什么圍追堵截啊,什么封鎖線啊,把它們通通拋在身后!”
中華文化孕育著涓滴大海的合群精神,推動個體力量匯聚成民族獨立的磅礴偉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傳統文化孕育出持之以恒的堅韌品格,把銘刻在文化基因深處的愛國情懷持續不斷地釋放出來:中華民族最終得以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根本在于走發展社會主義的道路;在于“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的壯烈;在于“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英勇;中華文化孕育出的集體主義精神激發出百川歸流、涓滴入海的民族自強偉力。
中華文化涵養了中華民族“富起來”的活力之源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不夠格的社會主義”也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消滅貧窮,滿足人民群眾對過好日子的期盼,成為了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把一切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因素調動起來,把一切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量都釋放出來。在這種歷史性轉換中,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極大地釋放了“富起來”的活力之源。
中華文化內蘊著“和合”精神,最大程度上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共識。“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中華文明浩浩湯湯,穿越歷史,延續至今,究其內在本質,不過一個“和”字。“和”文化賦予現實語境,就是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思想。這種包容思想體現在經濟領域就是吸收借鑒有利于經濟發展的一切成果;在文化領域表現為堅持“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文化多樣性。
中華文化內蘊著“革舊鼎新”的革新精神,最大程度上釋放了改革活力。在改革開放時期,中華文化的時代張力集中表現為“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舊鼎新精神。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得到中國人民的廣泛認同和熱烈參與,是因為它契合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同時蘊含著新的時代精神,給中國帶來了繁榮富強的希望,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美好生活的光明前景。
中華文化蘊含的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強起來”的精神支撐
新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我們正在實現“強起來”的偉大目標。“強起來”就是要在新時代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中華文化中蘊含著自信自強思想特質,這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思想基礎。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就內容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重人”“重德”“重和”等提升文化自信的豐富資源;就精神氣質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自強不息”等提升文化自信的獨特特質。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自強、公忠、廉潔、修身等理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價值,是中華文明傳承至今沒有中斷的根基,是我們堅持文化自覺的底氣、堅定文化自信的底色。
中華文化中蘊含著腳踏實地的奮斗精神,這是民族復興的力量之源。中華民族何以復興,再次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給出了答案——“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奮斗精神的指引;實現國家富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奮斗精神的指引。“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
中華文化蘊藏的豐富養分是信息文明時代立德樹人的思想寶庫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正確的宇宙觀“天人合一”、世界觀“協和萬邦”、人生觀“自強不息”、價值觀“忠孝節義”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四觀”是中華文化的時代張力。“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社會主義對“四觀”的培育要求具有內在一致性。在時代新人的培養中,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作為中國當代的“國學”,融入到培養體系,融入課堂教學,融入學生日常,使優秀的文化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入腦入心,并切實轉化為學生成長的養分。
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需要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寶貴的思想資源。“不數既往,不能知將來;不求遠因,不能明近果。”中華民族是富于智慧、善于創造的民族。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這種影響形成了民族精神的根本,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重要動力。
中華文化孕育的天下視野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基石
當今世界,人類正共同面對恐怖主義、貧富分化、環境污染等諸多全球性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人類的智慧。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天下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筑了文化基石。
中華文化中蘊含著對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態度。“幾千年來人類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依然是人類創造性前進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然要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國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從中國的現實條件出發來創造性前進。”
中華文化中蘊含著深厚的大同思想。“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傳統文化蘊含著“協和萬邦”“和恒四方民”“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等大同思想。進入21世紀,人類發展遭遇了一些相似的境遇和共同的難題,如何破解這些難題成了橫亙在全世界面前的時代問題。傳統文化的大同思想給予了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啟示和解決路徑。比如,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思想,以和邦國、和而不同意識等,立體而系統地呈現出有別于西方傳統模式的思維和理念,彰顯出中華文化造福人類的巨大潛力,彰顯出東方智慧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重要意義。
中華文化中蘊含著兼容并蓄的思想理念,滋養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開放包容精神是把世界多樣性和各國差異性轉化為民族國家的發展活力和發展動力的重要機制。通過傾聽世界的聲音,推動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和諧共處,力主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取長補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讓各個文明都綻放出自己的光彩。事實充分證明,中國的改革開放越成功,對世界的貢獻就越大。就越能推動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的形成。
(作者為上海市教育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
責編/周小梨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