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把干部的“不舒服”轉換為百姓的“更舒心”

核心提示: 當前部分基層干部的“不舒服”折射了從政心理和公仆信念、身份認知和角色定位、政治生態和干群關系的某些變化。基于正確的苦樂觀、知行觀、官民觀,干部“不舒服”的積極方面是“不敢懈怠”“舒卷張弛”“服務群眾”。從寄情于民、思之于民、為之于民等方面增強本領、轉變觀念、改進作風,可以把干部的“不舒服”轉換為百姓的“更舒心”。

【摘要】當前部分基層干部的“不舒服”折射了從政心理和公仆信念、身份認知和角色定位、政治生態和干群關系的某些變化。基于正確的苦樂觀、知行觀、官民觀,干部“不舒服”的積極方面是“不敢懈怠”“舒卷張弛”“服務群眾”。從寄情于民、思之于民、為之于民等方面增強本領、轉變觀念、改進作風,可以把干部的“不舒服”轉換為百姓的“更舒心”。

【關鍵詞】干部心態 “不舒服” 為人民服務 舒適滿意 【中圖分類號】D262.3 【文獻標識碼】A

干部的“不舒服”所折射的苦樂觀、知行觀及官民觀

基層干部的“不舒服”反映了部分公職人員的心理困惑和精神不適,其原因既包括市場經濟發展和物質條件改善導致某些干部的艱苦奮斗精神有所弱化,還涉及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新要求、新期待、新使命造成一些干部在身份認知和角色定位上的迷茫和焦慮。站在“寄情于民、思之于民、為之于民”的立場,牢記干部和百姓休戚相關的骨肉聯系,上述心理落差和精神壓力能夠成為有益于職業前途和事業前程的關鍵契機。

首先,基層干部的“不舒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從政心理和公仆信念的變化,尤其反映了部分公職人員由于艱苦奮斗精神有所弱化而產生扭曲的苦樂觀。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堅持艱苦奮斗,不貪圖安逸,不懼怕困難,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勞和汗水開辟人生和事業前程”。這不僅是對廣大基層干部發出的肩負使命與銳意進取的號召鼓舞,更是以正確的苦樂觀看待基層干部“不舒服”心態的評價標準。其一,對于貪圖舒適的干部而言,“舒服”意味著“身坐廊廟之內、意馳云夢之野”,在生活中追求舒適享樂、在工作上貪圖安逸清閑的附帶后果,往往是運用心中算盤、腹內伎倆,將手中權力、頭上烏紗變成滿足私欲的工具,在權力變現當中使“官德”發生變質。其二,對于懼怕困難的干部而言,“舒服”意味著拈輕怕重、挑精揀肥,在得過且過、虛應故事的工作態度下,比起主動承擔、務實進取的建設者角色,怠惰的干部更愿意選擇消極避責、與世沉浮的守成者角色,不可避免的則是“職荒事廢”傷了民利、涼了民心。其三,對于怨天尤人的干部而言,“舒服”意味著能夠推卸自身責任、轉移自身過錯,“盡心而已”“迫不得已”和“事不關己”“身不由己”的理由說辭,會讓浮躁輕佻、煩躁怨望、驕躁自矜消解業務素養和抗壓能力,指責他人和抱怨環境也會加劇個體心態的不健康、群體氛圍的不正常,出現“嘖有煩言、莫之治也”的不利局面。從中可以看到,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形勢下,基層干部中的一些慵惰貪劣者感到“不舒服”其實不足為奇。

其次,基層干部的“不舒服”在更大范圍上折射了身份認知和角色定位的變化,尤其反映了部分公職人員在“風漸清、氣漸正”的政治生態中有待形成更為合理的知行觀。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領導干部都要在干事業上下苦功夫,真正把精力和才干集中和用在所干的每一件工作上。為了干成事業,要夙興夜寐地真干、實干、苦干、巧干”。這不僅為廣大基層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事業觀指明了奮進方向,更表明認知干部身份、定位干部角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從認知協調的角度來看,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力是順利開展工作和保質完成任務的心理基準,對于積極干事創業的基層干部而言,擺正位置、端正態度、匡正誤解,可以從身份認知層面清除“不舒服”的滋生土壤。基層干部在面對復雜形勢、繁忙事務、嚴格規矩時如果能夠積極處理好實際處境和初衷使命的關系,則必然在“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當中不忘“為了誰”“依靠誰”從而深切體會“我是誰”。另一方面,從角色諧適的角度來看,準確的自我角色定位是保持充沛精力和實現迎難而上的行動前提,對于勇于擔當盡責的基層干部而言,將人民的利益視為自身利益,在服務群眾中實現自身價值,可以從角色定位層面抑制“不舒服”的消極影響。在新時代多項改革進入推進落實的關鍵階段,許多基層干部經歷了從身處“舒適區”到走入“主戰場”、從手持“指揮棒”到聽從“沖鋒號”的轉變,通過錘煉作風、增長才干克服心理落差感和角色不適感,勤勉奉獻的“苦盡”必會換得群眾滿懷期待的“甘來”。從中可以看到,針對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新要求、新期待、新使命,富于奮斗精神的廣大基層干部即便有時感到“不舒服”,但這種“不舒服”更類似伴隨肌體成長所產生的適度酸痛感。

最后,基層干部的“不舒服”在某種意義上折射了政治生態和干群關系的變化,尤其反映了廣大干部在為人民服務的立場上能夠形成更加有益于職業前途和事業前程的官民觀。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就好一點”。這不僅高度強調干部和百姓始終存在休戚相關的骨肉聯系,更深刻揭示基層干部的心理落差和精神壓力可以轉化為推進事業發展、回應人民需求的關鍵契機。其一,從“寄情于民”的角度來看,“不舒服”表明部分干部對于遵循群眾路線和維護干群關系可能缺少足夠重視,更多從個人利益而非與民同甘共苦的立場看待問題。東漢政論家荀悅主張“圣王屈己以申天下之樂”,周恩來總理也曾指出“我們國家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應該和群眾同甘苦,共命運”。這無不在申明以人民為中心、急人民之所急的官民觀,所看重的是百姓的不舒服而非干部的“不舒服”。其二,從“思之于民”的角度來看,“不舒服”表明部分干部在實際工作中可能因追求安穩舒適而存在避重就輕、避繁就簡的心理,或者因一時困難和階段風險而心灰意冷并壓抑主動性創造性,而背離了積極作為、切實有為的工作要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正是干部為人民謀福利不辭勞苦的行動依據。其三,從“為之于民”的角度來看,“不舒服”表明部分干部習慣只說不做或多說少做,難題面前未必敢于開拓、矛盾面前未必敢抓敢管、風險面前未必敢擔責任,語言上的高標和行動上的矮子所呈現的則是不思進取、不肯作為、不敢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困難村民時說過,“我們是人民的勤務員,幫你們跑事兒的”。這既是公仆精神的真誠詮釋,也是黨政干部的價值追求。從中可以看到,正確的苦樂之辨、知行之辨、官民之辨的共通之處,就是急人民之所急的“同甘共苦”、為人民謀福利的“不辭勞苦”、幫人民跑腿兒的“志篤行苦”。

干部的“不舒服”的積極方面是“不敢懈怠”“舒卷張弛”“服務群眾”

隨著正風反腐的深入推進,保持適度的“不舒服”應當成為基層干部為官做事的體現。“不舒服”并不是讓黨政干部始終處于精神高壓和工作超載的狀態,而是能夠在日常工作中時刻做到心中有事、鄭重其事和照章辦事,在“不舒服”中歷練自身、為民服務、有所作為,進而提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滿意度和舒適感。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干部“不舒服”的積極方面是“不敢懈怠”“舒卷張弛”“服務群眾”。

首先,基層干部的“不舒服”源于勤政廉政風氣下的“忙碌”增多和“清閑”減少,從積極方面表現出公職人員對待本職工作的“不敢懈怠”。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路雖然還很長,但時間不等人,容不得有半點懈怠。我們決不能安于現狀、貪圖安逸、樂而忘憂,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發有為,努力創造屬于新時代的光輝業績”。其一,“不敢懈怠”的工作態度要求基層干部“苦中作樂”。“苦”是工作中暫時遇到的困難,得到的“樂”卻是群眾的舒適滿意。基層干部在新形勢下既要完成本職工作、承接各項任務,又要密切聯系群眾并為其排憂解難。“艱難困苦”能夠煉就過硬的實踐技能、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基層干部扛得住事、擔得起責,成長為組織和群眾需要的好干部。其二,“不敢懈怠”的工作態度要求基層干部“權責相當”。黨政干部既要切實擔負基本職責,也要敢于擔當、勇于突破、勤于作為,基層干部更要成為知行合一的實干家,以開路架橋的氣魄和服務群眾的信念為百姓辦大事、干實事、做好事。其三,“不敢懈怠”的工作態度要求基層干部真正“為民當官”。這要求廣大干部做到牢記使命、不敢懈怠,隨時隨地彎下腰、俯下身,以腳踏實地的作風和事必躬親的態度回應群眾需求、解決群眾問題。

其次,基層干部的“不舒服”源于從嚴治黨背景下的“規矩”增多和“散漫”減少,從積極方面表現出公職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的“舒卷張弛”。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治理國家需領導藝術。一個高明的領導,講究領導藝術……開展工作有板有眼,縱橫捭闔,張弛有度……”。其一,“舒卷張弛”的工作作風要求基層干部“同民苦樂”。官民之間的情緒感受并非截然對立和此消彼長的關系,黨政干部工作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就是群眾滿不滿意、高不高興、答不答應。基層干部與民“共苦同樂”,既要把百姓疾苦置于工作首位,將群眾的艱難困苦當作自己的“不舒服”,也要做到為人民群眾謀實利辦實事,將自己的快樂滿足建立在群眾的幸福滿意之上。其二,“舒卷張弛”的工作作風要求基層干部“各盡其責”。基層工作復雜繁多、突發性強、牽涉面廣,干部需要在分工明確的基礎上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也要在積極完成上級交付任務的同時考慮群眾的切身利益。其三,“舒卷張弛”的工作作風要求基層干部心系百姓。基層干部離群眾最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印象與評價,主要基于基層干部的作風和行動。基層干部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真誠服務群眾,始終把百姓當成親人對待、時刻將百姓冷暖放在首位,才能讓群眾真切感受來自人民公仆的關心和溫暖。

最后,基層干部的“不舒服”源于理想信念教育下的“為公”增多和“謀私”減少,從積極方面表現出公職人員的權力行使更加“服務群眾”。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離開了人民,我們將一無所有,一事無成;背離了人民的利益,我們這些公仆就會被歷史所淘汰”。其一,“服務群眾”的工作理念要求基層干部“知足常樂”。基層干部既要完成上級任務,也要為民勞神焦思,其清苦艱辛在某種意義上應當成為常態。若是懷揣升職發財、當官謀利的不純動機來為官從政,自然難以承受基層工作之苦。奮戰在基層的公職人員既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也要對個人得失和群眾利益作出正確權衡,從而不為名利遮望眼、不使浮躁亂初心、不失公仆真本色,在工作中用心做事、實心為民、衷心不變。其二,“服務群眾”的工作理念要求基層干部具備“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身為黨政干部和人民公仆,如果只想當官不想管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則既有愧于自身肩負的職責,也會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基層干部更應具有“守志不移”“守職不易”的決心勇氣,不在矛盾面前退避、不在苦難面前退卻、不在挫折面前退縮,“多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解決問題,多到發展最困難的地方去打開局面”。其三,“服務群眾”的工作理念要求基層干部認清角色定位、端正為官心態、力行為民干事。樹立起“設官為民”的正確信念,干部就會傾向于積極為民服務,漸染上“官主民仆”的不當想法,干部就會把擔任公職視作謀取私利的終南捷徑。基層干部應時刻秉持公仆意識,以實際行動信守為人民群眾鞠躬盡瘁的承諾。

把干部的“不舒服”轉換為群眾的“更舒心”,基層干部要做到“不敢懈怠”“舒卷張弛”“服務群眾”

把干部的“不舒服”轉換為群眾的“更舒心”,應消除基層干部的心理困惑和精神不適,突出基層干部的勤政作風和吃苦精神,并從制度建設和機制完善層面予以推進。在勤政廉政方面,要遠離舒適安逸,以毫不松懈的工作態度為民從政;在吃苦耐勞方面,要勇于迎難而上,以舒卷張弛的工作作風為民做事;在服務群眾方面,要克服官本主義,以官仆民主的工作理念為民服務。

首先,把干部的“不舒服”轉換為群眾的“更舒心”,要求基層干部對待日常工作時做到“不敢懈怠”。其一,糾正基層干部可能持有的扭曲的苦樂觀。一是要繼續開展理想信念學習和主題教育實踐,監督干部在德、能、勤、績、廉方面的表現,狠抓勤政建設中的政策執行和制度落實,轉變部分干部貪圖舒適的不良作風;二是要健全重獎實干和激勵擔當并重的評價機制,營造關懷關愛和寬容失敗并舉的工作氛圍,消除基層干部從事棘手工作時對承擔責任的排斥態度;三是基層干部要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并豐富實踐經驗,辯證看待工作成敗和個人得失,從服務群眾當中提高自身獲得感。其二,培養基層干部不敢懈怠的工作態度。一是要實現勤政文化建設與廉政文化建設相得益彰,營造兢兢業業的職業環境;二是要完善工資福利制度,試行“適度加薪”和發放績效補貼,推動干部積極作為;三是要推進考核升職機制和干部用權履職的優化銜接,建立勤政檔案和干部廉勤考核卡,確保干部在壓力與動力之下務實高效工作。其三,推進相關制度建設并完善相關機制運作。一是要在落實崗位職責的基礎上,以當為不為、為而不夠和拖延履行的怠政事實為依據,建立剛性約束的問責機制;二是要在明確容錯免責范圍的基礎上,完善具體的申訴救濟機制和審查說明機制,建立配套銜接的糾錯機制;三是要在細化考核激勵指標的基礎上,將群眾滿意度作為干部考核的關鍵要素,重視群眾意見在健全干部激勵機制中的作用,譬如開發群眾對公職人員的在線評價系統。

其次,把干部的“不舒服”轉換為群眾的“更舒心”,要求基層干部開展本職工作時做到“舒卷張弛”。其一,糾正基層干部可能持有的失衡的知行觀。一是要不斷提升政治理論素養,認真補給業務知識,為干部在基層工作中更好服務群眾夯實基礎;二是要清楚把握角色責任、扎實培養履職能力,并使之融入經常性的教育活動;三是要繼續規范日常工作的權力運作和責任追究,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約束干部行為并規定干部具體責任,確保干部用權有章可循、履職責任明晰。其二,推動基層干部形成舒卷張弛的工作方式。一是要避免怠惰因循、拖沓延誤的行事風格,嚴格遵守任務時限,做到今日事今日畢,在確保工作質量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將干部從無謂的忙碌中解放出來,通過縮短辦公會議、簡化行政審批、減少過度檢查等措施,將更多時間、精力和資源用于為民辦事;三是要在基層工作中做到“掌舵”而非“劃槳”,多些指導少些領導,避免不分輕重緩急而一擁而上或不明利害攸關而視而不見的極端情況。其三,推進相關制度建設并完善相關機制運作。一是嚴格執行正常休假制度,進一步保障干部的休假權利,避免因盲目“增負”和刻意“施壓”而削弱干部的工作熱情和做事動力;二是要改革“攤派式”基層治理模式,倡導腳踏實地、日常履職、提質增效,避免干部在任務分解、層層施壓形勢下疲于應付、變通執行。

最后,把干部的“不舒服”轉換為群眾的“更舒心”,要求基層干部在官民關系中做到“服務群眾”。其一,糾正基層干部可能持有的錯誤的官民觀。一是要加強為民服務的思想教育工作,積極引導干部孜孜不倦為民服務;二是要提升業務素質,督促干部持續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從而更好為民謀利;三是淡化“官本位”思維,牢固樹立造福群眾的公仆意識和公平公正的權力意識,由此堅定維護人民利益。其二,改進基層干部的工作作風。一是要筑牢服務群眾的思想根基,自覺擺正為官心態,吸納群眾意見建議,設身處地服務群眾;二是要實現從管理者到服務者的觀念轉變,積極回應群眾在社會保障、教育就業和醫療保健等領域的利益訴求;三是要避免與民爭利的不當行為和高高在上的不良姿態,通過政務公開和述職述廉來規范自身行為。其三,推進相關制度建設并完善相關機制運作。一是要以服務群眾的價值理念為牽引,強化干部的權力為公意識和服務為民意識;二是要以服務群眾的改革措施為抓手,將為群眾全心全意辦事的各項工作層層分解、步步落實;三是要以服務群眾的現實探索為目標,著力推進基層工作機制創新,在民生改善實踐中發揮各方主體的協同治理效能,多層次、全方位地為群眾提供優質公共服務。

(作者為吉林大學廉政研究與教育中心副主任,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政治學系副主任、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項目“重大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及問責機制研究”、吉林大學廉政智庫創新團隊建設項目“反腐敗進程中權力運行與制度保障的推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7LZZKY00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馬雪松:《論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度體系的功能建構》,《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②馬雪松、王慧:《現代國家治理視域下壓力型體制的責任政治邏輯》,《云南社會科學》,2019年第3期。

③《(受權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新華網,2019年11月5日。

④習近平:《之江新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⑤《習近平:緊跟時代肩負使命銳意進取 為共同理想和目標團結奮斗》,新華網,2016年4月29日。

⑥習近平:《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學習時報》,2010年9月1日。

⑦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新華網,2013年3月20日。

⑧《“人民的勤務員”是黨性教育的生動表述》,光明網,2016年2月5日。

責編/謝帥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谷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