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突如其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能不能打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是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重大考驗。總體看,在抗疫斗爭中我們的干部隊伍是好的,是經受住考驗的。廣大黨員、干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以等不得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歇不得的責任感,筑起了守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堅固防線。但也要看到,面對疫情考驗,少數干部出現了“不舒服”“不適應”的狀態。尤其是疫情防控過程中,暴露出少數領導干部在緊急狀態下不能及時適應調整進入“戰時狀態”,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問題突出,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及深思。
少數干部“不舒服”“不適應”有多種表現類型。面對黨中央從嚴監管干部、深入整頓干部作風的種種舉措,“特權”型、“享受”型、“消極”型、“作秀”型干部必然感到“不舒服”;面對全面深化改革攻堅階段更加復雜多樣的問題和矛盾,部分縣處級、基層及普通干部雖然想要積極干事創業,但因能力不足、工作方法不得當而達不到上級和人民群眾的要求感到焦慮,也存在“不適應”,成為“焦慮型”干部。而根據干部的認識水平和行為表現,那些說一套做一套、陽奉陰違的“面具型”干部,習慣于“等靠要”、對工作敷衍應付的“懶惰型”干部,善于表態、實則行動少落實差的“走秀型”干部,為了完成上級的重大任務和要求粗暴蠻干、強勢推進政策和措施的“蠻干型”干部等也都是“不舒服”“不適應”干部的具體表現。
少數干部產生“不舒服”“不適應”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客觀方面看,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一系列新要求、新期待、新使命造成一些干部在身份認知和角色定位上的迷茫和焦慮。少數干部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對干部的新要求,對黨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從嚴治黨的方針認識不到位,現有的能力水平與發展形勢已經不匹配。從主觀方面看,市場經濟發展和物質條件改善導致某些干部的艱苦奮斗精神有所弱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少數干部從政心理和公仆信念的變化,尤其反映了部分公職人員扭曲的苦樂觀、知行觀、官民觀。
這場戰“疫”,是黨員干部的試金石。誰對黨對人民極端不負責任,就必須對誰進行嚴肅問責。誰表現突出,誰能夠經得起考驗,就應該對誰大力褒獎、大膽使用。“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壓實責任、賞罰分明,對提振黨員干部擔當、作為、奉獻的精氣神至關重要。激發廣大干部擔當作為的激情,促使領導干部走出舒適區,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必然要求,是打贏三大攻堅戰的必然要求。激發廣大干部擔當作為的激情,重點在錘煉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堅持鮮明的實績導向、嚴管與厚愛相結合,增強干部的使命感和自豪感,調動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這就需要廣大干部走出“舒適地帶”,常懷憂患意識,主動適應“不舒服”,敢于面對風險挑戰、勇于擔當作為。尤其是在這場疫情防控大考中,廣大干部要踐行初心使命、體現責任擔當。“不用揚鞭自奮蹄”,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在廣大干部的努力拼搏下、在14億中國人民的團結奮斗下,我們必將取得疫情防控戰的勝利,中國必將能創造新時代的新輝煌!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