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抗擊新冠肺炎,中醫藥的作用備受矚目。此次疫情爆發以來,人民論壇針對中西醫協同抗疫、中醫抗疫理論、中醫臨床實踐、中醫抗疫成果產業化等話題先后采寫了多篇獨家稿件。近日,我們再次邀請多名跨領域專家學者進行對話,圍繞中醫理論是否滯后于現代臨床、中醫發展如何破局、如何通過傳統的中醫藥產業轉型升級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中醫藥產業發展“痛點”和“盲點”等問題,談談他們的看法。
對話嘉賓
許二平 河南中醫藥大學校長
徐立然 河南中醫藥大學仲景中醫藥研究院院長
張祥成 英國皇家學會工業院士
黃衛平 著名經濟學家、原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褚銀良 寧波市委常委
廖文劍 藍源資本董事局主席
汪力成 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
許二平:中醫藥產業化的當務之急是要突破傳統的中醫藥供應鏈管理模式
生命體作為疾病的載體,是一個多元、多樣、復雜的系統。因此,對疾病的干預、防治既要做微觀和局部的思考,也要做宏觀和整體的思考;既要深化疾病微觀與實體的探索,也要融合經驗與先驗的研究。隨著現代醫學對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等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及臨床治療的日趨先進,現代醫學對中醫學的整體觀、系統觀和辯癥施治觀產生共鳴,中醫學對現代醫學之循證醫學也產生共鳴,兩者的相互共鳴促生了系統醫學思維模式。
系統思維決定了傳統的中醫藥產業要轉型升級,首先要突破中醫藥供應鏈上下游溝通不暢,渠道不暢以及信息不對稱,合作關系不穩定,供應鏈集成的成本較高,甚至出現斷鏈等過往傳統的中醫藥供應鏈管理模式。其次,大多數中醫藥相關產業的供應鏈都是單打獨斗自成體系,例如醫療服務、中藥種植、加工、采購、制造、銷售等機構和企業都缺乏行業級的信息流、數據流、資金流、物流的“共存、共生、共享”平臺體系。因此,對中醫藥產業供應鏈垂直整合,即對供應鏈體系中的各個流程進行空間、時間、功能、結構、流程等重組、重構就成為中醫藥產業化、國際化發展的當務之急。
徐立然:注重創新,推動中醫學與科技革命相匹配、相適應
科學革命是技術革命的基點,技術革命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技術革命是科學革命的結果。毫無疑問,科技革命影響中醫藥學發展。中醫藥產業化發展存在科研與市場、成果與資本“痛點”,存在中醫藥發展與科技革命不匹配的“盲點”。二十世紀醫學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人類仍然面臨重大疾病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例如新發和再發病毒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 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的疾病,與人類信仰、道德、倫理及行為相關的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等,與人類人口老化相關的疾病等。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時代,要解決人類重大疾病,需要新的思維方式和先進的科學技術。
近年來,全球產業競爭已經深度表現為垂直供應鏈之間協同創新能力的競爭。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對中醫學領域的不斷跨界、交叉、滲透、分化和中西醫臨床結合的不斷深入,如何解決中醫學與科技革命相匹配、相適應的創新問題,即創造中醫藥供應鏈“同步-關聯-合作-競爭-協同”的新價值鏈,如何構建中醫藥產業供應鏈協同創新,是掃除中醫藥產業的“盲點”釋放“痛點”的有效路徑。
張祥成:要構建中醫藥生態,改變用戶的醫療消費習慣
中醫藥產業化,構建中醫藥生態是最重要的理念。眾所周知,生態一定是開放的。如何用中醫藥生態獲得患者的信任,然后在市場中站住腳,成為成果轉化、產業化、構筑醫療服務新業態過程當中最大的挑戰。這個挑戰,既不是現有體制,也不是政府的政策,最大的挑戰反而是用戶教育,即如何改變用戶多年已經形成的固定的醫療醫藥消費思維和習慣。
中醫藥產業垂直供應鏈就是針對中醫藥細分市場縱向專業化深度運營的供應鏈模式。它強調專注、深化中醫藥相關領域及相關專業的細分,提供匹配度、提升效率、優化流程和綁定忠誠客戶及獲取他們的信任。針對中醫藥產業供應鏈垂直整合更強調構建中醫藥產業生態,消除產業上下游醫療機構之間、企業之間、組織之間過往孤軍奮戰、信息閉塞、渠道受限等弊端。
黃衛平:在保持中醫藥個性化診療特色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發展格局
在新科技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情況下,擁有療效的中醫藥可以做到個性化、多元化、多樣化,中國人有中醫西醫共同守護國人健康,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在中醫藥產業存量不變的情況下,即在現有的中醫藥產業政策和體制難以改變的現狀下,運用產業供應鏈的管理方法和體系,快速形成中醫藥供應鏈創新能力,實施中醫藥產業供應鏈管理變革,無論從科技含量上還是科技內容上,都有望讓中醫藥產業“破局”:既保持中醫藥的個性化診療特色,又形成新經濟發展格局。這個新格局,毫無疑問離不開產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即產業供應鏈與產業互聯網的有效融合創新。
褚銀良:中醫藥產業供應鏈協同創新要打造平臺型總部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這個目標讓中醫藥抗疫成果創新、轉化、產業化迎來春天。二十一世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手段和方法目不暇接,個體化、群體化、社會化、高科技化的中醫藥發展趨勢和特征日趨明顯。中醫藥產業供應鏈協同創新的關鍵在于供應鏈的垂直整合,打造平臺型總部經濟,通過產業互聯網平臺型總部經濟,形成上下游的協同創新,提升產業的中醫藥產業鏈效率。
寧波發展穩定,是一座低調有實力的城市。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而且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城鄉建設水平更是國內頂尖。隨著寧波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核心技術、能夠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的領軍拔尖人才、學科帶頭人、科技領軍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積極渴求,政策傾斜,大力支持。寧波正處于高質量發展階段,中醫藥抗疫成果在寧波的轉化和產業化,將為寧波打造中醫藥產業總部經濟,向世界展現中醫藥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充分展現高科技引領下的人類健康生活,全面彰顯創新驅動中醫藥產業協同創新發展的成效。
廖文劍:引入中醫藥產業垂直供應鏈,推動中醫藥個性化與產業化發展
“藍源資本”作為中國供應鏈整合領軍機構,從2013年開始一直致力于通過產業互聯網的工具和資本的紐帶,形成獨特的“眾”字系列垂直供應鏈平臺:眾美聯、眾陶聯、眾家聯、眾農聯、眾車聯等。為中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范式。其中“眾陶聯”被央視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作為供給側改革的全國唯一案例進行了介紹。從經濟規模、產業規模、市場規模角度看中醫藥行業,都具有螞蟻市場的“痛點”和科技含量不高的“盲點”,國內前十大中醫藥企業也只占有少部分市場份額,剩余的市場都是由無數的小型中醫藥企業分割。所以在螞蟻市場當中,通過“藍康醫藥”將“藍源資本”成功的“眾”字系列垂直供應鏈平臺模式,引入中醫藥產業垂直供應鏈,誕生一批生態鏈企業,形成中醫藥生態鏈,將為中醫藥發展帶來存量不變、增量創新的變革,從而真正迎來中醫藥個性化與產業化“破局”的春天。
汪力成:借助科學技術手段,重構中醫藥生態圈
反觀中醫藥生態,我們不乏600多年歷史品牌“昆中藥”,360多年歷史的“武漢健民”;不乏清末四大老店同仁堂、胡慶余堂,葉開泰和陳李濟。這些都是長期的中國文化的積累和積淀。時下,中醫藥的整個生態結構發生變化,需要借助科學技術手段,重構中醫藥生態圈,它們才能發揚光大走向世界。中醫藥產業過往看病、做藥、賣藥的業態,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需要從制造業向服務業延伸。而這樣的延伸,需要通過金融資本的頂層設計,需要依托地方政府的產業引導基金的定價和驅動,才能實現中醫藥產業供應鏈上下游資源的快速整合和平臺要素集聚。這種整合與聚合,將涵蓋中醫藥產業、互聯網科技、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供應鏈金融,投融資與金融資本的團隊組合,形成跨學科、共享創新價值的中醫藥生態圈,從而有效推動中醫藥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和個性化與產業化兼容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人民論壇》王卓怡整理,戴安娜博士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