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年輕駐村干部:青春在脫貧一線閃耀

核心提示: “85后”“90后”駐村干部是脫貧攻堅的突擊隊,他們是當代青年的榜樣,是鄉村振興的骨干力量。駐村扶貧是當代青年的成長之路、年輕干部的成長之路,年輕駐村扶貧干部身上體現出來的脫貧攻堅精神必將凝聚起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摘要】“85后”“90后”駐村干部是脫貧攻堅的突擊隊,他們是當代青年的榜樣,是鄉村振興的骨干力量。駐村扶貧是當代青年的成長之路、年輕干部的成長之路,年輕駐村扶貧干部身上體現出來的脫貧攻堅精神必將凝聚起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關鍵詞】駐村干部 青春 脫貧攻堅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伴隨脫貧攻堅號角的吹響,一股股青春的力量涌向大山、奔向村寨,他們大都是風華正茂、朝氣蓬勃的“85后”“90后”,他們和時代楷模黃文秀一樣,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年輕駐村干部是當代青年的榜樣

脫貧攻堅戰能否完勝,關鍵在人。在這場戰役中,有20萬第一書記、70萬駐村干部和幾百萬基層干部沖鋒在第一線,其中的“85后”“90后”是突擊隊,他們胸中裝著家國情懷,牢記責任使命,勇擔時代大任,勤于學習思考,積極探索創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助力當地脫貧致富奔小康,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這些年輕的駐村干部身上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值得當代青年學習效仿。

牢記初心,堅定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道路上,無數青年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復興,用熱血鑄就忠誠,用信仰書寫輝煌,成為不同時代青年的楷模。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今天,年輕的駐村干部們聽黨話、跟黨走,把十九大確定的大目標變成自己的實際行動,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他們撲下身、沉下心、扎下根,務實工作,埋頭苦干,用奮斗的青春踐行著自己的理想、信仰和對黨的忠誠,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新征程中書寫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

堅忍不拔,勇于擔當。集中連片特困武陵山區一名駐村干部在當地走訪后說,“看到農村貧窮的狀況,心里特別難受,我深感駐村責任重大。在家的年輕人太少,留守兒童缺乏關愛,勞動力嚴重不足,想創業的村民摸不著門路,已開始創業的缺乏知識和技能……我們要竭盡所能解決這一個個問題,幫助村民脫貧致富”。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決定性進展。面對剩下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啃的硬骨頭,年輕扶貧干部們面臨的脫貧攻堅形勢更為艱巨。尤其是“85后”“90后”年輕的駐村干部,對使命和責任的認識更為深刻。他們堅信縱使通向小康“最后一公里”的路上山更陡、水更急,有夢想就不會覺得路途遙遠,就不會懼怕困難坎坷。

不怕吃苦,甘于奉獻。“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年輕的駐村干部放棄大城市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已經習慣了的工作狀態、年薪數十萬的優厚待遇,從大城市、從海外來到從未體驗過的鄉村山寨,聽懂了百姓土話、吃慣了大碗粗飯、睡慣了村舍土炕,男生不再玩手游,女生省去了每天的化妝美容時間,克服了不曾想象的生活困難。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們黨所處的環境、所面臨的任務在變,但是“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勇氣與魄力、“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責任與擔當,展現在“85后”“90后”年輕駐村干部身上的精氣神沒有變。他們不當“城官”當“村官”,不是佛系一族,沒有把駐村當成提拔“鍍金”,而是“淬火”“煉鋼”,有著永不懈怠的干勁。

真情為民,真抓實干。年輕的“娃娃”村干部能否被當地百姓認可,是對駐村干部的直接考驗,“85后”“90后”駐村干部對此都有著深刻的體會,在機關科室、高樓深宅的工作方法與在農村扶貧完全不一樣,按照事先設計好的逐戶走訪也不是都行得通。他們再一次撲下身子,走向稻田、走進豬圈,幫助群眾干農活,和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手被磨破皮、人被曬脫皮,以心交心,摸清了底數,知曉了群眾的所需所求。他們建檔立卡,耐心細致地宣傳扶貧政策,找項目、拉資金,精準施策,逐家逐戶解決實際問題,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他們用真誠與努力贏得了群眾的信任,成了村里人、百姓家里人。

積極探索,敢闖新路。年輕的“85后”“90后”駐村干部大多有著較高的學歷,不少畢業于國內外著名高校,知識豐富、視野開闊、思維活躍是他們的最大優勢。在田間地頭,他們腳踏著泥土,胸懷著藍天,通過觀察思考摸索著幫扶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他們發揚“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特長,扶智又扶志,手把手地教,不厭其煩幫助村民“觸網”“懂網”“用網”,讓他們了解外面的世界。他們發展電商讓特色農產品走出大山,整治村容村貌讓城里人來享受農家樂,與派出單位結對爭取后援,舉辦留守兒童輔導班讓貧困不再代際傳遞……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一個個沉睡的山村變成了特色小鎮,田園風光成了人們向往的地方。

山鄉大地是當代青年的成長沃土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今天的“85后”“90后”正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他們職業生涯的黃金階段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緊密相伴。在駐村的“85后”“90后”身上,我們不再看見曾經被貼上的“任性”“自私”“叛逆”“擔憂”“垮掉”之類的標簽,看到的更多是責任、使命與擔當,他們為當代青年作出了示范。

駐村扶貧是當代青年的成長之路。“85后”“90后”一代是幸運的,他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在父母的呵護甚至溺愛中成長。然而,“85后”“90后”一代的人生也是有缺憾的,他們大多缺少磨難,不曾受挫折。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語重心長地說,“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今天,面對難得的建功立業人生際遇,他們選擇到最艱苦的山寨駐村扶貧,經受磨練,無疑是要補上人生成長道路上的這一課。把遠大理想與腳踏實地結合起來,把所學知識與扶貧脫貧結合起來,到廣袤天地駐村扶貧給當代青年施展才華抱負提供了無垠的舞臺。

駐村扶貧是年輕干部的成長之路。農村富不富,關鍵在干部。艱苦貧困地區是培養年輕干部的大課堂,選拔優秀年輕干部駐村扶貧不僅是脫貧攻堅的需要,也是幫助年輕干部樹牢“四個意識”的重要途徑,是教育鍛煉干部的重要手段。組織部門把選派優秀年輕干部到艱苦地區駐村扶貧作為一種培養制度,把駐村扶貧的成效作為一種檢驗考量,就是要讓年輕干部通過深入農村扶貧第一線,在宣傳黨的政策、抓實精準扶貧、建強基層黨組織、為民辦事服務、助推鄉村振興中,深入了解國情,熟悉民情,涵養作風,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磨礪堅強意志、厚植為民情懷、錘煉務實品格、鍛造擔當意識、提升綜合素質。

駐村扶貧干部是鄉村振興的骨干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農業農村工作擺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優先位置。我們手中的飯碗能不能端牢端穩,“三農”問題是關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既要消除絕對貧困,防止返貧,也要縮小城鄉差距,減少相對貧困,需要大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快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需要一大批組織協調能力強、思想思維開闊的各類專業技術干部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要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總書記的講話極大地激勵了廣大年輕駐村干部,鼓勵著他們走得更加堅定,在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帶動當地干部群眾面對艱難險阻毫不畏懼,攻堅克難,他們必將用青春和汗水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

用脫貧攻堅精神匯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深度貧困地區在2020年如期實現脫貧任務更加艱巨、時間也更為緊迫,直接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在這場戰斗中,以黃文秀為代表的“85后”“90后”駐村干部身上所體現出的脫貧攻堅精神和優秀品質值得全社會學習,他們為全社會作出了表率。

要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弘揚脫貧攻堅精神。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十九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在這場艱苦、艱巨的攻堅戰中,年輕的“85后”“90后”駐村干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們是黨的初心和使命的忠實信仰者和矢志踐行者。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脫貧致富不僅是貧困地區百姓的期盼,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注的重要工作,也應是全社會的事情,需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讓駐村扶貧、當地青年返鄉工作成為一種驕傲,一種自豪,受人尊重;需要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在選拔干部、考錄公務員、研究生錄取、工資待遇等方面給予保障,使之成為大學畢業生的一種主動選擇,形成一種長效機制;需要各級領導大力關心,在他們取得進步時給予鼓勵,在他們遇到困難時提振信心,在他們失誤時及時指出,多一些包容,既要厚愛也要嚴管;需要社會輿論大力弘揚,各級各類媒體開設專欄,廣泛宣傳年輕駐村干部一線脫貧攻堅的典型經驗和先進事跡,弘揚正能量,讓“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理念融入青少年一代的血液里,讓不勞而獲、投機取巧、貪圖享樂的懈怠者沒有任何可以鉆營的市場和空間。

把脫貧攻堅精神作為對在校青年學生開展教育的生動教材。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接力棒能不能從“85后”“90后”駐村干部手上傳下去,今天在校的“95后”“00后”是關鍵。“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平均每年超1000萬人脫貧,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成功使8億多人擺脫貧困,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中國減貧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全球解決人類貧困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這些生動案例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需要深入挖掘,讓廣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同時,還要教育學生關心農業、熱愛農村、幫助農民,積極支持在校學生到農村貧困地區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在農村廣大天地鉆研學問;鼓勵畢業生以駐村干部為榜樣,把愛國之情轉化成愛國之志和報國之行,到貧困地區基層一線最需要人才的地方發揮才智,實現人生最大價值。

用脫貧攻堅精神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減貧明顯提速,根本原因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構建了精準扶貧、脫貧新方案。全黨全社會在脫貧中所凝聚起來的攻堅精神,產生了積極的“溢出效應”,這種精神轉化成為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內生動力;“85后”“90后”駐村干部們的選擇帶動著越來越多的各界人士加入到這場攻堅戰中來,推動著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協調前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作者為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團委書記、博士研究生李慧敏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北京交通大學“雙一流”建設項目“黨的十九大精神與當代馬克思主義新發展研究”(項目編號:BJJTMY2019111)的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

②《習近平:中國是全球最早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人民網,2015年10月16日。

③溫鐵軍、楊洲等:《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的實現方式》,《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8期。

責編/潘麗莉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